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纪玉强

作品数:17 被引量:136H指数:6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3篇血管
  • 3篇16层螺旋
  • 3篇16层螺旋C...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多层CT
  • 2篇多形
  • 2篇多形性
  • 2篇多形性黄色星...
  • 2篇星形
  • 2篇星形细胞
  • 2篇星形细胞瘤
  • 2篇影像
  • 2篇肿瘤
  • 2篇误诊
  • 2篇误诊分析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瘤
  • 2篇黄色

机构

  • 12篇南昌大学第一...
  • 2篇南昌大学

作者

  • 12篇纪玉强
  • 10篇龚洪翰
  • 8篇肖香佐
  • 7篇王敏君
  • 6篇王敏
  • 6篇王进华
  • 3篇姜建
  • 3篇曾献军
  • 3篇邱春梅
  • 2篇周福庆
  • 2篇周莉
  • 2篇段文峰
  • 2篇李健
  • 2篇李娜
  • 1篇庞克军
  • 1篇李东海
  • 1篇戴西件
  • 1篇淦作松
  • 1篇何来昌
  • 1篇李美华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2006年华...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6
  • 3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柱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脊柱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肿块发生于硬膜外者10例、椎体旁5例、髓内型1例,其中位于胸段者12例、腰骶段者3例、1例多个病灶位于胸段及腰段。CT示瘤灶以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为主,MRI以等或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表现轻至中度均匀或稍不均匀强化。矢状位示肿块呈梭形,轴位示部分椎管内外肿块呈围椎、钻孔生长或哑铃状改变。结论:脊柱淋巴瘤在CT、MRI上其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多可作出诊断。
戴西件龚洪翰纪玉强
关键词:淋巴瘤脊柱骨肿瘤磁共振成像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李娜李健纪玉强王敏君曾献军王黎珍
多层CT成像方法及后处理在听小骨的应用
目的探讨听小骨的多层CT成像方法及后处理应用及相关技术要点。材料与方法对16例患者进行16层扫描,采用层厚0.75mm inner spi扫描模式扫描,重建方法,利用Fov50mm,重建间隔为0.1mm,进行兴区重建后采...
王敏君卢明王进华王敏纪玉强邱春梅肖香佐龚洪翰
文献传递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T、cMRI和SWI的影像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对比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CT、常规磁共振成像(cMR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CCM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间我院诊断为CCM的患者42例。采用Siemens Plus 4螺旋CT或Somatom Sensation 16 CT扫描仪和Siemens Trio Tim 3.0 T超导型磁共振系统进行扫描,分别从CCM的形态学表现、CCM出血表现和钙化表现对比分析其CT、cMRI和SW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42例脑CCM患者中,CT共发现病灶28个,表现为类圆形略高密度,发现钙化灶21个,出血灶10个;cMRI发现病灶45个,表现为"网格"状或"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发现钙化灶8个,出血灶18个;SWI发现病灶106个,其中钙化灶45个,出血灶84个。此外SWI还能够显示CCM的另一病理生理特征:周围引流小静脉。结论 cMRI+SWI是诊断CCM的首选方法,能较好反映CCM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周福庆龚洪翰张宝红段文峰曾献军纪玉强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9
2005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病变增强延时扫描时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泌尿系病变病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以及延时尿路造影扫描,利用后处理技术对延时扫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可以得到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在内的完整尿路三维成像。结果16层螺旋CT延时尿路造影清晰显示了泌尿系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和尿路之间的空间关系。28例患者中,诊断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5例,肾位置异常2例,巨输尿管2例,腔静脉后输尿管3例,泌尿系结石8例,肾输尿管肿瘤8例,肿瘤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100%。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延时尿路造影扫描,对显示泌尿系病变部位、病因和尿路梗阻的程度具有高速、后处理快捷、安全可靠的特点,可提供高分辨尿路图像,可作为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伤影像学方法。
龚洪翰王敏君何来昌姜建王共先胡峰肖香佐王进华周莉王敏纪玉强邱春梅
