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缪绯

作品数:94 被引量:311H指数: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5篇动脉
  • 42篇细胞
  • 29篇冠状
  • 29篇冠状动脉
  • 17篇心病
  • 17篇心肌
  • 17篇冠心病
  • 13篇动脉粥样硬化
  • 13篇树突
  • 13篇树突状
  • 12篇脂蛋白
  • 11篇树突状细胞
  • 11篇外周
  • 11篇外周血
  • 10篇血管
  • 10篇慢性
  • 9篇蛋白
  • 9篇内皮
  • 9篇介入
  • 8篇心肌梗死

机构

  • 94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广州军区广州...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深圳市第三人...
  • 2篇中山市人民医...
  • 2篇佛山市南海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附...
  • 1篇解放军第94...
  • 1篇惠州市第一人...
  • 1篇清远市人民医...

作者

  • 94篇缪绯
  • 80篇刘映峰
  • 26篇刘芃
  • 20篇傅强
  • 19篇吴宏超
  • 11篇李志梁
  • 9篇何维娟
  • 8篇张秀丽
  • 8篇李公信
  • 8篇赵欢
  • 8篇雷霄
  • 7篇张紫微
  • 7篇徐琳
  • 6篇张培东
  • 6篇严全能
  • 6篇游伟
  • 6篇江玲
  • 6篇李健洪
  • 6篇余志国
  • 5篇李志樑

