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树成

作品数:171 被引量:1,136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9篇期刊文章
  • 35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6篇天文地球
  • 47篇生物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9篇微生物
  • 25篇化石
  • 24篇分子化石
  • 21篇地质
  • 16篇同位素
  • 16篇气候
  • 15篇全球变化
  • 14篇成矿
  • 13篇生物标志
  • 13篇土壤
  • 13篇矿床
  • 13篇古环境
  • 13篇古气候
  • 12篇生物标志化合...
  • 9篇地球
  • 9篇生物学
  • 9篇分子
  • 8篇植被
  • 8篇古生物
  • 7篇地球化

机构

  • 119篇中国地质大学
  • 4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1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河南理工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同济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71篇谢树成
  • 33篇殷鸿福
  • 28篇黄俊华
  • 24篇胡超涌
  • 23篇黄咸雨
  • 17篇周修高
  • 16篇罗根明
  • 16篇杨欢
  • 15篇顾延生
  • 11篇王红梅
  • 9篇易轶
  • 8篇童金南
  • 8篇姚檀栋
  • 8篇王志远
  • 7篇秦养民
  • 7篇刘邓
  • 7篇颜佳新
  • 7篇王永标
  • 7篇龚一鸣
  • 6篇史晓颖

传媒

  • 14篇中国科学:地...
  • 11篇第四纪研究
  • 11篇地球科学(中...
  • 10篇科学通报
  • 9篇海洋地质与第...
  • 7篇地球科学进展
  • 7篇中国科学(D...
  • 5篇古生物学报
  • 5篇地学前缘
  • 5篇地质科技情报
  • 4篇沉积学报
  • 3篇微生物学杂志
  • 3篇矿物岩石地球...
  • 3篇地球科学
  • 3篇中国古生物学...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质科学
  • 2篇地层学杂志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12篇2015
  • 13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5篇2009
  • 16篇2008
  • 14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1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统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危机与应对:以古生物学为例
2024年
由于受到学科知识体系老化、学科边界固化、育人师资的学缘结构单一、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单调及社会发展新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学科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危机。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研究生培养为例,通过不断谋划学科新生长点,推出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破解学科知识体系老化、学科边界固化等难题,逐步实现育人体系从古生物学向地球生物学的发展,提升学科解决当今社会面临新挑战的能力。通过强化大师引领、构建多样化的育人师资队伍、发展多样化育人平台体系等途径,逐步实现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谢树成朱宗敏宋海军孙亚东沈俊楚道亮刘邓罗根明
关键词:地质学古生物学研究生培养
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的正构烷烃分布及其古植被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主要讨论正构烷烃类脂物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分布在各文化层不同,其中,在生土层以C17为主峰;西周文化层F2和F4两样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F3样品以C17为主峰;东周文化层主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而F 7以C31为主峰,F9以C17为主峰;唐宋文化层以C17和C31为双主峰;明清文化层以C31为主峰,现代耕植土层以C29为主峰。而正构烷烃高碳数C27/C31比值的变化反映出遗址域中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相对变化,正构烷烃高碳数ACL值反映遗址域中的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之间的转变,有机δ13C表现为C3和C4植物,它们在本剖面上表现出多阶段的变化。因此,正构烷烃在不同的人类古文化层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除了反映当时的微生物活动、植物属种的相互取代或分子沉积后的改造作用外,还可能蕴藏着当时的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的信息,有待进一步研究。
邹胜利朱俊英熊北生李仁成金芳谢树成
关键词:正构烷烃古植被
分子地质微生物学研究方法述评被引量:14
2005年
