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良 作品数:242 被引量:1,109 H指数:19 供职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哲学宗教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不同盐胁迫对鳜渗透压、离子转运系统和免疫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 2023年 为研究不同盐对鳜(Siniperca chuatsi)的毒害作用,在阳离子浓度相等(Na^(+)=210mmol/L)的情况下,对鳜进行NaCl、Na_(2)SO_(4)和NaHCO_(3)急性胁迫。在NaCl和Na_(2)SO_(4)胁迫后0、12、24h和淡水恢复后24h和72h,以及在NaHCO_(3)胁迫后0、0.5h和淡水恢复后2h和4h,取血液和鳃组织,检测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和鳃Na^(+)/K^(+)-ATP酶(NKA)、Na^(+)/K^(+)/2Cl^(-)协同转运蛋白(NKCC)、Na^(+)/HCO_(3)^(-)共转运体(SLC4A4)和Cl^(-)/HCO_(3)^(-)离子交换体(SLC26A6)酶活性、免疫相关基因(Ccl20、γ-IFN、Dapk2)表达量。结果表明,在210mmol/LNa^(+)胁迫下,3种盐胁迫组中鳜血清Na^(+)浓度波动显著,Cl^(-)和K^(+)浓度变化幅度小,鳃组织NKA酶活性上调,NKCC和SLC26A6酶活性受抑制,γ-IFN和Dapk2表达均下调。与NaCl和Na_(2)SO_(4)胁迫组不同,NaHCO_(3)胁迫组中鳜应激反应强烈,且血清渗透压在转入淡水后不能恢复,SLC4A4酶活性受抑制,Ccl20表达量下调。综上,在210mmol/LNa^(+)下,NaCl和Na_(2)SO_(4)胁迫抑制部分免疫机能,可通过部分离子转运酶活性来响应环境变化,使其血清渗透压能在转入淡水后接近初始水平,NaHCO_(3)胁迫对鳜毒害影响强于NaCl和Na_(2)SO_(4)胁迫,NaHCO_(3)胁迫严重抑制免疫机能,且对大部分离子转运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导致渗透压不能恢复。研究结果对根据不同盐碱水类型制定合理的鳜盐碱驯化、筛选方案具有实践和指导意义。 李帅帅 王艳玲 姚晓丽 赵金良 赵岩关键词:盐胁迫 渗透压 离子转运 免疫 一种鱼类负相关性状的选育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类负相关性状的选育方法,属于生物育种技术领域。该选育方法包括:针对鱼类生长和环境抗逆性这对负相关性状,拟合发育时期和环境抗逆性的关系,确定抗逆性发育敏感时期和抗逆选育参数;高浓度急性胁迫致死筛选,淘汰对... 赵金良 赵岩 唐首杰 宋凌元 王艳玲文献传递 中国淡水主养鱼类种质资源研究与养护 李思发 王成辉 蔡完其 唐明虎 项松平 唐首杰 戴银根 赵金良 孔优佳 王剑 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始自1982年获得的瑞典IFS国际资助项目,收于2010年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由9个国内外课题组成.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从形态学、养殖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及数...关键词:关键词:淡水养鱼 种质资源利用 人工繁殖 大黄鱼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形态、鳞片及耳石特征比较 被引量:16 2016年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鉴别特征,比较分析了大黄鱼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形态性状、鳞片与矢耳石轮纹特征差异。形态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养殖群体的肥满度(Fatness)、体高(BH)/体长(BL)、体厚(BT)/体长(BL)和尾柄高(CPH)/尾长(TL)比值显著大于野生群体(P〈0.01),野生群体躯干长(TL)/体长(BL)比值大于养殖群体(P〈0.05),养殖群体在体型上出现偏短、粗现象。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在鳞片轮纹特征上无显著差异,部分个体鳞片上观察到有年轮和副轮分布。野生群体耳石轮纹较为致密,明暗带间隔不均,耳石中心核及周围区域为深黄色,年龄组成复杂,有0~2个年轮;养殖群体耳石轮纹较稀疏,明暗带间隔均匀,耳石中心核及周围区域较透明,观察到有1个年轮。这些差异间接反映了两个群体在生活环境条件、食物饵料供给方面的差异,可作为大黄鱼群体鉴定与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王映 柯巧珍 刘家富 陈佳 JEERAWAT Thammaratsuntorn 赵金良 翁华松 韩坤煌关键词:大黄鱼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鳞片 耳石 鳜早期发育阶段慢肌生长特征 大多数鱼类中,骨骼肌是鱼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快肌和慢肌分别占据中轴肌肉不同的位置,并分别表现不同的生长特征。为了解鳜骨骼肌慢肌纤维的发育特征,本研究通过对鳜孵化后1—33日龄个体第一背鳍开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慢肌... 苌建菊 赵金良关键词:发育 增生 肥大 文献传递 鳜消化系统器官发生的组织学 被引量:25 2007年 利用形态学观察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d的鳜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水温为18.0—20.0℃时,鳜初孵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段位于脊索下方、卵黄囊上方的实心细胞索,卵黄囊呈椭圆形,含有油球。