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泉
- 作品数:17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理论形态探析被引量:1
- 2013年
-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具有两歧性,这给人们的理解设置了障碍。对德里达的文本,不同的人能从不同角度作出迥异的解读。这些多元化的解读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解构思想理论形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德里达打破了学科界限,他的解构思想也呈现出多重性的理论形态。解构思想的理论形态是在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及文本实然样态及其伦理问题的反思、批判中生成和发展的。在文本批判方面,解构的过程是通过对文本进行外在性的解读实现的;在思想批判层面,它的实质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解构;在日常生活批判方面,解构打破保守和等级森严的秩序,使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思考与生活。
- 荀泉
-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多重性
- 精神家园的回归与自由自在的童真——从小说美学角度论《社戏》的真善美之境被引量:1
- 2012年
- 《社戏》之美,美在心灵的纯净、自然的人性,美在诗情画意的故乡风景;还美在行文的流畅、文字的纯厚感人。《社戏》作为情式表述为实,作为故事叙述是虚,"第一人称"叙述在文中起到的是"亦实亦虚","虚实相间"的作用。鲁迅在《社戏》中,发掘了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赞美了儿童心灵的纯真与高洁。这与鲁迅一贯喜爱儿童的观点是一致的。无论从结构还是叙述,《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馨的真善美之境。从几个小说美学的角度(例如,叙述的第一人称、结构的时空设置、人物性格的描述、语言的特色等)对《社戏》文本进行美学解读,可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真善美之境的理解。
- 荀泉
- 关键词:社戏自然之美
- 浅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机制——以毛泽东矛盾观的形成为视角
- 2013年
-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机制是以实践为导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中国式阐释的过程。在基本原理上,在马克思等人论述的基础上,展开积极的思想对话,对原理进行论证和推广;在具体观点上,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借鉴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观点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整个理论体系上,把时代精神和现实实践结合起来,以主客观相统一为目标,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点在毛泽东矛盾观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荀泉
- 关键词:毛泽东矛盾观中国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中国化路径及其启示——以《矛盾论》的形成为视角
- 2013年
- 马克思等人在对唯心矛盾观的改造的基础上创立发展的唯物矛盾观,为《矛盾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在《矛盾论》中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唯物矛盾学说体系,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中国化。《矛盾论》的形成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 荀泉
-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矛盾论》
- 觉醒与抗争的希望之路——鲁迅《故乡》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被引量:2
- 2013年
- 《故乡》之真切,不仅在于有残败的萧索荒村、残云暮卷、枯草断茎、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失落、真爱的远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放逐。在《故乡》中,鲁迅除了赞美了儿童心灵的高洁与美好,更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故乡》既使我们认清了残酷无情的现实,又使我们坚定了追求理想家园的信念。《故乡》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是以追求真善美为基础向"天国"的迈进,是无路可走后的坚定与执著,它让希望和信心穿越荒漠到达永恒。在这种炽烈的赤子之心中,《故乡》也成了残壁断垣中开出的一朵希望之花。
- 荀泉
- 关键词:故乡精神家园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路径——从唯物矛盾观发展的视角
- 2013年
- 马克思等人对黑格尔唯心矛盾观的解构和对唯物矛盾观的深化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矛盾学说体系,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创新就是一个不断解构与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从唯心到唯物、从抽象到具体、从分散到系统、从系统到升华不断扬弃的过程。不断的解构与建构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路径。
- 荀泉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诗意的精神家园与童真的自然美好——论《社戏》的意境美
- 2013年
- 意境是写作和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把标尺。意境有主客统一、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等美学特点。《社戏》恰恰蕴含了意境的这些美学特点。《社戏》的意境之美,美在诗情画意的故乡风景、纯真善良的童心童趣;还美在行文的流畅、文字的纯厚感人。无论从结构还是叙述,《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馨自然的意境之美。
- 荀泉
- 关键词:社戏精神家园情景交融
- 绝望中的希望之“虹”——论《伤逝》悲剧意识的“三位一体”被引量:2
- 2013年
- 《伤逝》的悲剧意识,不仅因为有真诚的悔恨、沉重的怀念、凄凉的悲楚、无奈的分离等爱情境遇,还因为有沉重的锁链、无所附依的心灵、险恶的社会、流言的恶毒等现实困境,更因为有泪水的挥洒、爱人的逝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远离等人性缺失。鲁迅在《伤逝》中,以追忆的形式,倾诉了无尽的悔恨和愧疚,抒发了高洁与美好无可奈何逝去的悲痛。《伤逝》以忏悔开场,以忏悔结束,既反映了爱情的普遍境遇,又凸显了现实的无奈,还反映了人性的缺点,而这都是人的生存困境。
- 荀泉
- 关键词:《伤逝》忏悔爱情悲剧意识
-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被引量:7
- 2012年
- 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德里达用解构的思维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解读,形成了被学界称为"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国内外学界关于德里达这一学说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观点可谓众说纷纭。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原因、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基本意义等方面。
- 荀泉
-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马克思的幽灵》
-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理论源脉及实践意义
- 2012年
- 解构主义的产生是吸取和超越了前辈学人思想成果的结果。在这其中,胡塞尔、海德格尔、索绪尔等人的思想对于德里达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然而,解构主义自产生以来,遭致了许多误解,有人认为,它消解了终极意义,否定二元对立,只能导致虚无主义。其实,解构主义不是只有破坏,而是在破坏的同时,也有着建设。因此,它不是走向虚无主义。它的价值就是打破了长期占据人们思想头脑的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模式,使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思考。
- 荀泉
-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