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剑林
- 作品数:15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自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的17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其中A组89例给予LCBDE+LC治疗,B组73例给予ERCP/EST+LC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A组结石清除率、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分别为95.51%、5.62%、7.87%、3.37%,B组分别为91.78%、5.48%、8.22%、5.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125.24±22.34)min,B组为(98.67±16.46)min,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A组住院时间为(7.12±1.85)d,B组为(12.47±2.45)d,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A组手术费用及住院费用分别为(5 804.23±642.56)元、(2.24±0.48)万元,B组分别为(8 208.46±834.67)元、(2.95±0.57)万元,A组手术费用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ERCP/EST+LC手术时间更短,LCBDE+LC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二者均有各自的适应症,具体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应视患者情况而定。
- 袁云峰何雪刘燕程黎苟剑林
- 关键词:LCLCBDE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副肝管损伤的防治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右副肝管损伤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LC术中发生的2例右副肝管损伤的病例资料。结果 2例副肝管损伤均在术中发现,及时中转开腹行术中胆管造影明确。损伤的右副肝管直径约为0.3 cm,长2.0-2.3 cm,均与肝总管行端侧吻合;吻合口内以头皮针硅胶管支撑、引流,术后皆无黄疸、胆漏。结论右副肝管损伤后应行胆道造影,明确引流范围,判断肝内是否有交通支,以做出恰当的处理。良好的胆道外科意识、精细的手术操作、熟悉胆管变异的各种类型是避免LC术中副肝管损伤的关键。
- 刘燕程黎胡大仁苟剑林袁玉峰刘志苏
- 肝内胆管结石的下行性胆管粘膜损害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了解长期肝胆管结石对下游胆管粘膜的损害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术中或术后胆道镜连续观察 10 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管粘膜病损及其分布情况 ,活检做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学检查 ,并以 5例肝门胆管癌作为对照。结果 胆管粘膜损害包括慢性炎症 (86 % ,86 / 10 0 ) ,增生性改变 (11% ,11/ 10 0 ) ,腺瘤性息肉 (1% ,1/ 10 0 ) ,腺癌 (2 % ,2 / 10 0 ) ,胆管粘膜病损出现在结石嵌顿部位及下行性引流胆管开口处 ,主要是肝门区 (73/ 10 0 )。癌胚抗原 (CEA)、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计数随病理改变程度加重而上升 ;流式细胞检查S期分数 (SFP)上升 ,S +G2 /M无明显变化 ,DNA非整倍体主要在低分化腺癌中检出。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不但对胆管结石嵌顿的区域造成损害 ,而且影响到下游胆管粘膜。
- 卢实春张仕羽饶林强胡骥雷松苟剑林夏天严律南
-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并发症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技术
- 原发性脾脏粒细胞肉瘤一例
- 2014年
- 患者,男,50岁.因间断性左上腹疼痛1周人院.入院查体:血压:159/88 mmHg(1 mmHg =0.133 kPa),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脾脏肿大至肋下3 cm,局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检查:WBC 22.1×109/L,中性粒细胞0.902,PLT 447×109/L;AFP、CEA正常;骨髓象检查无异常.CT示脾脏增大,脾脏中下极病变(图1).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脾占位性病变、脾肿瘤?”.于全麻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见脾下极为不规则地图状白、褐色改变,脾门血管怒张,食管胃底下段可见曲张静脉.术后解剖脾脏可见2.0cm×2.5 cm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浅红色包块,质韧,界限不清,可见坏死液化区.病理诊断:粒细胞肉瘤或骨髓异常综合征.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MPO)(+)、CD43(+)、CD20(-)、CD3(-)、CD68(+/-).结合临床诊断为脾脏粒细胞肉瘤(图2~4).外院会诊病理切片结果一致.术后复查血常规:WBC最高升至68.2×109/L,PLT最高为1 436×109/L;18 d后复查:WBC 15.6×109/L,PLT 556×109/L.术后1个月复查骨髓象无异常.