孵化后第2天,口和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孵化后第4天,消化道上皮细胞出现分化,肝脏和胰脏出现,仔鱼开始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孵化后第5天,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和后肠。孵化后第9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逐步发育完善和成熟。孵化后第7天前肠中出现空泡,孵化后第8天仔鱼后肠中发现有嗜曙红颗粒,表明肠上皮细胞吸收了脂肪和蛋白质。在孵化后第13天,出现胃腺,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 吴雪峰 赵金良 钱叶洲 吴超关键词:器官发生 组织学 形态学 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cDNA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 采用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等技术克隆了鳜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cDNA全长,结果表明: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cDNA全长共1784bp,包括5'端非翻译区233bp,... 刘俊 赵金良 张敏 代威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CDNA末端快速扩增 由16S rDNA序列初步推断鳜类与低等鲈形目鱼类的系统关系 被引量:9 2005年 为验证鳜类系统分类位置的各种假说,对部分鳜类鱼类线粒体16S 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其与GenBank中科以及鲈形目其它科鱼类的同源序列,初步构建了鳜类与部分低等鲈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关系。结果表明,鳜类为单系类群,但未与科聚合成单系群体,与目前假设的暖鲈科、狼鲈科、锯盖鱼群、花鲈等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由于鳜类为淡水特化类群,系统演化上较晚发生,因而,支持将其独立为一科鳜科。本研究结果可为理解低等鲈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分析资料。 赵金良 李思发 蔡完其 王伟伟关键词:RDNA序列 鳜味觉受体Ⅰ型(T1R)家族基因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2024年 味觉受体Ⅰ型(taste receptor type I, T1R)家族在对环境营养物质的识别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理解鳜(Siniperca chuatsi)味觉受体I型家族成员数目、表达特征与其肉食性之间的关联,利用基因家族分析从鳜基因组数据中鉴定了T1R家族成员基因,荧光定量PCR测定了孵化后0~30 d (0~30 dph, days post hatching)、驯食饲料后T1R家族成员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鳜T1R家族包括4个基因:t1r1、t1r2a1、t1r2a2、t1r3, 4个基因序列、结构域完整;t1r2基因出现了复制(t1r2a1、t1r2a2), t1r2a1、t1r2a2外显子结构一致,结构域相同,仅第3、4、5内含子和5'端UTR长度不同。选择压力(dN/dS)分析表明,鳜t1r1正向选择,t1r2s和t1r3负选择,鲜味受体基因t1r1进化压力可能与其独特食性(终生以活饵为食)有关。4个味觉受体I型基因t1r1、t1r2a1、t1r2a2、t1r3自开口前开始表达,20 d后表达增加,其中鲜味受体基因t1r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甜味受体基因t1r2s;饲料驯食养殖后, 4个t1r基因表达量下调,其中鲜味受体基因t1r1表达下调最为显著。研究结果为鳜味觉受体基因对其肉食性形成与适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薛文博 姚晓丽 谢金洋 高锦华 赵金良关键词:发育表达 氨氮对鳜幼鱼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4 2019年 为研究氨氮对鳜( Siniperca chuatsi )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7.92±0.80) g、体长(8.3±1.1) cm的鳜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氨氮对鳜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在水温(24.7±0.5)℃,pH为7.4±0.1,溶解氧(DO)为(5.9±0.3)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鳜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0.45、19.24、13.35、9.23 mg/L,安全浓度为0.923 mg/L。非离子氨对鳜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550、0.262、0.182、0.126 mg/L,安全浓度为 0.012 6 mg/L 。非离子氨氮对鳜幼鱼的毒性与其浓度大小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鳜幼鱼对氨氮耐受性较低。 宋银都 唐首杰 赵金良关键词:氨氮 幼鱼 急性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