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媛

作品数:16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小说
  • 3篇张爱玲小说
  • 3篇文学
  • 3篇传记
  • 2篇心态
  • 2篇人间
  • 2篇诗歌
  • 2篇走出去
  • 2篇淮河文化
  • 2篇合肥方言
  • 2篇方言
  • 2篇传记文学
  • 1篇当代小说
  • 1篇新月
  • 1篇新月诗派
  • 1篇性意识
  • 1篇学理
  • 1篇艺术
  • 1篇艺术风格
  • 1篇艺术特征

机构

  • 15篇蚌埠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5篇袁媛
  • 1篇倪晋波
  • 1篇张媛媛

传媒

  • 2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大庆师范学院...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凯里学院学报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沈阳大学学报...
  • 1篇蚌埠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新月诗派后起之秀方玮德诗作的艺术风格
2014年
方玮德的诗歌具有潇洒灵真的艺术特征,表现在锦瑟年华的青春主题、古朴雅致的抒情意象、轻扬飘逸的意境和轻巧灵活的现代格律。除诗歌创作外,方玮德也表达出对现代诗歌的个人见解,以健康质朴的诗歌理论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袁媛张媛媛
关键词:现代诗歌艺术特征新月诗派诗论
试论鲁迅的“人间”心态——以《伤逝》结尾为分析对象
2011年
"人间"心态是1925年鲁迅的基本心理状态。《伤逝》结尾中的"跨出去"与"遗忘和说谎"就是例证,对于前者,鲁迅深以为然,但对于后者,鲁迅是极力排斥的。尽管鲁迅对"遗忘和说谎"有着不同于涓生的认知,但对于"走出去"这样的欲望状态,他是认可和提倡的,"人间"心态亦构成了他所独有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分。
袁媛
关键词:心态
试论高校应用写作有效教学理论和实施策略被引量:2
2013年
应用写作能力是社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当前高校对应用写作教学非常重视。然而,基于有效教学理论,当前高校应用写作中存在着某些低效教学行为,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一般发展的认识不够全面。对此,高校应用写作教师需认真审视,积极探讨有效教学,在教学理论构想中突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写作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结合;在实施策略上,以有效为准绳目标的课前备课行为、以有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行为、以专业化为追求目标的教学研究。
袁媛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论应用写作实训写作能力
从《伯兮》到《错误》:一种文学主题的“追忆”与“摆脱”
2006年
郑愁予的短诗《错误》是一首轻灵隽永的名作。它显示了作者对自《诗经.卫风.伯兮》以来的闺怨主题的“追忆”,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题材上直接继承了古典闺怨诗的传统;意境上展现了清俊婉丽的古典气息;语词上借鉴了前贤作品中的众多“有意味的形式”。与此同时,作者基于特别的个人体验和时代背景,对传统闺怨诗也有“摆脱”,即等待主体的泛化、闺怨内蕴的深化和摹写身份的回归。
袁媛倪晋波
关键词:《错误》追忆
鲁迅的“人间”心态与《伤逝》结尾的再诠释
2011年
《伤逝》结尾中的"跨出去"与"遗忘和说谎"体现出1925年鲁迅的"人间"心态。鲁迅对涓生的"要向着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是肯定的,不仅仅是鲁迅对青年的一种启示,也是他自己的"反抗绝望"哲学的外化行动。涓生用以救助自己的"说谎与遗忘"是一个非鲁迅式的命题,鲁迅以为欺骗自己是最为无益的,应该大胆地看取人生,不回避血泪。某种意义上说,"人间"心态亦成为鲁迅所独有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分。
袁媛
关键词:心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刍言被引量:1
2006年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可分为长篇自传、微型自传、一般他传、合传、评传五种类型,它们各具特色。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的勃兴,是个性主义等思潮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表现。初步的理论准备和一定的现实动机亦是其相对繁荣的原因。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从实践到理论较之以前都有明显的进步,处于现代传记史的上升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写作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个性意识与时代规范之间的冲突;历史属性与文学期待之间的摇摆。三十年中国现代传记是现代传记走向高峰的津梁,对它展开独立深入的研究可以理顺现代传记的发展脉络,廓清其整体面貌,对全面认识现代文学亦有裨益。
袁媛
关键词:现代传记
王安忆与淮河文化被引量:3
2012年
王安忆创作了一系列淮河风情小说,这类创作因其迥异于上海的乡土特色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且因与淮河流域关联紧密,因此传递出鲜明的淮河文化气息。淮河生活触发了王安忆的创作,淮河文化中殷实的世俗伦理、生命哲学丰富了王安忆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发现,促发她对城乡生活方式的思考,艺术观念进一步成熟。同时,这种文学记忆又切实地提高了这一地域的审美格调,并成为淮河文化的当代构成。她的这段淮河地域生活经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文本与淮河文化的关系入手来研究王安忆创作的可行的路径,能够更加细致探入她的个性世界,在更深广的背景中还原出她的文化图谱,探寻其文学风格形成的来龙去脉。
袁媛
关键词:淮河文化审美生命哲学
困境与突围——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创作刍论
2013年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创作,在繁荣的表象下面临本土经典的缺失、传记理念纠缠之困境。经过诸多学者和传记作家艰辛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此期的传记文学在传记体例、传主描写和审美标准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袁媛
关键词:传记文学
《诗经》视阈下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2016年
从《诗经》视阈出发,可将张爱玲塑造的男性形象分为三种类型,《诗经》的古典情绪在现代性情节中被全盘解构,张爱玲由此注解了真实的人生,其中既有对生活残酷的看透,也有对生活温暖的注视,反映出独到的人文关怀。
袁媛
关键词:《诗经》人文关怀
浅探“传记文学”概念的源起
2012年
对现代传记的"传记文学"这一命名一直以来被视为胡适对现代中国传记文学卓越贡献的标志性事件。事实上,在胡适《〈书舶庸谭〉序》之前,梁遇春在1929年就已发表题为《新传记文学谈》的文章。梁遇春所理解的"传记文学",是一种"兼有小说同戏剧的长处的传记",并明确传记家应有的态度:"客观",认为忠实又有力的客观描写才是传记文学的正路,也是使用文学笔法的原则所在。可以说,他命名了"传记文学",也开创了新的现代传记理论,他对现代传记的奠基之功是不可忽视的。
袁媛
关键词:梁遇春传记文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