传媒

  • 12篇实用医学杂志
  • 8篇广东医学
  • 7篇岭南心血管病...
  • 7篇热带医学杂志
  • 6篇山东医药
  • 6篇临床心血管病...
  • 5篇中国介入心脏...
  • 5篇中国老年学杂...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心脏杂志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10篇2011
  • 13篇2010
  • 13篇2009
  • 9篇2008
  • 9篇2007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编码微珠悬浮芯片集成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蛋白因子:可行性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编码微珠悬浮芯片技术是新兴的蛋白质芯片技术,该方法被认为是医学检验发展的方向。实验拟进一步验证编码微珠悬浮芯片集成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相关蛋白因子并分析其可行性。方法:①试验对象:收集2007-08/09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样本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10岁。纳入标准:无明显肝肾功能异常、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各种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及接受抗凝治疗者。患者对治疗及试验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试验方法及评估:建立编码微珠悬浮芯片集成检测方法,同时检测30例患者血清标本中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脂联素3种冠心病相关蛋白因子的浓度,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相同血清标本的上述3种蛋白因子分别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患者的血清样本共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编码微珠悬浮芯片集成检测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2.54±1.97)mg/L脂蛋白a(102.41±76.74)mg/L和脂联素(15.43±9.87)mg/L。②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3.93±2.52)mg/L脂蛋白a(208.63±81.23)mg/L和脂联素(16.63±8.21)mg/L。③编码微珠悬浮芯片集成检测结果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脂联素的结果呈显著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r=0.972,P<0.001;脂蛋白a:r=0.792,P0.001;脂联素:r=0.935,P<0.001)。结论:编码微珠悬浮芯片集成检测冠心病相关蛋白因子是可行的方法,凭借其高通量、精确、可靠、操作简便等优势,很可能成为冠心病诊断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分析检测技术。
李健洪刘映峰缪绯
关键词:悬浮芯片酶联免疫吸附法冠心病
溶血磷脂酸、hs-CRP在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根据ACC/AHA指南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单纯高胆固醇血症(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循环酶法检测LPA、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MI组、UAP组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均<0.01);AMI组、UAP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均<0.01);LPA的表达水平与hs-CRP、L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9、0.802,P均<0.01)。结论 LPA、hs-CRP在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表达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江玲吴宏超吴沛锵李功辉陶丹萍刘福林缪绯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高胆固醇血症C反应蛋白质
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2010年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CTO病变位于血管弯曲部位且闭塞段为长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136例单支冠状动脉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第一根导丝均进入分支血管,125例第二根导丝进入主支血管,11例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进入主支血管,4例球囊无法通过闭塞病变;共植入支架176枚;血管开通121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9%。1例患者术中出现夹层,1例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 CTO介入治疗根据其病变影像学特征,严格筛选患者,采取分支导丝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缪绯刘映峰何维娟傅强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冠状动脉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WHO关于冠心病诊断标准,将实验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n=2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21)和正常对照组(n=18),三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采集三组人群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及RT-PCR技术测定T淋巴细胞PD-L1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组和ACS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但SA组与AC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表达上调,其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陈君魏亚非缪绯武凯刘映峰孙茂本江玲
关键词:冠心病T淋巴细胞PD-L1动脉粥样硬化
树突状细胞分布与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树突状细胞在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分布情况及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链脲菌素腹腔注射及经高脂饮食喂养8周形成糖尿病大鼠内膜增生模型,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及T淋巴细胞比例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合并糖尿病大鼠内膜较正常对照大鼠内膜增生明显(P<0.05),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布明显减少且主动脉内树突状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T淋巴细胞比例检测同样发现,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合并糖尿病大鼠较正常大鼠,外周血及主动脉内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与树突状细胞及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呈一定相关关系,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在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傅强李志梁傅小华雷霄缪绯吴宏超刘映峰
关键词:糖尿病主动脉内膜增生
JNK通路介导LPS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PD-L1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刺激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按2×107/ml种植在6孔培养板中,在无血清培养基中静止24h后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LPS组及SP600125+LPS组,其中阴性对照组不加干预因素;LPS组先用DMSO(0.1%V/V)作用1h,再用LPS(1.0μg/ml)刺激24h;SP600125+LPS组先用SP600125(20μmol/L)作用1h后再用LPS刺激24h,Western-blot测定各组PD-L1及P-JNK蛋白表达。结果 SP600125+LPS组PD-L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P600125+LPS组和对照组PD-L1蛋白表达与LPS组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600125+LPS组细胞P-JNK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和LPS组比较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可能通过JNK信号通路调控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PD-L1。
龙日刘映峰严全能吕自明缪绯梁欣伟
关键词:JNK信号通路SP600125脐静脉内皮细胞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大鼠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分泌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SD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s)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分泌及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骨髓源DCs为研究对象,以PBS作阴性对照,分别与10和50 mg/L的oxLDL混合培养48 h后,动态观察DCs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趋化因子MIP-1α和MCP-1,荧光定量RT-PCR检测DCs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7浓度的表达。结果:oxLDL可促进SD大鼠骨髓源DCs上清MCP-1的表达(P<0.05),并可以明显促进细胞表达CCR7(P<0.01)。结论:oxLDL可促进DCs成熟,增加DCs分泌MCP-1,并上调CCR7的表达,DCs迁徙变化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傅强李志樑姜立吴宏超雷霄缪绯刘映峰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树突状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趋化因子
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全脑血管造影诊断脑心综合征一例
2008年
吴鹏刘映峰李志梁严全能缪绯
关键词:血管造影诊断脑心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脑血管造影全脑
缺血后适应中心肌营养素1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心肌营养素1(CT-1)在缺血后适应中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及参与的信号通路。方法选择H9C2乳鼠心肌细胞株,实验分为对照组、缺氧复氧组、缺氧后适应组、缺氧后适应+CT-1组、缺氧后适应+CT-1+Akt阻断剂组、缺氧后适应+CT-1+二甲基亚砜组,MTS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Akt蛋白表达,Q-PCR检测BadmRNA的表达。结果缺氧复氧组较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存活率降低,缺氧后适应组细胞比缺氧复氧组凋亡率低,存活率增加,缺氧后适应+CT-1组细胞比缺氧后适应组凋亡率进一步降低,存活率进一步增加,Akt磷酸化蛋白水平明显升高,BadmRNA表达下调,加入Akt阻滞剂(A6730)后,这种保护作用被抑制。结论心肌营养素1参与激活Akt信号通路协同缺氧后适应减轻缺氧复氧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对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
赵鑫缪绯周贻军刘映峰
关键词:心肌细胞缺血后适应心肌营养素1AKT信号通路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脂联素的悬浮芯片技术集成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及脂联素(APN)3种蛋白因子的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悬浮芯片技术集成检测116例ACS患者(ACS组)hs-CRP、Lp(a)及APN3种蛋白因子的浓度,并与30例单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及35例正常人群(NC组)进行对照。结果:ACS组hs-CRP、Lp(a)较SAP组及NC组浓度均增高,APN值则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ACS组中AMI组hs-CRP、Lp(a)浓度高于UAP组,APN值低于UAP组(均P<0.05)。ACS各亚组中预后不良患者hs-CRP、Lp(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者(均P<0.001),而APN浓度则显著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1)。hs-CRP、Lp(a)的含量与斑块不稳定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92,P<0.001;r=0.385,P<0.001),APN的含量与斑块不稳定程度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27,P<0.001)。结论:hs-CRP、Lp(a)、APN可能参与ACS病变全过程,与ACS临床类型及其预后高度相关,因此可用来预测ACS的病变稳定程度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度,从而判断预后。
张紫微刘映峰缪绯李健洪赵欢刘芃
关键词:脂联素悬浮芯片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