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 作品数:16 被引量:75H指数:6
- 供职机构: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R-71通过IL-23/Th17信号通路对人胃早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影响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mi R⁃71表达通过IL⁃23/Th17信号通路对人胃早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影响,以期为胃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抽取我院胃早癌患者的血清作为胃癌组和健康者的血清作为对照组组,采用荧光定量PCR实验测定血清中miR⁃71的mRNA表达;采用HE染色法检测人胃早癌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及并依据浸润情况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人胃早癌巨噬细胞和CD8+T细胞的浸润情况;采用western blot和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miR⁃71表达对IL⁃23/Th17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胃癌组TEMⅠ期和TEMⅡ期患者血清miR⁃71的mRNA表达相较对照组组极显著下调(P<0.01)。在癌巢中央、癌巢周边和远离癌巢处均可见肿瘤免疫细胞分布,根据免疫细胞不同浸润深度分为T1⁃T4级,发现胃癌患者的miR⁃71血清表达水平与免疫细胞浸润分级呈负相关趋势。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也分布于癌内、癌周和远处,且巨噬细胞和CD8+T细胞数目:癌周>远处>癌内。TEMⅠ期组和TEMⅡ期组JAK⁃2和IL⁃23R蛋白表达水平相较对照组组极显著上调(P<0.01)。结论miR⁃71血清表达水平与人胃早癌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深度呈负相关,而其机制与激活IL⁃23/Th17信号通路有关,有望作为胃早癌的生物分子诊断标志物。
- 易静龚锦文赵静詹云凯段志刚吕婧
- 经尺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7例分析
- 2009年
-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我院对经桡动脉穿刺失败改经尺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共7例,报告如下。
- 赵静殷锡虎王新旺
-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 不同质子泵抑制剂的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比较质子泵抑制剂的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8月间收治的Hp阳性胃溃疡患者80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评分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Hp清除率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Hp清除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胃溃疡患者的效果优于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效,更有效地清除了Hp,并改善了临床症状。
- 赵静易静
-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胃溃疡
- 结肠水疗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观察结肠水疗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的患者,按受试者就诊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结肠水疗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结肠水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变化,并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水疗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便秘的情况,恢复正常的排便,保证了临床疗效的持久与稳定。
- 盛加伟肖慧荣赵静谢昌营尹小林
-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结肠水疗热敏灸
-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对患者血清hs-CRP、ESR、PLT、D-二聚体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和D-二聚体(D-dimer,D-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本院诊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单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均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炎性指标(hs-CRP、ESR)及血液流变学指标(PLT、D-D)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LT、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39/42),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可更好地改善肠黏膜炎症反应,改善高凝状态,值得推广。
- 赵静易静
- 关键词:美沙拉嗪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炎性指标高凝状态
- 内镜下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波联合药物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胃镜诊断疣状胃炎11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胃镜下对所有疣状病变进行高频电凝疗法,术后予HP药物根除治疗;对照组只予HP药物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4周时HP根除率和疣状病变治疗效果,12周时疣状病变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疗程结束后4周HP根治率无明显差异,4周和12周疣状病变治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内镜下微波结合抗HP治疗疣状胃炎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是治疗疣状胃炎理想的方法。
- 易静李美霞赵静孙辉刘琴
- 关键词:内镜微波抗幽门螺杆菌疣状胃炎
- 某院2016年——2018年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2016年-2018年医院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药物的实际使用情况用其趋势,为促进医院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6年-2018年间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历资料,统计和分析其药物的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2016年-2018年间医院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药物使用频数居首位的药物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因其抑制胃酸分泌效果佳且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受到医院临床医生的青睐;其次是使用频数较高的为胃肠动力药。结论:医院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药物的使用较为合理,但仍有待进一步的规范,需完善及加强对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治疗药物管理。
- 赵静易静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药物使用
- 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内镜分级及GAS、MOT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内镜分级及血浆胃动素(MOT)、血清胃泌素(GAS)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5月-2019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8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行雷贝拉唑治疗,试验组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内镜分级、MOT和GAS水平、用药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试验组治疗后内镜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MOT、GAS水平分别为(335.38±41.18)pg/mL、(173.30±21.48)ng/L,均高于对照组的(290.48±33.45)pg/mL、(130.24±20.0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使用康复新液、雷贝拉唑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内镜分级,提高MOT、GAS水平,安全性较高。
- 赵静易静
-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雷贝拉唑康复新液内镜分级
- 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同时致过敏反应1例报告被引量:1
- 2007年
- 徐方林赵静敖钦
- 关键词:利福平乙胺丁醇过敏反应病例报告
-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724水平在胃癌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在胃癌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50例设为胃癌组,另选3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设为胃良性病变组,3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FIB和CA724水平及联合检测在胃癌患者中的变化。结果胃癌组患者血浆FIB和CA724水平[(6.12±1.55)g/L、(43.76±6.29)ng/ml)]高于对照组[(2.87±0.54)g/L、(2.41±0.26)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良性病变病变血浆FIB水平(3.46±0.75)g/L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724水平(3.66±0.73)n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浆FIB和CA724联合检测高于单项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FIB和CA724水平有助于协助诊断胃癌,且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胃癌患者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
- 赵静
- 关键词:胃癌胃良性病变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