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晨华
- 作品数:90 被引量:378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矿业工程更多>>
- 成人人类白细胞抗原全相合与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 比较成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与HLA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 1年12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进行亲缘allo-HSCT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不同类型移植后aGVHD的发病类型与特点以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544例患者中,HLA不相合移植后的aGVHD发生率为50.2%,明显高于HLA全相合移植(20.4%,P<0.001),且发生得更早,但Ⅲ°~Ⅳ°aGVHD的累积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4.5%比6.8%,P=0.066);全相合移植中肠道aGVHD发生率较高(31.1%),而在不相合移植中以皮肤aGVHD为主(66.5%),肠道和肝脏aGVHD发生率均较全相合移植低;全相合移植发生aGVHD时发热患者比例较不相合移植低(28.9%比47.6%,P=0.028);全相合移植与不相合移植相比,aGVHD总体治愈率低,特别是Ⅲ°~Ⅳ°aGVHD最终疗效差,二线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低于不相合移植(88.9%比98.8%,P=0.006),aGVHD相关病死率高于不相合移植(11.1%比2.4%,P=0.024).结论 HLA不相合移植后a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全相合患者,但重度aGVHD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一线治疗缓解率相近,但HLA不相合移植患者二线治疗后aGVHD总体缓解率更高.
- 赵晓甦许兰平刘代红韩婷婷王昱张晓辉闫晨华陈欢韩伟王景枝赵婷李燕张博赵翔宇刘开彦黄晓军
- 关键词:HLA抗原移植物抗宿主病成人
- 亲缘单倍型与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髓外复发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比较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亲缘单倍型供者(HID)和同胞全相合供者(MS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髓外复发(EMR)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 HSC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HID 48例和MSD 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D组EMR的最常见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56.2%);MSD组EMR的最常见部位为皮肤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均为38.1%.MSD较HID组EMR更易出现多部位的累及(33.3%对10.4%,x^(2)=7.064,P=0.010),且MSD组患者更容易出现皮肤软组织为表现的EMR.HID组EMR发生时间为241.5(10~2856)天,早于MSD组的302(35~1532)天(Z=2.091,P=0.037).两组EMR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56.2%和69.0%(x^(2)=1.561,P=0.277),2年疾病进展相关死亡(PRM)率分别为(45.4±8.2)%和(37.0±8.1)%(x^(2)=1.002,P=0.317),EMR后2年的治疗相关死亡(TRM)率分别为(15.0±5.8)%和(10.3±5.0)%(x^(2)=0.098,P=0.754).发生EMR后2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39.6±8.0)%和(52.7±8.2)%(x^(2)=1.527,P-0.217),两组均无显著差异.联合治疗组EMR后2年OS率高于单项治疗组[(53.0±6.7)%对(31.9±11.2)%,x^(2)=7.966,P=0.005],尤其是接受MSD-HSCT的患者[(63.0±8.9)%对(14.6±13.3)%,x^(2)=6.542,P=0.011].结论皮肤软组织是MSD后重要的EMR部位,而且MSD-HSCT后的EMR更易出现多系统累及,而MSD组患者或许更能从联合治疗中获益;对于HID移植后出现EMR的患者,如何进一步改善预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郑凤美孔军赵婷张晓辉许兰平王昱闫晨华陈欢陈育红韩伟王峰蓉王景枝刘开彦黄晓军莫晓冬
- 关键词:髓外复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型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度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观察
- 2015年
-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重度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行allo-HSCT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行allo-HSCT。2例行HLA半相合和1例行HLA全相合移植。预处理方案均采用改良的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HLA全相合移植以环孢素A(Cs A)+甲氨蝶呤(MTX)+霉酚酸酯(MMF)预防急性GVHD(a GVHD),HLA半相合移植在上述预防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3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35、40和55 d并发重度肠炎,肠镜和病理活检示肠黏膜充血水肿或上皮层坏死脱落,肠腔正常结构消失,直、结肠多发性溃疡,见较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未见巨细胞病毒(CMV)包涵体。予以免疫抑制剂为主的治疗,1例HLA半相合移植患者最后死于肺部真菌感染,另2例消化道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allo-HSCT后并发GVHD所致肠炎,诊断有赖于肠镜和病理活检,治疗采用以免疫抑制剂为主的综合治疗。
- 杨华强李红李玉玲覃骏王黎闫晨华高雁群
-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病肠道预后因素
