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杰
- 作品数:12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河南省粳稻品种抗白叶枯病鉴定及防治研究
- 1995年
- 经连续3年对豫北稻区已推广和将要推广的24个主要品种(系)进行人工剪叶接白叶枯病菌鉴定,其中中感品种7个,有郑粳754(郑稻1号)、新稻90247、郑粳756(郑稻5号)等,其余皆为感病和高感病品种。苗期移栽前3~5天喷药(叶青双或农抗751)防治白叶枯病,可使大田推迟发病10~15天。大田的防治适期应在发病的初期,喷施农药以每亩喷20%叶青双125~150克为好。农抗751(中生菌素)的效果也较理想。
- 薛俊杰
- 关键词:粳稻白叶枯病抗病鉴定
- 豆天蛾预报系统模型的探讨
- 1992年
- 采用农业系统工程的模型论方法,建立了河南省中牟县豆天蛾年总蛾量长短期预报及高峰日预报的数学模型。经检验,历史符合率分别为87.5%、93.75%、93.75%,两年的模拟结果均与实际一致。能提前两个多月提供害虫信息。
- 薛俊杰郭素青耿树勋
- 关键词:豆天蛾
- 利用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试验被引量:1
- 1989年
- 苹果小卷叶蛾是苹果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一般年份果实受害率10%左右,严重发生年虫果率可达30~40%,虫梢率达90%以上,严重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且近年来发生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虫在我省一年发生四代,以第一代危害最重。防治适期在5月上、中旬,此时正值红蜘蛛天敌开始上升期,如用化学农药防治,对天敌影响较大。为解决这一矛盾。
- 薛俊杰申效城阳镜心李云珍顾一民
- 关键词:苹果小卷叶蛾生物防治赤眼蜂
- 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被引量:9
- 1990年
- 1981—1987年,研究了稻纵卷叶螟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经回归系数b值法(Podler等,1975)分析表明,一至二龄和三龄幼虫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时期,捕食性天敌及气候因子所导致的害虫失踪是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并根据生命表资料和对关键因素建立亚模型的方法,组建了自第三代迁入蛾量起预测当代三龄幼虫数量的预测式。本模型在郑州地区应用准确率达80%以上,有效地指导了防治。
- 张桂芬刘芹轩申效诚赵白鸽薛俊杰
-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
- 豫北沿黄稻区二化螟发生规律研究
- 1995年
- 豫北地区水稻二化螟一年发生2代,为“一代多发型”。越冬代蛾盛期在5月末至6月上旬,一代蛾盛期在 8月中旬。一代幼虫防治运期在秧田期的 6月 9~15日,二代幼虫防治运期在水稻抽穗前后的8月 20~25日。
- 薛俊杰
- 关键词:二化暝水稻害虫
- 全文增补中
- 大豆抗食心虫鉴定和利用研究被引量:4
- 1992年
- 经过5年对抗大豆食心虫筛选,先后鉴定1411份大豆品种(系),初选出抗级以上品种(系)126个,最后确定豫豆6号为抗虫品种,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抗虫品系12个,其中八八抗084、081等已被育种单位作为抗源杂交育种,繁殖到F_4代。该研究采用异地田间鉴定,异地人工接虫鉴定与产量对比同时进行的方法,缩短了抗虫鉴定和育种的年限,克服了抗虫品种适应性差、产量低的缺点。
- 薛俊杰程红梅
-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抗虫性育种
- 保护利用天敌防治苹果园山楂红蜘蛛
- 苹果园山楂红蜘蛛及其天敌发生规律的调查证明,天敌跟随叶螨发生的关系非常明显,1987年郑州苹果园山楂红蜘蛛与其天敌开始上升期相差15天,高峰日相差20天。天敌的优势种群6月下旬前以小花蝽为主,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以深点食螨...
- 薛俊杰申效诚阳镜心李云珍顾一民
- 关键词:山楂红蜘蛛
- 文献传递
- 大豆抗大豆食心虫机制研究初报被引量:8
- 1992年
- 在抗虫鉴定的基础上,对大豆抗食心虫品种(系)的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豆荚硅元素含量高是抗虫的主要原因之一;豆荚表皮细胞呈近圆形突起、直径小或表皮细胞下小细胞层数多、表皮下有特长形细胞者;豆荚隔离层细胞呈短椭圆形、直径小、排列紧密者均有较强抗性。抗性与荚皮厚度、隔离层厚度及隔离层细胞排列方向无关。
- 薛俊杰程红梅
- 关键词:大豆大豆食心虫抗虫机制
- 保护利用天敌防治苹果园山楂红蜘蛛
- 1989年
- 为了发挥苹果园中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一方面应对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动态加强监测,另一方面应根据害虫和主要天敌的生物学特性,主动地调整防治措施,以充分保护利用天敌。作者研究了苹果园山楂红蜘蛛(以下简称叶螨)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与叶螨的防治。一。
- 薛俊杰申效诚阳镜心李云珍顾一民
- 关键词:山楂红蜘蛛天敌苹果
- 稻纵卷叶螟研究的国内外概况被引量:2
- 1988年
-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之一,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及澳洲等地。国内几乎遍布整个稻区,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台湾到西藏,都有其分布。该虫60年代以前,仅为偶发性害虫,以后由于高产品种的推广及氮肥水平的提高,其危害日渐突出,进入七十年代,各地接连大发生,上升为主要害虫,日本从1966—1980年间,大发生年份在一半左右。1980年东南亚各国普遍发生严重,局部地区卷叶率高达90%。随着危害的逐渐加重,各国对卷叶螟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从1913—1985年。
- 申效诚张桂芬赵白鸽薛俊杰
- 关键词:卷叶率绒茧蜂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