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资兵 作品数:29 被引量:154 H指数:6 供职机构: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转染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后的细胞增殖 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利用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外源性基因到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是骨缺损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目的: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转染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以探讨基因转染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Ad-hBMP2-IRES-hFGF2转染至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中,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RT-PCR方法观察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cNDA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cNDA在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转录情况,Westerblot方法检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蛋白表达情况,锥虫蓝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转染后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细胞活力无明显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中增殖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说明该双基因可高效转染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且促进细胞增殖。 郭伟韬 王辉 刘思景 曾荣 肖启贤 陈子秋 黄云 王斌 胡资兵关键词:腺病毒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髓基质干细胞 干细胞 VEGF-165-GMs复合自体颗粒骨修复兔陈旧性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VEGF-165-GMs复合自体颗粒骨修复兔陈旧性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均建立1.5 cm的陈旧性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植入自体颗粒骨+VEGF-165-GMs 1mg;B组植入200 mg自体颗粒骨;C组VEGF-165-GMs 1 mg;分别于术后3、6、9周切取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A、B组均能较好地修复陈旧性骨缺损,A组术后各时间点X线评分、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均明显优于B组。C组各时间点均无骨性愈合迹象,9周时可见骨断端完全硬化,髓腔封闭。结论 VEGF-165-GMs复合自体颗粒骨修复陈旧性骨缺损可以明显促进局部血运重建,促进新生骨形成,提高骨改建塑形的速度和质量。 吴少科 曾荣 郭伟韬 钟环 谭宏昌 胡资兵 魏劲松 魏波 康毅关键词:自体颗粒骨 骨修复 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初步探讨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促进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增殖最佳浓度。方法:收集足月健康剖宫产新生儿脐带血,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脐血富血小板血浆。用ELISA方法检测富血小板血浆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富血小板血浆联合10%胎牛血清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根据富血小板血浆中的TGF-β1浓度将实验分为6组:2 000 pg/ml组、1 000pg/ml组、750 pg/ml组、500 pg/ml组、250 pg/ml组、10%胎牛血清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96孔板,连续培养7d,分别在1、3、5、7 d用CCK8试剂盒测定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影响,统计分析,选出最佳浓度。结果: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联合10%胎牛血清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呈现不同的增殖速度,500~1 000pg/ml组明显优于其他浓度组,第5天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可提高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 胡资兵 孙杰聪 刘田丰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富含血小板血浆 细胞增殖 依达拉奉体外诱导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诱导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方法Ficoll-Paque分离液离心分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含依达拉奉的无血清L-DMEM诱导。观察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blot检测分化前后细胞膜离子通道蛋白表达,全细胞膜片钳检测细胞电生理特性。结果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胞体收缩,突起伸出;钠、钾、钙膜蛋白分化前后均有表达,分化后钾、钠、钙膜蛋白表达上调;分化后细胞静息电位值增大,外向电流增大,尤以外向整流钾电流显著。结论依达拉奉诱导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的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电生理特性。 曾荣 胡资兵 郭伟韬 林颢 孙欣 魏劲松 吴少科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 神经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电生理 改良一期后入路术式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改良一期后入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和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胸椎结核患者两种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41例;年龄19-78岁,平均39岁。治疗组35例采用改良后入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和椎弓根内固定;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经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植入和椎体钉棒固定。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病变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椎体。5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脊柱后凸畸形,后凸角12°-55°,平均32°。48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前正规抗痨治疗2-3周,术后正规抗痨治疗12-18个月;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神经功能恢复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胸背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脊髓损伤和肋间神经损伤现象。术后1-2个月红细胞沉降率逐渐恢复正常。影像结果显示病人的脊柱后凸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对照组28例术后后凸角度矫正至平均17°,治疗组30例术后后凸角度矫正至平均8°(P〈0.05)。