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应用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方法以接受泪道探通术治疗的100例(138眼)新生儿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分组,A组45例(3~6个月,56眼),B组32例(7~10个月,42眼),C组23例(10个月以上,30眼),对比3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和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21%、85.71%和83.33%,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C组(均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9%、4.76%和6.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泪囊炎实施泪道探通术的治疗时机是出生6个月内。 凌博 陈水生 戚翠萍关键词:泪道探通术 新生儿 泪囊炎 疗效 P50型EX-PRESS引流钉结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POAG的疗效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P50型EX-PRESS引流钉结合生物羊膜植入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03/2019-01收治的POAG患者96例96眼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单纯植入P50型EX-PRESS引流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观察两组滤过泡情况,术前、术后7d,1、3mo的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RNFLT)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3mo功能性滤过泡占比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眼压、RNFLT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7d,1、3mo的眼压及RNFLT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25%(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6%、75%(P<0.05)。结论:POAG应用P50型EX-PRESS引流钉结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疗效满意,能改善术后滤过泡情况,降低眼压及RNFLT,安全性佳,手术成功率高。 凌博 陈俊杰 陈水生关键词:青光眼 眼压 新生儿眼底筛查结果及眼底疾病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研究新生儿眼底筛查结果及眼底疾病高危因素,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眼底筛查的20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眼底疾病高危因素。结果:2000例新生儿中,120例发生眼底疾病,占比6.00%;新生儿眼底疾病发生率在不同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及有无机械通气新生儿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自然分娩、胎龄小、机械通气等是导致出现眼底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对新生儿做好眼底筛查工作,便于对导致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及早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确保生命健康。 凌博 陈水生 戚翠萍关键词:新生儿 高危因素 眼底疾病 白内障摘除联合I期前段玻璃体切除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清创缝合白内障摘除联合I期前段玻璃体切除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外伤性白内障患者100例,50例行清创缝合白内障摘除联合I期前段玻璃体切除的患者为观察组,50例行Ⅱ期前段玻璃体切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水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2、3、4周时,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瞳孔粘连变形、葡萄膜炎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8、12周时,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创缝合白内障摘除联合I期前段玻璃体切除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理想方法。有助于改善视力水平,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陈水生 陈雪琼 黄春媛关键词:眼球穿通伤 外伤性白内障 前段玻璃体切除 清创缝合 随访干预对院外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眼压的影响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随访干预对院外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眼压的影响。方法:对64例青光眼患者按出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青光眼疾病自我管理相关知识教育,出院时均按要求掌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随访干预(电话及家庭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比较2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眼压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及眼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访干预有利于提高院外青光眼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控制眼压。 钱满连 谢桂芳 林婕 王婷婷 叶小汝 陈水生关键词:随访 青光眼 眼压 自我管理能力 院外青光眼患者随访现状调查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院外青光眼患者随访现状,为制订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患者的随访依从性,减少或避免失访。方法对72例出院的青光眼患者按是否作定期护理随访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出院6个月后利用电话进行调查。结果坚持随访共有44例(61.11%),其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15例;共失访28例(38.89%),其中观察组7例,对照组21例,两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1)。失访与以下因素有关:护理随访、患者随访流程、寻找主管医生、对疾病认知、患者身体状况(高龄病多)、经济条件、交通、语言沟通。结论青光眼患者随访率较低,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失访,尤其应加强定期的护理随访工作及根据本科特点优化患者随访流程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失访。 钱满连 谢桂芳 林桂 王婷婷 叶小汝 陈水生关键词:青光眼患者 随访 失访 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随体位改变的波动探讨及临床意义 2015年 目的探究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随体位改变的波动,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43例共54眼原发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检测其初坐位(1次)、平卧位(3次)、终坐位(3次)眼压,以5 mm Hg分界,将患者按眼压极差划分为高波动组和低波动组,对比两组术前HPA分期及术后AGIS评分。结果 1患眼眼压均表现为卧位高、初坐位次之、终坐位最低趋势,不同体位检测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体位各统计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极差高波动组HPA分期多为中晚期、术后AGIS评分更高,与低波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后,体位改变可导致眼压波动,且此波动有助于反映患者预后,对指导术后眼压控制具有一定意义。 陈水生 关智慧 谢桂芳关键词:原发性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体位 眼压 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入院血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血糖、术后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血糖、后囊膜浑浊、前房渗出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质量,加快术后康复进程,良好控制血糖水平,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谢桂芳 梁明秀 陈水生 关智慧关键词:老年性 白内障 糖尿病 围手术期 护理 丝裂霉素联合干扰素佐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作用 2018年 目的分析丝裂霉素联合干扰素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4月‐2016年12月纳入的6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将60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小梁切除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及干扰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率为6.67%(2/30),略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00%(3/30)(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眼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中,丝裂霉素联合干扰素具有较好的佐治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陈水生 陈雪琼 凌博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丝裂霉素 干扰素 气液交换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后段非磁性异物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究联合气液交换下玻璃体切除术对眼后段非磁性异物治疗效果及术后BCVA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86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43眼。对照组单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气液交换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异物清除率、视网膜复位率、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异物清除率、视网膜复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液交换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后段非磁性异物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水平,改善视网膜水肿,降低手术并发症。 陈荟郦 陈水生 黄文婕 凌博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 眼内异物 最佳矫正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