- 刘燕胡大仁程黎袁云峰苟剑林袁玉峰刘志苏
- 关键词:粒细胞肉瘤脾脏肿大原发性脾占位性病变骨髓异常综合征术后复查
- Ⅱ型Abernethy畸形误诊为血小板减少症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9年
- Abernethy畸形是门静脉系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一种十分罕见的先天性肝外门-体静脉分流。JohnAbernethy于1793年对一例女婴尸体解剖时发现该病变,并首次对该病进行描述,其特点是门静脉系血液不流入或部分流入肝脏,而分流入体静脉系统。Morgan和Supefina于1994 年根据其血流特点分为两型:I型:肝内门静脉缺如,门静脉系血流完全流入下腔静脉;II型:肝内门静脉发育不良,门静脉系血流部分回流入肝内[1]。1997年,Howard和Davenport将此病命名为Abernethy畸形[2]。我院近期收治一例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II型Abernethy畸形,合并先天性肝动脉畸形、肝硬化、区域性门脉高压,该病例极其罕见且易误诊,现将其诊治汇报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疗。
- 刘燕程黎向伦建胡大仁袁云峰苟剑林
- 关键词:ABERNETHY畸形血小板减少症
- 肝胆手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针对肝胆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为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提取2008年5月-2011年3月肝胆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利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肝胆手术患者共312例,手术部位感染37例,感染率11.86%;其中住院期间发生感染25例,占67.57%;出院后发生感染12例,占32.43%;发生部位浅部切口24例,深部切口9例,脏器腔隙4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肝胆手术部位感染存在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是预防和降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措施。
- 何培生袁云峰苟剑林何天时
- 关键词:肝胆手术手术感染
- 肝纤维化时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的表达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 2 )及其组织抑制因子 (TIMP - 2 )在不同病因致人肝纤维化不同病理阶段中的变化 ,分析MMP - 2 /TIMP - 2与肝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 (LsAB法 ) ,在正常肝组织、慢活肝伴早期肝纤维化、肝癌伴早期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病例中MMP - 2及TIMP - 2的联合检测、行半定量研究。结果 :正常肝组织MMP - 2 /TIMP - 2的比值高于病肝组 ;早期肝纤维化组MMP - 2 /TIMP - 2比值高于肝硬化组 ;早期肝纤维化组组间、肝硬化组组间MMP - 2 /TIMP - 2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早期肝纤维化MMP - 2表达相对增高 ,对肝纤维化的始动和进展起重要作用 ,肝硬化时TIMP - 2表达明显增高 ,抑制MMP - 2 ,细胞外基质 (ECM)降解障碍而大量沉积 。
- 苟剑林卢实春赵纪春唐颖
-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硬化基质金属蛋白酶-2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4
- 2019年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2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216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施行腹腔镜肝切除术52 例(腹腔镜组),开腹肝切除术164 例;根据倾向性评分最临配比法,在164 例开腹肝切除术病例中选取52 例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进行对比研究,对比指标有手术时间、肿瘤直径、切缘、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肿瘤学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评价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直径、切缘、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分别为(226.1±67.5) min、(49.2±15.5) mm、(14.3±4.9) mm、(34.1±18.1) min和 (227.0±55.7) min、(49.4±16.6) mm、(14.6±4.0) mm、(38.2±16.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25(50~1 200) ml、11.5%、15.4%、(4.8±0.9) d、3(2~5) d、(11.9±3.5) d和375(100~2 000) ml、19.2%、23.1%、(5.9±0.8) d、4(3~5) d、(14.9±6.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转开腹率7.7%(4/52)。腹腔镜组1、3 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4%、83.7%,1、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8%、71.2%;开腹组1、3 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82.5%,1、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3%、70.8%,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向伦建刘燕程黎袁云峰苟剑林
- 关键词:肝细胞肝切除术腹腔镜
- 新辅助治疗对中低位直肠癌周围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进一步了解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组织局部免疫状态的改变,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提供更多认识。方法选取新辅助治疗(FOLFOX6方案)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治疗组)及未行新辅助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对照组)的术后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对照研究。在高倍镜下对2组癌组织标本切片进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计数,采取鼠抗人单克隆抗体S-100,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组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并对其阳性细胞计数。结果①TIL反应情况:TIL主要集中于癌周区,聚集存在,形态不规则,核大,胞质少。治疗组的TIL反应阳性率为75.00%(45/60),对照组的TIL反应阳性率为90.00%(54/60),治疗组低于对照组(χ2=10.58,P=0.014)。②S-100阳性DC:S-100蛋白阳性标记的DC呈棕黄色,主要分布在癌组织周围,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浆,治疗组的S-100阳性DC数为(36.85±11.17)/HPF,对照组S-100阳性DC数为(26.50±7.68)/HPF,治疗组高于对照组(t=5.91,P=0.001)。结论新辅助治疗可使肿瘤的局部TIL减少,DC增加。
- 董功航苟剑林兰平
- 关键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局部免疫
- 手术治疗肝门胆管癌37例被引量:4
- 2003年
- 吴勇何天时薛浩苟剑林
- 关键词:手术治疗肝门胆管癌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