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平非

作品数:17 被引量:128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十二指肠
  • 3篇粘膜
  • 3篇细胞
  • 3篇流行性
  • 3篇流行性出血热
  • 3篇肝脏
  • 3篇病理
  • 3篇超微
  • 3篇超微结构
  • 3篇出血热
  • 2篇毒鼠
  • 2篇毒鼠强
  • 2篇中毒
  • 2篇上皮
  • 2篇上皮细胞
  • 2篇十二指肠降部
  • 2篇肿瘤
  • 2篇综合征
  • 2篇静脉
  • 2篇急性毒鼠强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解放军白求恩...
  • 2篇白求恩国际和...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河北医学院

作者

  • 17篇邓平非
  • 9篇贾太和
  • 6篇何绮娜
  • 3篇马培东
  • 3篇王政民
  • 3篇谷成明
  • 2篇修贺明
  • 2篇孙辉臣
  • 2篇郭宏
  • 2篇冯子坛
  • 2篇宋巧云
  • 2篇张雯
  • 2篇成继民
  • 2篇郝晓东
  • 1篇王春杰
  • 1篇董春杰
  • 1篇冷双英
  • 1篇杜楠
  • 1篇于富军
  • 1篇刘彦仿

传媒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国罕少见病...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新消化病学杂...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1997
  • 5篇1996
  • 1篇1995
  • 4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2
  • 2篇1990
  • 1篇198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兔艾美耳球虫感染伴发肝胆管细胞癌
1992年
寄生虫感染作为肿瘤发生的生物因素之一,早为病理学家重视。在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细胞癌发生的关系,侯宝璋曾进行大量尸检调查和动物实验研究,明确了华支睾吸虫感染与二级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艾美耳球虫(Eimeria stiedae)是家兔寄生虫病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在世界上分布很广。该球虫在胆管上皮细胞内寄生,已有学者作了电镜观察;但艾美耳球虫感染伴发肝胆管细胞癌,作者尚未见专题报道,特报告3例如下。 1.发病情况和解剖所见 1985年12月自某实验动物场引进青紫蓝家兔30只,次年2月任选其中12只。
贾太和邓平非修贺明王晓旭李祥福郝晓东魏德平孟宪钦王更新
关键词:肝胆管细胞癌艾美耳球虫华支睾吸虫感染胆管上皮细胞EIMERIA
吸收不良综合征十二指肠降部粘膜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6
1996年
采用常规胃镜下十二指肠降部粘膜活检,对20例吸收不良综合征十二指肠降部粘膜绒毛病理,及微绒毛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行相应图像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吸收不良综合征组绒毛高度降低、宽度增加、陷窝深度加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微绒毛密度减低、高度减低、表面积缩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
谷成明何绮娜邓平非贾太和王利玲宋巧云
关键词:吸收不良综合征十二指肠降部粘膜病
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十二指肠纹缘上皮细胞微绒毛超微结构与图像分析被引量:2
1994年
对纤维胃镜咬取的18例消化不良患者的十二指肠纹缘上皮微绒毛,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和图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7例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的微绒毛平均长度、密度及表面积等均较11例非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胃炎5例、结肠炎6例)的微绒毛明显短和小,差异非常显著(P<0.01)。部分病例还显示有微绒毛长短不一、方向紊乱及花束样粘连等改变。病变轻重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治疗好转者微绒毛病变改善。提示本病患者十二指肠微绒毛病变可基本代表小肠病变概貌。本文提出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亦经本资料证实有实用价值。
邓平非贾太和何绮娜谷成明王政民丁卫东郝晓东冷双英
关键词:综合征超微结构微绒毛
早期胃癌63例的临床研究
1990年
我院自1974年12月~1989年8月经纤维胃镜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早期胃癌63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63例中,男53例,女10例。22~29岁2例,30~39岁3例,40~49岁6例,55~59岁28例,60~69岁22例。
