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姝波

作品数:16 被引量:106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拜厄特
  • 3篇文学
  • 2篇意象
  • 2篇主义
  • 2篇父权
  • 2篇澳大利亚文学
  • 2篇A.S.拜厄...
  • 2篇传记
  • 1篇星光
  • 1篇虚构
  • 1篇喧哗
  • 1篇雪莱
  • 1篇英语
  • 1篇英语教学
  • 1篇英语文学
  • 1篇影子
  • 1篇语文
  • 1篇语文学
  • 1篇语言危机
  • 1篇正名

机构

  • 9篇首都师范大学
  • 7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6篇陈姝波
  • 1篇殷企平
  • 1篇朱炯强

传媒

  • 7篇外国文学
  • 3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 1篇2005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巴别塔下的喧哗:60年代英国的文学重构——从“语言危机”的角度解读拜厄特的《巴别塔》
2012年
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特的小说《巴别塔》,从"语言"的角度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纷繁复杂的历史风貌。它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历史性地"再现"了当时语言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变迁,以及由此带给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本文围绕小说的中心意象,即古老的圣经典故"巴别塔",解读它如何通过当时盛行的语言危机,重构60年代英国从社会思想观念到个人生存状态的混乱无序。
陈姝波
关键词:拜厄特《巴别塔》语言危机
流放──踏上回家的路读亚历克斯·米勒的《祖先游戏》被引量:1
1999年
流放──踏上回家的路读亚历克斯·米勒的《祖先游戏》TheAncestorGaMebyAlexMi11erPenguinBooksAustralia,1992陈姝波在1993年澳洲年度最佳畅销书的排行榜上,有一本书格外令人注目──题目叫《祖先游戏》。它...
陈姝波
关键词:华人作家祖先多元文化主义
父权话语的解构——对《爱孩子的男人》的女性主义解读被引量:1
2000年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 ,从剖析文本中带有典型意义的话语出发 ,演绎“语言、性别、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较深入地解读了现代澳大利亚重要作家克里斯蒂娜·斯特德的代表作《爱孩子的男人》 ,并揭示出作品蕴含的深刻意义。
陈姝波
关键词:女性主义父权话语解构
南太平洋上空星光璀璨——《澳大利亚·新西兰散文选》
2001年
朱炯强陈姝波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精神之旅不拘形式
悔悟激情——重读《弗兰肯斯坦》被引量:24
2005年
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包涵了丰富的道德寓意,其中对个人主义激情的反思尤为深刻。本文认为,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悲剧人生的根源是他对个人激情(passion)的放纵,对科学知识狂热而无所顾忌的追求。作品揭示了现代个人主义追求对社会秩序和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和破坏,警喻现代人应节制个人欲望,尊重社会规范,显示了作者对现代化进程中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超前的关注和思考。
陈姝波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个人主义
超越局限——《觉醒》中空间意象释读被引量:5
1997年
超越局限——《觉醒》中空间意象释读陈姝波每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被称为19世纪美国文学一个里程碑的小说《觉醒》(TheAwakening,1899)不仅以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主题而取胜,还以它成熟精湛的表现技巧而见长。其中象征...
陈姝波
关键词:空间意象《觉醒》父权制文化父权文化
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被引量:57
2002年
《简爱》是英国维多利亚社会初期描写新型性别意识形态的经典文本 ,而特里·伊格尔顿在研究该文本内部的意识形态结构时忽视了其中的“性别”因素 ,导致狭隘的诠释。本文主要论证《简爱》中女主人公模糊、矛盾的性别意识形态 ,以及她对父权意识形态既挑战颠覆又妥协迎合的双重态度 ,并说明这种价值观的模糊性恰好反映了社会转型期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正在萌发的“情感结构”。
陈姝波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沃波尔的焦虑和愿景:《奥特朗托城堡》中哥特想象的政治解读被引量:1
2017年
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朗托城堡》问世于英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十八世纪中后期,它融古代传奇与"现代"写实小说两种文体于一炉,开启了哥特小说创作的先河,其中的哥特元素形象地表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焦虑。本文从政体、身份、性别三方面解读该作品,探讨作者重建理想社会形态的乌托邦冲动以及自我舒缓焦虑的策略。
陈姝波
《风暴眼》中的风暴意象
陈姝波
替人井里取水——评《影子里的井:一个作家的澳大利亚文学之旅》
2011年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跋”中写道,优秀的读者读书,尤其是读文学名著,不是为学术的目的,沉迷于各种各样的概念当中,而是直接走到作品活生生的心脏,探索它们的“构造”。
陈姝波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美国作家影子纳博科夫文学名著沉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