- 成人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成人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检出RSV阳性的allo-HSCT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移植后RSV检测阳性患者43例, 男26例, 女17例, 中位年龄42(21~66)岁。急性髓系白血病25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淋巴瘤1例, 混合性白血病1例。单倍体移植33例, 同胞全相合移植8例, 无关供者移植2例。20例(46.5%)患者因RSV感染或合并其他感染发生低氧血症, 6例(14.0%)转ICU治疗, 4例(9.3%)气管插管辅助通气, 7例(16.3%)患者死亡。死亡患者感染RSV时PLT较低[15.0(10.0~62.0)×10^(9)/L对74.5(8.0~348.0)×10^(9)/L, P=0.003], 合并细菌感染比例较高(85.7%对41.7%, P=0.046), 血液学复发比例较高(71.4%对13.9%, P=0.004)。血液学复发(OR=15.500, 95%CI 2.336~102.848, P=0.005)、甲型流感病毒感染(OR=14.000, 95%CI 1.064~184.182, P=0.045)、感染RSV时PLT较低(OR=0.945, 95%CI 0.894~0.999, P=0.048)是移植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allo-HSCT后感染RSV的成人血液病患者预后不良。
- 李瑶张枫刘畅赵晓甦莫晓冬王峰蓉闫晨华王志东孔军张圆圆郑凤美刘扬曹乐清邓道兴黄晓军张晓辉
-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移植物抗宿主病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相关严重心脏毒性特点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处理相关严重心脏毒性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纳入2012年8月至2022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治疗并临床诊断为严重心脏毒性的重型AA患者31例。回顾性分析预处理相关严重心脏毒性的临床特点, 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 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1例预处理相关严重心脏毒性患者, 中位随访时间为9 d(范围4~365 d)。从使用首剂环磷酰胺(Cy)[计为第1天(d1)]至发生严重心脏毒性的中位时间为6 d。20例患者于首剂Cy 30 d内死亡, 其中16例因严重心脏毒性死亡的患者死亡发生在首剂Cy 25 d内。11例心功能在首剂Cy 30 d内恢复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22 d。首剂Cy 30 d内死亡患者肌钙蛋白I(TNI)于d5开始升高, d8升高速度最快, d9达到峰值;B型尿钠肽(BNP)于d1开始升高, d2~5持平, d6~8每日翻倍递增, 持续保持高水平状态。BNP、TNI开始升高时,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低电压、T波倒置(26例, 83.87%)。大部分(28例, 90.32%)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心功能恢复的患者在首剂Cy 30 d内射血分数均能恢复至50%以上。结论发生allo-HSCT预处理相关严重心脏毒性的AA患者预后差, Cy后早期出现BNP、TNI等心肌损伤相关指标的持续快速升高及心电图异常, 其中最先升高的往往是BNP, 病情进展快且死亡率高, 一旦做出临床诊断应尽快开始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
- 明雪张圆圆韩婷婷王景枝莫晓冬王峰蓉闫晨华王昱陈育红徐郑丽唐菲菲赵婷刘开彦张晓辉黄晓军许兰平
- 关键词: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环磷酰胺心脏毒性
- 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植入前死亡原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粒细胞植入前死亡原因及人群特征。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allo-HSCT的全部742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27例患者中有56例(0.75%)在中性粒细胞植入前死亡,中位死亡时间为+7 d(-3 d~+38 d)。急性白血病(AL)、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中位死亡时间分别为+11 d(-1 d~+38 d)、+3 d(-1 d~+34 d)、+16 d(-1 d~38 d)(P=0.013)。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39.3%)、预处理心脏毒性(28.6%)和颅内出血(26.8%)。感染是引起AL和MDS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55.0%、60.0%)。预处理心脏毒性所致死亡主要见于SAA患者(71.4%),而在AL患者中未见到,MDS中仅1例。53.3%的颅内出血死亡患者合并严重感染。感染、预处理心脏毒性、颅内出血引起植入前死亡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1 d(-1 d~+38 d)、+2.5 d(-1 d~+17 d)、+8 d(-3 d~+37 d)(P<0.001)。结论:感染是allo-HSCT患者粒细胞植入前死亡的主要原因,SAA患者应关注严重心脏毒性导致的植入前死亡。
- 刘竞吕萌张圆圆莫晓冬孙于谦闫晨华王昱许兰平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心脏毒性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晚发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与预后转归的关系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SCT)后出现晚发重症肺炎(late-onset severe pneumonia,LOSP)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与肺炎预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allo-SCT后出现LOSP的82例患者的治疗药物启用时间,尤其是抗病毒药物和激素类药物的启用时间与肺炎预后转归的关系。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χ^(2)检验若涉及多组(n>2),其检验水准采用Bonferroni校正。结果:在82例患者中,LOSP的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220 d(93~813 d),患者60 d的生存率为58.5%(48/82),其中好转患者对应的中位好转时间为18 d(7~44 d),死亡患者的中位死亡时间为22 d(2~53 d)。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药物启用距离LOSP发病的时间(<10 d vs.≥10 d,P=0.012)和激素启用距离抗病毒药物的时间(<10 d vs.≥10 d,P=0.027)是影响LOSP患者60 d生存情况的因素。根据上述多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将患者分为4组:A组(抗病毒<10 d且激素≥10 d)、B组(抗病毒<10 d且激素<10 d)、C组(抗病毒≥10 d且激素≥10 d)和D组(抗病毒≥10 d且激素<10 d),其60 d生存率分别为91.7%、56.8%、50.0%和21.4%。结论:在接受allo-SCT后出现LOSP的患者中,抗病毒药物及激素类药物的启用时间与肺炎预后相关,早期加用抗病毒药物且在其后晚加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生存率最高,提示对于病因不明确的LOSP患者需高度怀疑病毒感染继发过度免疫反应的可能。
