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佳伟

作品数:3 被引量:3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营养生长
  • 1篇营养生长期
  • 1篇有机碳
  • 1篇生长期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效益
  • 1篇生物地球
  • 1篇生物地球化学
  • 1篇湿地
  • 1篇湿地土壤
  • 1篇收割
  • 1篇饲料
  • 1篇饲料用
  • 1篇饲料用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吕宪国
  • 3篇邹元春
  • 3篇郭佳伟
  • 2篇霍莉莉
  • 1篇王国平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垦殖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可溶性有机碳截留的影响被引量:24
2013年
通过测定和计算兴凯湖地区沼泽湿地及由其垦殖而来的旱田和水田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析了垦殖对兴凯湖周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土壤剖面截留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垦殖显著影响湿地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豆田和水稻田0~10、10~20、20~30、3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湿地相比分别降低了79.07%和82.01%、79.01%和82.28%、79.86%和92.90%、37.49%和78.05%;40 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垦殖前后差异不显著.大豆田和水稻田有机碳密度相比沼泽湿地分别降低了25.50%和47.35%,但三者1 m深土壤中大部分的有机碳均是储存在0~50 cm土层中.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来描述,垦殖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并未改变其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垦殖为大豆田土壤剖面对可溶性有机碳的截留效果较湿地和水稻田更明显,沼泽湿地和水稻田对可溶性有机碳的截留效果大致相当.
霍莉莉邹元春郭佳伟吕宪国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垦殖截留湿地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DNDC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被引量:15
2013年
脱氮-分解(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通过耦合土壤环境驱动的反硝化和分解过程来估计土壤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痕量气体的排放量,是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模拟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模型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DNDC模型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构,以及模型的验证和敏感因子分析,并总结了当前DNDC模型应用的热点领域.
郭佳伟邹元春霍莉莉吕宪国
关键词:DNDC模型
一种收割牧草的方法
一种收割牧草的方法,它涉及一种收割草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的牧草收割方法存在的不考虑生态环境效益而过度收割和过度强调保护而利用率偏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方法:一、前期准备;二、开始收割。本发明方法每平米可多产出2...
郭佳伟邹元春王国平吕宪国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