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舒少武

作品数:9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群落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多样性
  • 1篇血液生理
  • 1篇血液生理生化
  • 1篇血液生理生化...
  • 1篇养殖
  • 1篇胰蛋白酶
  • 1篇抑制物
  • 1篇优势种
  • 1篇鱼类
  • 1篇渔业
  • 1篇中华绒螯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香港海洋公园

作者

  • 9篇舒少武
  • 3篇张堂林
  • 3篇胡炜
  • 2篇熊晶
  • 2篇谢志才
  • 1篇冯伟松
  • 1篇张书环
  • 1篇李辛夫
  • 1篇颜庆云
  • 1篇汪亚平
  • 1篇杜浩
  • 1篇余育和
  • 1篇宋碧玉
  • 1篇张君倩
  • 1篇曾令兵
  • 1篇李钟杰
  • 1篇蒋小明
  • 1篇居超明
  • 1篇危起伟
  • 1篇聂品

传媒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人工试验湖泊中转GH基因鲤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舒少武
关键词:生态风险摄食生态群落结构
中华绒螯蟹对苦草生境的依赖与破坏被引量:3
1999年
确定浅水草型湖泊水草资源对放养中华绒螯蟹的承载量是探明水草多元功能的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构建中华绒螯蟹栖息与生长所需的小生境,观察和分析了蟹-草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显示苦草对放养中华绒螯蟹的承载量为1.08ind/100g/m^2,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比速SGR(%/day)与其对苦草的拥有量Vp(g/m^2/ind)呈正相关,即SGR=0.464+0.003Vp。中华绒螯蟹特别是雄蟹对苦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破坏性,破坏率VD(g/ind/m^2/d)与雌、雄蟹的放养密度(S_F,S_m,ind/m^2)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V_D=2.08+0.11S_F+5.83S_M。实验结果为草型湖泊渔-蟹混养生态渔业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居超明舒少武
关键词:中华绒螫蟹苦草
胰蛋白酶抑制物对尼罗非鲫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1992年
本实验研究了生、熟大豆中含有的胰蛋白酶抑制物(TI)对尼罗非鲫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沸水热处理不仅使生大豆中81.4%的TI失去活性,而且还显著地提高了大豆蛋白质系数,PER从1.12提高到1.76。当颗粒饲料的Tl含量低于0.9mg/g时,尼罗非鲫的生长正常;但高于此量吋,其生长速度明显降低。
舒少武
关键词:尼罗非鲫胰蛋白酶抑制物
子二代中华鲟分枝杆菌感染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被引量:19
2017年
鱼类分枝杆菌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的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长期性感染疾病。本研究发现,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子二代可感染该病,典型病理特征是腹水、腹膜肉芽肿、肾脏水肿、肝脏呈灰白色等。采集腹水,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一株缓慢生长型的抗酸杆菌,进一步通过16S r DNA和IS2404重复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该菌与Mycobacterium liflandii相似性最高。将10尾健康子二代中华鲟3次体检的血液参数与4尾分枝杆菌感染子二代中华鲟12次检查的血液参数进行比较,发现在26项生理生化指标中,有9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钠、氯、钙、总蛋白、球蛋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TWBC)和谷丙转氨酶(ALT),其中TWBC、中性粒细胞和ALT这3项指标显著升高,其他指标显著下降,说明分枝杆菌感染对鱼体肝脏和肾脏的损伤较大。采用盐酸卡纳霉素、红霉素和利福平三种抗生素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给药时间75 d,治疗后腹水明显减少,RBC、血红蛋白、PCV、MCV和球蛋白这5项血液理化指标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说明药物治疗初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病程的加剧,该尾鱼最终未能治愈。以上结果表明,分枝杆菌在中华鲟广泛流行,对中华鲟的危害较大,目前尚未见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因此对该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
张书环聂品舒少武杜浩Foo Khong Lee杨月梅邵纯邸军黄君曾令兵危起伟
