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学勤
- 作品数:70 被引量:958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互嵌共生:新场景下社区与物业的合作治理机制探究被引量:11
- 2021年
- 伴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历经行政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锤炼,超负荷运转的社区与单凭市场化不能完全尽责的物业正面临合作治理的新场景。双方作为基层治理中原本各司其职的主体,目前一方要担负指导与监督职责,另一方要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也即要走向资源共享、携手共进的伙伴关系,各方从认知到行动均尚未做好充足准备。后疫情时代,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抑或社区与物业自身,须在平等赋权、公共协商及数字赋能方面进行持续推进,以创建基层主体之间互嵌共生的合作图景。
- 闵学勤
- 关键词:物业伙伴关系
- 移动互朕网时代的在线协商治理
- 2018年
- 社会治理正在嵌入中国,特别是基层治理还同时遇到协商转向和移动互联网的叠加。作为一种崭新的基层治理理念和路径,在线协商治理撬动的不仅是基层政府,素有小社会之称的中国基层也迎来了孕育和壮大的良机。
- 闵学勤王友俊
-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基层政府
- 和谐城市及其指标体系建构被引量:7
- 2008年
- 全球化语境下城市的演化正在殊途同归,也即和谐城市将成为未来全球城市共同的发展目标。建构由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社会保障指数、社会稳定指数、市民幸福指数、城市文明指数、城市更新指数和社区和谐指数等7大一级指标,58个二级指标共同组成的指标体系将有利于和谐城市的全面推广。
- 闵学勤张鸿雁
- 关键词: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 员工的态度决定一切被引量:6
- 2002年
- 闵学勤
-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顾客
- 社会分层下的居住逻辑及其中国实践被引量:23
- 2012年
- 基于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居住模式在东西方虽经历不同的演变过程,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三种逻辑:空间决定论、人居匹配说,以及住房的地位获得观。而房地产市场放开后的中国居住实践表明,即便社会分层的差异形成了购房者中的优势、弱势群体,但对中国城市居民而言,住房巨大的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以及随处可见的住房增值的展示作用,都迫使百姓跨越阶层拥有住房,形成对住房的空间膜拜潮,进而构成居住与社会地位的对应认知,而人居匹配说并未得以验证。随着住房政策调控的实施,全民集体购房逐步回归理性,住房的去阶层化,以及"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境界才可预期。
- 闵学勤
- 关键词:社会分层
- 政府的强势与弱势:基于社会治理视角的思考与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在社会治理中有关政府应该扮演强势抑或弱势的角色并没有明确的定论。西方政府经历几十年的社会治理实践,因市场机制的成熟、公民社会的基础及第三部门的成长等诸多因素导致政府的形象由强趋弱,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逼迫西方政府重新高调出发;与此同时社会治理正侵入市场化渐入佳境的中国,由城乡二元区隔形成的社区治理和乡村治理,虽然已分别享有法律赋予的自治权,但政府没有明显让渡的迹象。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公民意识的增强、民间组织的扩张,以及整体社会治理模式渐趋清晰,政府是否强势并不重要,治理能力上乘的政府才是社会真正的期待。
- 闵学勤
- 关键词:社会治理
- 通往协商的基层在线治理及其演化被引量:1
- 2017年
- 基层治理正在涌动的在线化浪潮,不仅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有关,更与基层社会的原发性建构与创新有关。基层在线治理嵌入社区多中心主体,利用微信平台撬动线下多年未变的弱参与格局,在达成"共在"和"共处"效应后,须突破"共商"的瓶颈,才能遇见"共融"的场景。通往协商的基层在线治理正在尝试"弯道超车",引导基层政府向电子政府、移动政府转型,推动政府职能的优化。
- 闵学勤
- 架通公民与国家之桥:灾难事件中的公民参与和政府回应被引量:1
- 2011年
- 灾难事件中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以最密集、最激烈、最具不确定性的方式呈现。相比西方灾后的多元公民参与,中国公民对灾难事件的参与除了与救灾文化、公民定位不清晰、强势政府等有关外,其间政府是否回应,回应的诚意、效率和到达率如何都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果公民能理性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且政府能做出积极、高效和专业性的回应,那么灾难在引发自然、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同时,也能促成公民与国家之桥的架通。
- 闵学勤
- 关键词:灾难事件公民参与政府回应
- 论发展的社会可承受性
- 1997年
- 童星闵学勤
- 关键词:社会变迁老龄化问题人口素质文化程度犯罪率
- 公民建筑:何以可能及何以可为——基于公众建筑认知的实证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公民建筑基于公民导向,可以解读为公民分享的权力空间、公民参与的实践空间和公民自治的日常空间。公众的建筑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公众已认识到参与城市建筑的重要性、公民建筑的本土化路径及公民建筑自治的可能,但受到公民在建筑话语权方面的缺失、公民参与机制的不健全等多因素的制约,实现公民建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闵学勤丁沃沃胡恒
- 关键词:公民建筑公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