- 曹乐清周婧睿陈育红陈欢韩伟陈瑶张圆圆闫晨华程翼飞莫晓冬付海霞韩婷婷吕萌孔军孙于谦王昱许兰平张晓辉黄晓军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肺炎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类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人腺病毒(HAd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出现疑似感染症状但感染病原不明的2728例患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AdV DNA,HAdV DNA检测阳性视为HAdV感染。分析HAdV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并根据患者年龄、移植类型、移植年份、随访时间采用巢式病例配对按1∶3匹配了未发生HAdV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比较HAdV感染组和对照组的临床预后。结果共检测7119份标本,其中36例患者99例次HAdV DNA阳性。36例HAdV感染患者中22例发生HAdV血症;24例除HAdV感染外合并1种或多种其他病毒感染;19例(53%)有发热,25例(69%)有消化道症状,11例(31%)有呼吸道症状,9例(25%)有肝功能异常,6例(17%)有神经系统症状;23例同时发生2度及以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9例患者接受西多福韦抗病毒治疗,其中7例HAdV转阴,2例治疗无效。所有患者随访时间[M(Q_(1),Q_(3))]为496(216,940)d,Kaplan-Meier分析显示HAdV感染组5年总体生存率低于对照组(48.4%±9.2%比91.3%±3.5%;χ^(2)=65.03,P<0.001),移植后5年的非复发死亡率高于对照组(40.8%±8.8%比4.0%±2.0%;χ^(2)=34.17,P<0.001)。结论allo-HSCT后HAdV感染者以消化道、呼吸道症状为主,合并2度以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增加,HAdV感染患者总体生存差,非复发死亡率高。
- 韩婷婷洪艳魏芳芳孙于谦闫晨华莫晓冬王昱张晓辉许兰平黄晓军赵晓甦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儿童及青少年血液病患者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出血性膀胱炎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观察儿童及青少年血液病患者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出血性膀胱炎(HC)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至2016年接受haplo-HSCT的89例儿童及青少年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89例患者中,≤14岁62例(AL童组)、〉14-〈18岁27例(青少年组);男56例,女33例;中位移植年龄10(1-17)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HL)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9例。移植物来源均为骨髓+外周血干细胞。全部89例患者中32例(36%)发生HC,其中迟发型3l例,早发型1例;I度6例、Ⅱ度16例、Ⅲ度8例、Ⅳ度2例;HC发病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5(2-55)d,中位持续时间为19(3-95)d;所有患儿均获得治愈。儿童组HC发病率低于青少年组[27.4%(17/62)对55.6%(15/27)χ2=6.466,P〈0.05]。儿童组中〈5岁组HC发生率低于5-14岁组[0(0/12)对34%(17/50)χ2=4.043,P〈0.05]。结论HC是儿童及青少年血液病患者haplo-HSCT的常见并发症,总体预后良好,年龄是其发生的影响因素。
- 谢云霞王昱黄晓军许兰平张晓辉刘开彦闫晨华王峰蓉孙于谦孔军高雁群史红鱼刘朵平程翼飞
- 关键词:出血性膀胱炎
- 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血液病患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水平对利妥昔单抗去敏治疗后造血重建不良的影响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接受利妥昔单抗去敏治疗的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SCT)患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DSA)对造血重建不良(PHR)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5年5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Haplo-SCT、移植前DSA阳性[2000≤平均荧光强度(MFI)<10000]的血液病患者83例,预处理-3 d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分析移植后PHR(包括原发植入不良和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结果:83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61例,中位年龄39(1~65)岁;应用Kaplan-Meier曲线方法分析显示100 d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3.0%和90.7%,PHR的发生率为14.7%,3年累计复发率、非复发死亡(NRM)、无事件生存率(EFS)、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分别为6.5%、15.1%、70.8%、79.4%和79.4%。DSA MFI<5000患者(A组,46例)的PHR(4.4%比27.5%,P=0.003)发生率显著低于DSA MFI≥5000的患者(B组,37例);A组患者3年EFS显著高于B组(79.5%比59.8%,P=0.020)。多因素分析显示DSA MFI≥5000是PHR高发生率的影响因素(HR=6.101,P=0.021);PHR是高NRM(HR=4.110,P=0.026)、低DFS(HR=3.656,P=0.019)和OS(HR=3.656,P=0.019)的影响因素。结论:Haplo-SCT前DSA水平是接受利妥昔单抗去敏治疗患者移植后PHR发生的高危因素。
- 王志东孙于谦闫晨华王峰蓉莫晓东吕萌赵晓甦韩伟陈欢陈育红王昱许兰平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常英军
- 关键词:HLA抗原利妥昔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