关键词:中华鲟人工养殖分枝杆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转基因鲤鱼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对转基因(CAgcGH)鲤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于2004~2006年在梁子湖畔的人工隔离湖泊开展了转基因鲤对其主要饵料生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投放转基因鲤1 a后,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底栖动物总物种数从65种下降为36种;总密度从497.3 ind/m2下降到370.7 ind/m2;总生物量(湿重)从77.136 g/m2上升到97.558 g/m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总物种数、寡毛类、毛翅目和摇蚊科物种数有显著降低。寡毛类、毛翅目和腹足类密度有显著下降。毛翅目生物量有显著下降。幽蚊(Chaoborussp.)和环棱螺(Bellamyasp.)取代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sowerbyi)成为优势种。底栖动物多样性呈现显著下降,3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减少19%~44%,物种丰富度则减少了38%。K优势曲线显示了同样结果。转基因鱼与对照鱼在捕食压力和摄食选择偏好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隔离湖泊内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熊晶谢志才陈静张君倩舒少武张堂林胡炜
关键词: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
浅谈长江中下游地区渔业与水域环境的协调发展被引量:5
1997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淡水资源丰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但是工业污染和盲目开发渔业已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降低了水体的多重社会功能,也损害了渔业自身。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渔业,必须迅速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到集约型和效益型,并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结合传统渔业的精华,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以优质高效的养殖模式去代替旧的养殖方式,以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增长。
李辛夫舒少武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域环境
转基因鱼试验湖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拓扑结构与优势种的关系被引量:6
2006年
针对多福转基因鱼试验湖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研究,并与优势种类组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9条引物共检测到76条长度在200—1200bp的谱带,其中共有带占5.3%,特有条带占40.8%,谱带多态率为94.7%;共观察到的25种优势种中有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和圆筒锥囊藻(Dinobryon cylindricum)为6个采样点共有的优势种。基于RAPD标记和优势种类组成的聚类分析都将6个采样点划分成3类:Ⅲ,Ⅴ和Ⅵ站聚为一类,Ⅱ和Ⅳ为一类,Ⅰ站为单独的一类。这表明DNA指纹拓扑结构反映的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类的组成是一致的。因此,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分析使得在分子水平进行湖沼生物学比较研究成为可能,并能在积累不同水体浮游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资料的同时有可能为转基因鱼释放后的评价提供参考。
颜庆云舒少武冯伟松胡炜宋碧玉汪亚平余育和
关键词:浮游生物群落RAPD转基因鱼
转基因鱼试验湖泊铜锈环棱螺种群动态及次级生产力被引量:1
2011年
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对转基因鱼试验湖泊铜锈环棱螺的种群生态学进行了周年研究。铜锈环棱螺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96个/m2和17.33 g/m2,丰度最高值出现在4月(34.29个/m2和54.51 g/m2),其次为12月(25.1个/m2和36.18 g/m2)。试验湖泊中铜锈环棱螺在4—7月繁殖,种群中含有4个年龄组,其中2008年龄组占绝对优势。铜锈环棱螺壳长-体重方程为:lg Ww=2.8791×lg SL-3.4227,使用瞬时生长法测算试验湖泊铜锈环棱螺的周年生产量,带壳湿重为12.72g.m-.2a-1,去壳干重为0.74 g.m-.2a-1,P/B系数为0.42。估算试验湖泊2005年至2009年铜锈环棱螺生产量(去壳干重)分别为2.24,2.49,1.50和0.74 g.m-.2a-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总氮对铜锈环棱螺的次级生产量有显著影响,转基因鲤的捕食压力也可能是影响铜锈环棱螺生产量的重要因素。
熊晶谢志才蒋小明胡炜张堂林舒少武
关键词:铜锈环棱螺
鱼类标志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8
2003年
鱼类标志技术已在鱼类种群密度、死亡与补充、生长和生产力等研究中广泛应用,并已成为鱼类种群估算、资源评估、以及洄游与分布调查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鱼类标志技术方面已取得的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与讨论,并对各种标志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鱼类标志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张堂林李钟杰舒少武
关键词:鱼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