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晓光

作品数:25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汉赋
  • 2篇诗学
  • 2篇秦史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五德
  • 2篇礼制
  • 2篇名物
  • 2篇赋体
  • 1篇德政
  • 1篇地理
  • 1篇地理特征
  • 1篇东汉
  • 1篇信仰
  • 1篇学术史
  • 1篇意境
  • 1篇域外
  • 1篇源流
  • 1篇源流考
  • 1篇远游

机构

  • 14篇华侨大学
  • 10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3篇蒋晓光
  • 2篇许结

传媒

  • 3篇华侨大学学报...
  • 2篇图书馆理论与...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文献
  • 1篇文史哲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求索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汉武帝废陈皇后策校正被引量:1
2010年
《汉书·外戚传》录有汉武帝元光五年废陈皇后策命一条,中华书局本句读有误。本文根据史实以及对原文句读的重新梳理,力图校正汉武帝废陈皇后策而还原其原貌。
蒋晓光
关键词:汉书
清代王琦诗学思想述略被引量:1
2011年
王琦作为清代前中期杭州地区较为著名的学者,以辑注《李太白全集》和《李长吉歌诗汇解》两部著作闻名于世,其注释具有极高的学术性,体现了他成熟的诗学思想。王琦以情景理论和儒家诗学观念观照诗歌,并在解读之中对前人理论有所超越。在运用情景理论之时,重于情与景的融通;在理解儒家诗学观念时,侧重于文学艺术本身的思考,这是体现王琦诗学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蒋晓光
关键词:诗学情景理论儒家诗学
思想史视阈下的“赋者古诗之流”被引量:2
2019年
《两都赋序》首以“赋者古诗之流”为辞,对应两汉之际流行的“周苍汉赤”、“大汉继周”等观念,实是包含“汉赋”继承、取代“周诗”的企图,建立在新五德终始学说基础之上。贬斥赋体品格、质疑洛阳地位的思潮在东汉前期影响甚巨,班固以“古诗之流”为依据,在《两都赋》中设置独特的文章结构,变“诗可以观”为“赋可以观”,实现赋观风俗、推尊洛阳的目的。“观”有“多”的义项,“物多而后可观”、“示于人必多于人”,从侧面为赋之骋辞博物的修辞手段寻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班固视汉赋为“礼-文”的集合体,其以“汉赋”取代“周诗”,确立“大汉文章”的地位,再通过《两都赋》议礼,进而制礼,这是“三王不同礼,五帝不同乐”思想的体现,汉赋成为新时代、新礼乐的象征。
蒋晓光
关键词:班固
《西京赋》中秦穆公故事源流考被引量:1
2017年
《西京赋》所载秦穆公故事以穆公觐见天帝获赐鹑首之地为主干,然又将此归为天帝误赐。事实上,穆公故事在创生之后,存在两个传播系统。秦之统治者因不同目的而追增新的内容,穆公获赐的故事至迟在秦惠文王时已基本形成。穆公与天命的结合,其本质是将国运系于祖先之灵,用以证明其扩张的合理、正当。因故事内容逐渐与统一天下的局势不合,因此淡出史官视野。不满秦之暴政者又对穆公故事重新加以解读,完型于两汉之际,后为张衡所采用。秦穆公故事早期的演变,既能与秦的扩张相验证,又能从细微之处填补秦史的空白。秦穆公故事进入《西京赋》是该故事一次重要的结集,并借此传播开来,此后故事内容不断发生变化。"赋中有史"的现象值得关注,甚至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读赋为史"的问题,彰显出赋体文学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蒋晓光
关键词:秦史
论汉赋三言句的诗学意境与文体意义
2013年
汉赋三言句的使用在赋体文学发展史上意义十分重大。三言句式以动词为核心,具有音节短促、顿挫有力的特征,通过连续使用,读来节奏鲜明,表现力极强。三言句的使用对赋体文学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尤其是汉赋中的经典情境,如游猎的雄张、宣政的威仪、女乐的惊艳都是通过三言句式独特的结构突显出来的。乐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楚声骚体、汉庙祭诗,以及赋家职事乐府的共同作用对汉赋三言句的成熟产生了重要影响。三言句的使用表明,汉代乐制决定了赋体文学的体制和性质,对汉赋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蒋晓光
