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先欣
- 作品数:20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 发文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文化、运动与“民间”的形式——以“五卅”前后的《民众文艺周刊》为中心被引量:3
- 2017年
- 1924—1925年间,《京报》副刊之一的《民众文艺周刊》在五卅运动的压力之下,发生了数次转型,试图以文化来把握民众。《民众文艺周刊》的转型尝试,显示"五四"后的文化运动面临逐步高涨的社会运动形势时,仍旧试图在坚持原有逻辑下,通过自我调整汇合于社会改造的大目标;其种种实践的成败,则暴露了诞生于"五四"氛围中的文化运动模式本身的能量根源及限度所在。
- 袁先欣
- 关键词:文化
- “文”“白”“雅”“俗”之间——以《新青年》为中心的辨析
- 2013年
- 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梳理"文言""白话"与"雅""俗"这两对概念,在新文学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重新审视新文学发生的历史,我们发现,作为白话文最早倡导者的胡适,从工具论的角度出发,以"文""白"之争拉开了新文学发生的序幕。新文学运动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陈独秀则从"白话"之"俗"性气质中,发现了将传统意义上的"俗"转化为现代性诉求的可能。通过将"文""白"之争转为"雅""俗"之变,新文学在获得作为工具的白话之后,又增添了以现代性追求为中心的新精神内涵,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 袁先欣
- 关键词:新文学文言白话
- 语音、国语与民族主义:从五四时期的国语统一论争谈起被引量:10
- 2009年
- 本文从考察1920年代的京音国音之争入手,对常被视为以纯粹声音为途径建立民族国语的京音国音两派背后的真实冲动进行了分析。从这一问题出发,本文重新讨论了现代民族主义理论中从语音中心主义到语言民族主义的逻辑过程,分析了中国国语运动中蕴含的中国民族主义特殊性,并尝试以此为基础,对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反思,试图为思考国语文学提供一个思想史上的背景。
- 袁先欣
- 关键词:国语运动统一论中国民族主义逻辑过程
- 真知与道德:章太炎的宗教思想逻辑被引量:1
- 2009年
- 以民族革命需要发起国民道德为最初目的,以"不失真"的佛教唯识理论为论证资源,最终在"理"与"势"的对立中,回到对现实所需的坚持,章太炎宗教思想的内部逻辑由多条线索发展交织而成,呈现出错综复杂、甚至不乏矛盾、断裂的形象。然而,正是通过这理论的断裂与矛盾之处,我们得以窥见,晚清的知识分子在新与旧之间、西方与东方的不同思想体系与传统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徘徊的痕迹。
- 袁先欣汪太理
- 关键词:章太炎宗教思想
- 革命及其后:美国当代中国学研究管窥
- 2014年
- 海外对于中国的研究和注视,其由来已久。发展至今日,若单论专门之学,也已经形成了欧洲汉学、美国中国学、日本汉学等几大不同的传统。其中,日本汉学最占地理便利和文化传统相近之优,欧洲汉学重视从自身的基督教传统观察比较文明间之差异;
- 袁先欣
- 关键词:美国中国学日本汉学文化传统传统观基督教
- “声”的类型学:《狂人日记》与鲁迅的语言观被引量:2
- 2021年
- 鲁迅的语言观联系着特殊的声音观,在鲁迅的早期和中晚期发生过重大转变,如何理解这一转变长期以来是鲁迅研究中的难题本文以重新解读《狂人日记》为出发点,提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设置了极为复杂的语言层次和机制,它同时质疑了文言和白话,而将理想的语言的核心置于主体“立诚”的强烈意志这样的语言观和声音观不仅有别于胡适、陈独秀的白话论,而且构成了鲁迅从早期的文言复古转向白话乃至大众语背后一以贯之的逻辑。
- 袁先欣
- 关键词:《狂人日记》语言声音
- 民众的文艺如何可能?——鲁迅与民间文学关系重探被引量:5
- 2023年
- 鲁迅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其内部复杂性长期没有得到真正展开的命题。以往对于鲁迅与民间文学关系的叙述,偏于单方面强调鲁迅对民间文学的推崇和支持,但鲁迅本人在早期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发生过程中实际抱持着相当复杂的态度。重新阐述鲁迅与民间文学的关系,需要从两个层面展开考察。首先应当在与1920年代民俗学发生的对话关系中,理解和阐释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民间习俗的书写。其次要在“人民文艺”的诞生和起落的历史过程中,重新考察当代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史中鲁迅位置的变化。鲁迅与民间文学之间多重且复杂的互动,凸显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中文学、艺术、文化与时代、民众解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 袁先欣
- 关键词:民间文学《朝花夕拾》人民文艺
- “五四”研究百年:突破1980年代的问题意识框架如何可能被引量:1
- 2019年
- 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五四'从诞生之日起,即与种种争议、言说、论述相伴随。话语为作为一个物质事件的'五四'赋予了复杂的精神气质,也创造了为后人所不断追溯的种种'传统'。本文试图对过去一个世纪当中对'五四'的解读方式做一个简要的历史勾勒和回顾,本文认为,在一般所理解的自由主义、传统主义和民族主义、共产主义的'五四'解读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脉络的起落,即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核心的'革命'历史叙事在1940年代的成熟和1980年代的衰落,'五四'形象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变幻,实际与这一过程紧密相关。而我们朝向未来的出发旅程,也必须以回到并认真思考这一历史过程为基本前提。
- 袁先欣
-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现代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共产主义
- 20世纪人民文艺变迁中的“民间”变奏——兼论少数民族文学的诞生及与民间文学关系的变化
- 2024年
- 本文聚焦人民文艺与“民间”主题的关系,将“民间”处理为一个透视坐标,在人民文艺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考察“民间”主题在其中的位置和转变,勾勒出人民文艺乃至人民政治在不同的阶段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指示方向。“民间”的相关要素在人民文艺中的呈现,不仅确证了从“民间”到“人民”的历史关联,而且提示出中国“人民”构想的特殊内涵。作为民间—人民主题最集中的承载,民间文学在20世纪后半叶命运的变迁,尤其是其与民俗学关系的颠倒与再颠倒,最为清晰地反映出相关范畴和理论设想的演变。少数民族是民间—人民主题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数民族文学在1950年代的诞生及此时其与民间文学的亲缘关系,也说明了民间—人民所包含的这一内容。
- 袁先欣
- 关键词:人民文艺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
- 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被引量:12
- 2016年
- 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与其民俗学研究之间的紧密关系一向为学界公认。受限于顾颉刚的自述,这种关系常被单向度的理解为其民俗学关注启发产生了"用故事的方式阐释历史"的视角。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实际上是其古史研究思路成熟和变化的直接产物。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古史"方法内部本有辨定真伪和追究流变两个不同取向,1924年前的古史辨讨论中,顾颉刚多取前一取向,后在胡适点拨下,转向追究流变。这一变化不仅使他跳出了与刘掞藜等人的枝节纠缠,而且促使他写出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通过这一转向,顾颉刚的史学和民俗学研究中也纳入了全新的"民众"观。
- 袁先欣
- 关键词:古史辨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