微生物在诸如海洋、湖泊、土壤、冰川、洞穴等许多生态系统的地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上对一些单个生态系统的地质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微生物类脂物碳同位素组成与碳循环的关系等已部分地进行了总结。从分子水平上总结了地质微生物研究进展,着重从核酸(16SrRNA、DNA)和类脂物(磷脂酸、藿醇)两大方面评述了分子地质微生物学的研究,重点剖析了地质历史时期的甲烷氧化细菌、绿硫细菌、蓝细菌等一些重要微生物类群的类脂物分子标志化合物特征,揭示了当今分子地质微生物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动态,指出单体稳定同位素研究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结合将使分子地质微生物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王红梅谢树成赖旭龙黄俊华杨娇艳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化石微生物
2001-2010年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
2012年
阐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未来可能的重点发展方向。在近代陆-海系统碳循环的库和通量上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发现了一些参与氮、硫循环新的微生物功能群。阐述了显生宙生物大灭绝期间碳循环异常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原因,但对氮、硫循环的了解比较薄弱。地球早期的碳、硫循环与生命起源、大气和海洋水化学条件的关系已经取得重要认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以通过生态毒理,以及大气成分和海洋水化学条件的改变影响生命系统。微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的微区、原位、痕量示踪等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未来将加强地质历史时期碳、氮、硫循环的定量分析以及空间变化的研究,各种元素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界面过程、极端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将进一步受到重视。生命科学领域重要技术的引入将提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
谢树成罗根明宋金明李超黄咸雨杨欢李一良黄俊华胡超涌
关键词:全球变化古海洋生命起源生物大灭绝
生物在金矿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以川西北地区东北寨金矿为例被引量:2
1995年
根据沉积学和地层学分析,晚三叠世新都桥组黑色页岩是金矿的矿源层。黑色岩系属于深海相沉积。矿石的地球化学、有机碳分析及水中藻类吸附金的实验表明,金的富集与海洋浮游生物有关。即海洋浮游生物或其变体——有机碳,从古大洋中富集金,后期又经热液改造成矿作用,形成含金矿石。
陈中强谢树成余水生
关键词:金矿床成矿作用
基于现代洞穴地质过程观察的石笋生长速率和微量元素组成控制因素的评价
胡超涌Gideon M.HendersonKathleen R.Johnson谢树成
岩溶地区现代土壤与洞穴石笋中单甲基支链烷烃与烷基环己烷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利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仪),对采自湖北清江流域和尚洞洞顶的土壤样品与洞内石笋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土壤中存在的七个系列单甲基支链烷烃在所有的石笋样品中均可以找到,呈现相似的分布模式,石笋中七个系列支链烷烃有可能来自洞穴滴水携带的土壤中的支链烷烃,但是也不能排除石笋原地生长的微生物的贡献。烷基环己烷的分布在土壤与石笋中呈现了相似的分布模式,但是主峰碳数有所变化,高碳数部分与低碳数部分的相对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可能是微生物选择性降解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土壤与石笋中微生物种类分布差异所造成的。本次研究初步显示了相对封闭稳定的洞穴沉积物与上覆土壤层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异同。
蒲阳黄俊华黄咸雨阮小燕崔景伟谢树成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石笋微生物
长江中游石笋年层厚度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的研究被引量:35
2005年
利用Olympus偏光显微镜,直接在光学薄片上对长江中游和尚洞HS 4石笋进行微层计数,并测量微层厚度。微层计数结果与其对应的U Th定年结果相吻合,证明该支石笋微层为年层;统计分析说明,该石笋的年层厚度变化响应近百年来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两者呈负相关,说明长江中游石笋生长受东亚夏季风制约。因而,长江中游石笋年层厚度可以作为高分辨率的东亚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
刘浴辉胡超涌黄俊华谢树成陈正洪
关键词:石笋长江中游
有壳变形虫在湖泊与泥炭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秦养民谢树成Robert K.Booth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球表层系统的多幕式变化:分子地球生物学记录
以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剖面为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在分子和同位素方面的重要进展.2-甲基藿烷指数反映了蓝细菌繁盛集中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约1Ma的时间内,对应于第26-37层,并主要以两幕形式出现.第一幕在第2...
谢树成殷鸿福曹长群王春江赖旭龙
关键词:分子化石生物标志化合物二叠纪三叠纪地球表层系统
文献传递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