关键词:汉赋情境
元成庙议与《长杨赋》的结构及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在司马相如"博丽之文"的影响下,扬雄创作出《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篇杰出的大赋。其中《长杨赋》尤为奇特,前贤或因其以议论代铺排而认为它仿效相如《难蜀父老》,或因其以论辩构篇而奉为"文赋"之祖,或因其阳咏汉德而阴寓讥时的叙事之法将之视为两汉赋风转捩的纽带,然究其实,皆泛泛而谈,未能探骊得珠。《长杨赋》创作背景和叙写结构实根源于西汉元成时代的庙制之争,儒家思想的上升,儒生政治的诉求,宗法圣统的复归,取法周礼的倡导,构成了其时庙议的复杂内涵。而在依礼制勘定庙数的几番论争中,虽然皇帝与儒生的意见未能一致,但基本确定了高祖、文帝、武帝三庙永不毁弃的地位,这正是《长杨赋》的写作背景;而且"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观念决定了其叙事结构与谲谏内涵,尤其是赋中的戒淫史观和论辩体式,对东汉京殿大赋创作的影响至为深远。
蒋晓光许结
关键词:复古论辩
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被引量:2
2009年
唐代中期以后文化之所以出现转型,诸多学者将其归结为安史之乱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直接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唐代士人继承了以"浮散"和"粗疏"为特征的南北朝文化,同时在发展中消解了固有的家族的主导作用,使得文化的发展严重依赖于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中央集权在安史之乱后被削弱并逐渐没落,没有家族约束的轻浮、粗率的个体,再一次失去国家的束缚,从而使文化走向瓦解,唐代文化的特点和进程最终决定文化必须转型。
蒋晓光
关键词:家族文化瓦解
月令之学与《二京赋》的论述被引量:3
2013年
张衡《西京赋》借西汉之奢靡暗刺东汉统治阶层的腐朽,《东京赋》则利用较为特殊的结构为天子制法,在赋中重点铺写明帝一生政绩并因四时而分列,根植于月令之学的兴起以及明帝"顺行时令"的施政纲领,宣扬尊时、爱民的为政之道。《二京赋》知时、明时的观念折射出微妙的玄思之致,成为作者此后在人生修持和文学创作中贯彻"朝隐柱史"生存境界的开端。
蒋晓光
关键词:月令《二京赋》
五德终始说与《两都赋》被引量:1
2015年
《两都赋》的成功是以五德终始学说为基础的,与班固家族的学术及政治信仰密切相关。五德终始理论兴于战国而风行于两汉,班固以新五德终始学说建构了自己的历史观,因此在《两都赋》中以"汉家火德"的标准去检视两都之得失,确立了东都"协于火德"的结论,从道德层面判断了两都的高下。五德终始理论源于河洛之地,洛阳具有统合天道圣统的象征意义,《两都赋》的落脚点便是唯有定都洛阳方可颁德行运,从地理层面证述了洛阳超越长安的正统之优势。前后两层,相辅相成,寄寓了作者施行德政的人文理想。
蒋晓光
关键词:五德终始火德德政
汉赋中的秦史书写——读司马相如《哀二世赋》被引量:1
2019年
《哀二世赋》为劝谏武帝而作,但又建立在相应的礼制基础之上。汉初将祭祀二世皇帝上升为国家祀典,二世墓与祭祀地点分别在宜春苑与南山中,两者间有一段距离,因此赋的写作,包含了过墓致礼、望祀南山、作文以哀吊等因素。与西汉政论文中"过秦"聚焦始皇及其为政措施不同,《哀二世赋》尤其关注二世皇帝身后所遭礼遇,描述其坟墓的荒芜与祭祀的匮乏,既有批评,又兼同情,以警示武帝为目的。"南山"又称"终南山",在秦汉时期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军事价值,《哀二世赋》以"望南山"为枢纽,将提倡"美政"、追求雄壮崇高容纳其中,落实于文学之上,成为后世纪实性行旅赋的开端。班固《终南山赋》在继承《哀二世赋》的写景之外,融入隐士文化,"望南山"逐渐进入经典化的轨道。
蒋晓光
关键词:礼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