钟畏三郭桂芳张霞邓平非李浩
关键词:胃肿瘤
胎儿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一例报告被引量:4
1984年
随着乙型肝炎抗原(HBAg)的发现,小儿乙型肝炎是因母子间垂直传播还是接触感染的问题, 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做了大量工作.1962年我院遇一例早产儿,在生后1小时余死亡.1983年复检其病理标本时发现其肝细胞内有HBsAg,为乙型肝炎病毒在母子间的垂直传播提供了直接依据,报导如下:
邓平非贾太和
关键词:胎儿乙型肝炎抗原肝炎后肝硬化病理标本复检
睾丸巨大纤维瘤1例报告
1996年
患者男,50岁。因右侧阴囊增大30年,加重2年于1995年3月11日入院。30年前偶发现右侧阴囊内约鸡蛋大小肿物,无自觉症状.无发热及捧尿异常。此后肿物逐渐增大。10年前肿物增大至苹果大小.无明显不适。7年前长至小西瓜大小伴行走不便。近2年行走摩擦感阴囊皮肤表面疼痛。查体:右侧阴囊肿物大小约2cm×18cm×18cm,质硬,表面静脉怒张。透光试验阴性。未及正常睾丸及附睾。手术切除部分阴囊皮肤及完整肿物进病理。
王政民张雯邓平非李忠兴
关键词:巨大纤维瘤睾丸透光试验阴性肿物大小尿异常面静脉
全文增补中
52例十二指肠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学观察被引量:4
1996年
观察52例纤维胃镜咬取的十二指肠粘膜标本,组织学显示98%有慢性炎,80%为萎缩性炎。按粘膜绒毛高度和萎缩程度分轻、中、重3级。结合临床,中、重度萎缩性十二指肠炎,可作为小肠吸收不良的诊断依据。52例中,有MGE、Brunner’s腺增生分别为21%和50%。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十二指肠杯状细胞含混合性粘液。
邓平非何绮娜贺占国谷成明马培东成继民
关键词:十二指肠粘膜萎缩性十二指肠炎病理学
门脉高压症时脾静脉的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1995年
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症时脾静脉类粥样硬化改变的发生率、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尸检正常脾静脉和门脉高压症切除脾静脉各20例进行光镜观察。后者5例斑块进行电镜观察。 结果 正常脾静脉有瓣膜样结构。门脉高压症时脾静脉内膜结节性斑块及弥漫性增厚;中膜显著增厚;外膜多见急慢性炎。斑块以平滑肌细胞增生为主。 结论 门脉高压症时脾静脉皆有类粥样硬化改变,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区别。了解脾静脉的病理改变及程度,对脾肾分流术选择合适的术式及吻合口部位以减少吻合口栓塞有一定意义。
马培东张利辉邓平非贾太和田玲娣孙辉臣刘继英李凤云修贺明郝晓东陈春兰强永德胡雄张雯郭宏
关键词:门脉高血压脾静脉病理
营养性贫血患者十二指肠降部粘膜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2
1994年
采用常规胃镜下十二指肠降部粘膜活检,对降部粘膜绒毛组织学及微绒毛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行相应图像定量分析。营养性贫血组21例,包括9例巨幼细胞贫血,12例缺铁性贫血,其中6例行电镜观察。对照组26例,其中11例行电镜观察。结果,营养性贫血组绒毛长度显著缩短(P<0.01),绒毛宽度显著增宽(P<0.01),隐窝深度明显加深(P<0.01),本组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中、重度萎缩占14/21(χ ̄2=6.01,P<0.05)。组织学观察还可见不同程度的绒毛融合、扭曲和消失,核增大,粘膜下炎性细胞浸润。其中7例贫血纠正后复查十二指肠降部,粘膜活检表明粘膜萎缩和炎症程度明显减轻(P<0.01)。超微结构及图像定量观察表明微绒毛密度稀疏(P<0.01)、高度减低(P<0.01),表面积缩小(P<0.01),其它可见微绒毛长短不一、排列不齐、融合及萎缩、核变大。结果揭示了从绒毛到微绒毛的一系列改变,表明营养性贫血可以引起吸收不良的病理改变,纠正贫血后这种改变是可以恢复的。
杜楠何绮娜谷成明邓平非贾太和成继民宣宝和宋巧云
关键词:大细胞性贫血肠粘膜贫血
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肝活检组织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NA及抗原被引量:9
1993年
本文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2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肝活检组织进行了病毒RNA及其囊膜G_2蛋白的定位检测,结合光镜,认为肝细胞的变性、胞浆疏松化、点状坏死是EHF病毒直接侵犯并在其胞浆内增殖表达所致,肝组织的灶状坏死则主要是肝窦狭窄、枯否氏细胞增生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梗死。急性脂褐素沉积是病毒侵犯肝细胞的间接证据。研究还发现,肝细胞内病毒的多少与病程关系不明确,而与临床分型有一定相关,为探讨EHF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
王春杰邓平非张雯来家祺刘凤阁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抗原活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