关键词:泌尿系疾病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结肠癌检查后处理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30例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包括直肠癌9例,升结肠癌10例,横结肠癌8例,降结肠癌3例,行一次屏气全结肠段容积扫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透明法(Raysum)及CT仿真内窥镜(CTVE)等后处理。结果CT结肠成像可显示全部的结肠,较好地反映了结直肠病变的数量、位置、范围、表面形态、管腔狭窄、肠管周围及远处脏器的情况。结论MPR、Raysum、CTVE 3种后处理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各不相同,它们相互结合,更有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CT分期,也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徐莹王俊肖香佐龚洪翰纪玉强王敏君王进华王敏
关键词:16层螺旋CT结直肠癌图像后处理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误诊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CT、MRI特征,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XA患者的CT、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 13例PXA患者中,发病年龄范围为7-56岁,平均(33.4±18.2)岁,女5例,男8例。病变位于幕上脑实质12例,延髓1例;12例为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多发病灶位于左侧丘脑及右侧基底节区。大囊伴结节型5例(38.4%),实质型3例(23.1%),囊实性混合型5例(38.4%)。肿块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信号略高于脑脊液;3例行CT扫描,病灶均为囊实性,实性部分密度稍高,内可见结节状、小斑片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大多肿块显著强化,其中1例轻度强化,仅2例可见病变接触的软脑膜强化。结论 PXA的MRI与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有助于减少误诊,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
李娜李健纪玉强王敏君曾献军王黎珍
关键词: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区病变术前运动功能的评估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脑运动区病变患者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中的作用。方法20例累及运动区的脑内占位病变患者,术前采用手握拳运动block激发模式,fMRI获取运动激活信号,术前分析病变与运动区的关系及功能重组织类型。结果病变位于中央前回前或后15例,fMRI均表现为病变对侧第一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激活并向后或向前移位,病灶边缘与激活信号之间的最小距离为5~9mm,平均9.6mm。病变位于中央前回5例,表现为瘤周激活3例,运动前区激活并皮层弥散激活2例。结论fMRI有助于神经外科医师在术前对病变与功能区的关系及皮层功能重组织类型有较好的认识,对运动区病变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有重要指导价值。
李东海龚洪翰淦作松肖香佐汪阳纪玉强李美华王进华庞克军魏萍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运动区脑肿瘤术前评估
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的64层CTA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64层CTA在血管痉挛性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经手术证实并随访的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CTA检查时均有不同程度颅内血管痉挛。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通过调整窗宽窗位,分别诊断血管痉挛程度及动脉瘤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轻度痉挛5例,中度痉挛3例,重度痉挛4例;单发动脉瘤10例,多发动脉瘤2例;动脉瘤分布:前交通动脉瘤7个,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1个,右侧后交通动脉瘤2个,左后交通动脉瘤2个。结论脑血管痉挛性颅内动脉瘤进行CTA成像,通过调窗及显影期相选择对诊断动脉瘤准确性较高。
姜建龚洪翰李五根夏国金段文峰王敏纪玉强肖香佐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动脉瘤CT血管造影容积显示
磁敏感加权成像用于诊断非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非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atypic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上的影像表现,探讨SWI技术在aSA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2例接受CT和MRI(含SWI)检查并最终确诊为aSAH的患者。由两名工作10年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影像学医师分析患者CT和MRI(含SWI)数据,以判断蛛网膜下腔是否存在aSAH,并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SWI总共确定aSAH出血区域共47个,其中16个(34.04%)位于凸面或半球间,19个(40.43%)位于脑池,6个(12.77%)是小脑幕的蛛网膜下腔出血,6个(12.77%)位于脑室内。在脑沟或者脑池内,aSAH在SWI上表现为低信号(出血)周围环绕脑脊液信号,在较浅脑沟内可形成"三角"征;与静脉的平滑边界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边界较粗糙,信号略显不均。aSAH在脑室内可呈现"液-液平面"。结论在SWI图上,aSAH可通过其信号和独特的形态得以确认,SWI能够提供较CT和常规MRI更多的信息显示出血少量的aSAH。
周福庆龚洪翰吴麟陈琪纪玉强肖香佐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磁共振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