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
- 作品数:8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负压封闭引流在烧伤合并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与分析负压封闭引流在烧伤合并四肢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4月一-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烧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20例,患者在人院之后采用内或外固定架固定,并与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相结合,在吸引管堵塞之后对引流装置进行更换。每一例患者应用3—7次,平均应用5.3次,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在手上之后实施清创内固定,加用外固定架固定的有8例。所有患者同时进行骨折部位清创,利用异体皮覆盖术来治疗坏死的烧伤皮肤组织。异体皮溶解之前把异体皮去除,创面外用VSD持续负压引流,在新鲜肉芽创面出现之后,行二期植皮手术治疗,其中患者骨折以及烧伤创面愈合的有18例,另外2例患者的烧伤创面愈合之后骨折区的骨折不愈合,骨与骨之间不连接,再次实施手术固定。结论在治疗烧伤合并四肢骨折当中,负压封闭引流(VSD)能够避免烧伤合并四肢骨折处出现感染,加快创面愈合速度,使病程得到了最大程度缩短,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马勇
-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烧伤四肢骨折
- 非手术方法治疗发育性髋脱位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2013年
- 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病因不明确,治疗方法多样,多数学者认为其病理改变是继发的,髋臼发育不良和股骨近端变化是继发于髋关节脱位的结果。
- 蔡振存马勇朴成哲
- 关键词:发育性髋脱位保守治疗非手术方法影响因素
- 骨髓间充质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材料联合骨搬移修复胫骨缺损:随机对照实验方案被引量:6
- 2015年
-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挥成骨作用需要支架材料的辅助,一方面支架材料不仅可将细胞运载至骨缺损区域,另一方面还可作为新骨生长的框架结构。胶原-壳聚糖复合材料是骨组织工程较为理想的支架材料之一,同时其具有骨诱导性,比常规支架材料更优越的成骨能力。骨搬移技术在临床上在修复长段骨缺损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成骨慢、外固定时间长、骨不连等缺憾。如何进一步加快骨形成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已成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验假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支架移植能提高胫骨缺损骨搬移修复效果。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分为体外和体内实验两部分。体外实验中取月龄一两个月的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骨髓,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将细胞悬液滴于胶原-壳聚糖支架材料,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支架。体内实验选用24只三四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配接受如下干预:骨搬移、支架植入、骨搬移联合支架植入。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植入材料与骨缺损界面的生长情况、X射线检测的缺损区骨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缺损区成骨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成骨区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移植材料与宿主骨的界面键合情况、超微结构及新骨的生成。讨论:实验结果将有助于确定对骨缺损进行骨搬移治疗过程中,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支架移植促进骨缺损再生修复效果的可行性。实验方案获基金支持情况: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资助(2012225019)。
- 朴成哲刘军刘新马勇蔡振存时丹
-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骨缺损胫骨随机对照实验
- 3D打印技术辅助三维CT分型方法在外伤性髋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髋关节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3D-CT)分型方法在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外伤性髋关节损伤的3D打印模型、X线影像影像及螺旋CT三维重建等资料的临床诊治过程.根据3D打印模型、X线影像影像、三维CT成像的影像学资料,按照如下标准进行骨折分型:Ⅰ型,髋臼一处骨折无移位;Ⅱ型,髋臼前柱和(或)前壁骨折移位〈4 mm,后柱和(或)后壁骨折移位〈4 mm,髋臼顶部骨折移位〈2 mm;Ⅲ型,髋臼前柱和(或)前壁骨折移位〉4 mm,后柱和(或)后壁骨折移位〉4 mm,髋臼顶部骨折移位〉2 mm;Ⅳ型,双柱骨折或T型骨折,中央型脱位;Ⅴ型,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颈骨折和(或)关节内游离体,骨盆骨折.Ⅰ、Ⅱ型患者给予牵引等保守治疗,Ⅲ、Ⅳ、Ⅴ型患者行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平均随访6个月,且随访资料完整.采用Harris评分法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X线影像与3D模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T与3D模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16例,Ⅳ型12例,Ⅴ型10例.根据Harris评分:优3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91%;Ⅲ、Ⅳ、Ⅴ型患者远期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0.079、0.059).结论 传统的Jndt和Letoume1分类摄片过程复杂且角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考虑髋臼负重区骨折、关节内游离骨块以及合并头颈、骨盆骨折等情况,三维CT分型对髋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徐雯倩蔡振存梅昱王美欢马勇朴成哲王鑫淼
- 关键词:髋关节骨折X线影像螺旋CT三维重建
-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分析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于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0例,按收治先后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运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良率是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四肢骨折当中,锁定加压钢板的治疗效果显著,无并发症,可以使骨折处得到很好愈合,手术之后的功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 马勇
-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可吸收螺钉四肢骨折临床疗效
- 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43例报道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与分析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观察组,运用传统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观察与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住院和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以及手术之后功能锻炼时间上,观察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手术之后肘肩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优良率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四肢骨折上,微创接骨板技术的疗效显著,肘肩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低,并发症少,有着较高的恢复优良率,值得临床推广。
- 马勇
- 关键词:四肢骨折临床疗效
-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对创伤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6年
-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是造成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1]。外界因素导致的椎间盘变形、破坏或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等状况易诱发椎间盘突出症。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常规方法,但传统手术治疗并发症多、创伤大、恢复慢,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不仅能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还能扩大侧隐窝,解除神经压迫,目前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使用[2]。
- 马勇安贵峰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创伤性
- 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2
- 2014年
- 目的:对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50例于2012年2月-2013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分期治疗,比较和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6例患者复位效果为优,11例患者复位效果为良,6例患者复位效果为可,2例患者复位效果为差,复位优良率为68%;观察组13例患者复位效果为优,9例患者复位效果为良,3例患者复位效果为可,没有复位较差患者,复位优良率为8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进行骨科损伤控制理念的指导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骨折复位效果。
- 马勇
- 关键词:不稳定骨盆骨折四肢多发骨折骨科损伤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