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学勤
- 作品数:70 被引量:971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当代视觉文化的公共性及其治理被引量:5
- 2015年
- 当代视觉文化汹涌袭来,以多元化内容和高科技形式侵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视觉文化所携带的公共性特征给其融入公共空间、甚至引领公共价值观、参与公共治理都带来极大的便利。来自实证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表达日常生活的视觉文化倾向娱乐性和利益性、反映社会生活的视觉文化对公共性高度敏感,而指涉政治生活的视觉文化虽还不够显性,但其抵抗社会不公、培育参与惯习的公共性特征已突显。视觉文化正迎来前所未有参与公共治理的机遇,从顶层设计、平台构筑到公众觉知,视觉文化与公共治理的共通共荣有望带来人类文明新的变革。
- 闵学勤郑丽勇
- 关键词:视觉文化公共性公共治理
- 从无限到有限:社区平台型治理的可能路径被引量:19
- 2020年
- 社区作为政府施政最后的落地执行者,近40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基层治理的压舱石,但节节攀高的各类负荷正将社区推向无限担责的窘境。近年来崛起的,由线上线下科技支撑的携参与、分享、协作、自助和创新等五大基因的平台型治理模式,能否成为社区有限收敛的路径选择,各地仍在探索。社区治理若能汲取大量成熟的经济平台运营经验,并习得其用户思维、内容为王、资本链接和自助协作等精髓,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基层治理创新格局,也有机会让社区承载从无限走向有限。
- 闵学勤
- 互嵌共生:新场景下社区与物业的合作治理机制探究被引量:12
- 2021年
- 伴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历经行政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锤炼,超负荷运转的社区与单凭市场化不能完全尽责的物业正面临合作治理的新场景。双方作为基层治理中原本各司其职的主体,目前一方要担负指导与监督职责,另一方要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也即要走向资源共享、携手共进的伙伴关系,各方从认知到行动均尚未做好充足准备。后疫情时代,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抑或社区与物业自身,须在平等赋权、公共协商及数字赋能方面进行持续推进,以创建基层主体之间互嵌共生的合作图景。
- 闵学勤
- 关键词:物业伙伴关系
- 移动互朕网时代的在线协商治理
- 2018年
- 社会治理正在嵌入中国,特别是基层治理还同时遇到协商转向和移动互联网的叠加。作为一种崭新的基层治理理念和路径,在线协商治理撬动的不仅是基层政府,素有小社会之称的中国基层也迎来了孕育和壮大的良机。
- 闵学勤王友俊
-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基层政府
- 和谐城市及其指标体系建构被引量:7
- 2008年
- 全球化语境下城市的演化正在殊途同归,也即和谐城市将成为未来全球城市共同的发展目标。建构由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社会保障指数、社会稳定指数、市民幸福指数、城市文明指数、城市更新指数和社区和谐指数等7大一级指标,58个二级指标共同组成的指标体系将有利于和谐城市的全面推广。
- 闵学勤张鸿雁
- 关键词: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 员工的态度决定一切被引量:6
- 2002年
- 闵学勤
-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顾客
- 公民性的建构与反思--以江苏为例被引量:5
- 2010年
- 转型中国急需借助强大而成熟的公民力量去建构和谐社会。本文通过对江苏四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研究,试图考察公民在私域空间的自我建构、基础美德、社会互动和政治诉求等四个维度上公民性的成长样态、建构模式,以及对公民社会的推动力,并且依从中国本土语境及全球化的双重视角对国人公民性的成长进行反思。
- 闵学勤
- 关键词:公民性公民素质
- 新场景下城市更新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被引量:5
- 2022年
- 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城市更新正面临现代化与数字化并行,全球多元格局和中国本土崛起同在的新场景。相比过往基于保护城市文物、修复中心城区、改造废弃场所和改善街区环境等出发的传统城市更新,新场景同时触发制度驱动、公众驱动和技术驱动等三重动力机制,也将国内城市更新带入新阶段。特别对于正迈向现代化征程的中国而言,新场景下城市更新的实践路径将面临中国社会本土的诸多转型和未知挑战。基于实证研究分析,可以认为渐近式更新、沉浸式更新和合伙式更新将是中国城市更新未来重要的路径选择。
- 闵学勤李力扬冯树磊
- 关键词:城市更新动力机制
- 社区认同的缺失与仿企业化建构被引量:29
- 2008年
- 在单位制逐渐弱化的今天,社区认同没有像预期那样成为单位认同的替代。针对利益链因素、共有资源因素和差异化因素等社区认同缺失的原因,以及社区认同与同为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企业认同的区别,在社区管理中导入仿企业化模式,寻求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一致目标、共同利益和高效行动,不失为一种建构社区认同的新的尝试。
- 闵学勤
- 社会分层下的居住逻辑及其中国实践被引量:24
- 2012年
- 基于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居住模式在东西方虽经历不同的演变过程,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三种逻辑:空间决定论、人居匹配说,以及住房的地位获得观。而房地产市场放开后的中国居住实践表明,即便社会分层的差异形成了购房者中的优势、弱势群体,但对中国城市居民而言,住房巨大的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以及随处可见的住房增值的展示作用,都迫使百姓跨越阶层拥有住房,形成对住房的空间膜拜潮,进而构成居住与社会地位的对应认知,而人居匹配说并未得以验证。随着住房政策调控的实施,全民集体购房逐步回归理性,住房的去阶层化,以及"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境界才可预期。
- 闵学勤
- 关键词:社会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