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获骨性愈合,治疗组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5个月;对照组骨性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6个月(P〉0.05)。48例伴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1-2级。对照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3例、气胸1例、切口感染1例,对症处理后痊愈。末次随访病例无复发,脊柱病变节段稳定。[结论]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和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脊柱重建稳定、有效矫正和防治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等优点。 胡资兵 曾荣 孙欣 孟庆奇 陈思圆 孙杰聪 陈海聪关键词:胸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椎弓根内固定 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促进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促进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增殖最佳浓度.方法 收集足月健康剖宫产新生儿脐带血,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脐血富血小板血浆.用ELISA方法检测富血... 胡资兵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富含血小板血浆 细胞增殖 依达拉奉联合表皮生长因子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2010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方法依达拉奉联合EGF诱导hBMSCs,观察其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采用TRAP-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诱导后hBMSCs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变化。结果经诱导后,hBMSCs呈典型神经元样细胞分化,NSE阳性率为81.7%,GFAP阳性率为8.5%。端粒酶活性和TERT蛋白诱导4h后均无明显变化,但诱导6h后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诱导至24h时,细胞端粒酶活性已近阴性。Western blotting试验的结果与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改变一致。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表皮生长因子体外可以诱导h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诱导分化早期呈高表达,分化过程中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胡资兵 曾荣 魏劲松 郑鸿 林颢 孙欣 吴少科关键词:依达拉奉 表皮生长因子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端粒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中Wnt信号通路的基因芯片分析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通过Wnt信号通路PCR基因芯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转导Wnt-3a并诱导向神经细胞分化后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寻找Wnt信号通路中调控BMSCs神经分化的靶基因。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加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和纯化BMSCs,原代培养2周后传代。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基于GatewayTM技术构建双表达慢病毒载体,将Wnt-3a转导至BMSCs。设置转导组、未转导组及对照组,其中转导组和对照组转导Wnt-3a,转导组为扩增后的BMSCs-Wnt-3a,对照组取同时期BMSCs-Wnt-3a,未转导组未转导Wnt-3a。诱导转导组和未转导组细胞神经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Wnt信号通路基因的改变,用RT-PCR来验证相关基因的上调或者下调。结果找到2 959个基因上调,4 623个基因下调。在Wnt信号通路的89个基因当中,与神经系统发育和分化相关基因有不同的变化。从中挑选了2个基因做RT-PCR验证,结果表明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Wnt通路激活后,下游的基因转录,促进神经分化。 曾荣 林治平 郭伟韬 胡资兵 林颢关键词:转导 神经分化 WNT信号通路 基因芯片 Edaravone体外诱导r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2011年 目的:探讨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诱导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stromalcells,r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纯化1月龄SD rBMSCs,体外培养扩增与传代,实验分依达拉奉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0例。处理组用终浓度0.02g/L依达拉奉的无血清L-DMEM诱导6h,对照组继续用10%胎牛血清、L-DMEM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结果:分化的rBMSC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诱导后细胞神经元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81.6±3.2)%,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表达率(26.0±2.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率(5.6±1.9)%,巢蛋白阳性表达率(9.0±2.8)%。对照组均阴性表达。两组NSE、GFAP、Nest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处理组NSE阳性表达明显高于MAP2、GFAP(P<0.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诱导r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从而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种子细胞和理论基础。 胡资兵 曾荣 魏劲松 林颢 吴少科 孙欣 郑鸿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 神经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脊髓损伤 创伤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采用骨髓输液的急救护理 被引量:8 2011年 总结58例创伤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采用骨髓输液的急救护理。严格掌握骨髓输液适应证,低血容量性休克存在周围循环衰竭,连续穿刺3次以上,或90 s内不能建立静脉通路者,立即行骨髓输液;选择最佳穿刺部位,经本组患者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成人首选髂前上棘为最佳穿刺部位;骨髓输液期间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出、肿胀、感染等征象,并及时处理;做好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掌握最佳拔针时机,外周静脉输液通路建立后立即予拔除骨穿针。经及时抢救本组58例患者均病情痊愈或趋于稳定,58例患者中57例骨髓穿刺成功,有1例患者骨髓穿刺失败,后改为深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3.1%,全部病例随访1~6个月,随访期间无造血功能障碍及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 赖春晓 侯霞 袁雪晖 胡资兵关键词:创伤 低血容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