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明宇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油田
  • 4篇安塞油田
  • 3篇单砂体
  • 3篇低渗
  • 3篇油藏
  • 3篇砂体
  • 3篇特低渗
  • 3篇储层
  • 2篇低渗透
  • 2篇低渗透油藏
  • 2篇油层
  • 2篇剩余油
  • 2篇特低渗透
  • 2篇特低渗透油藏
  • 2篇盆地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1篇低渗储层
  • 1篇低渗透储层
  • 1篇压裂
  • 1篇岩心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

作者

  • 7篇马明宇
  • 2篇张欢
  • 2篇王浪波
  • 2篇胡桂林
  • 2篇黄炜
  • 1篇刘晓锋
  • 1篇苏明
  • 1篇刘超
  • 1篇王力娜
  • 1篇陈浩
  • 1篇代波
  • 1篇兀凤娜
  • 1篇赵涛
  • 1篇李丹
  • 1篇蒋丽婷
  • 1篇王晓飞
  • 1篇任志远
  • 1篇曹燕燕
  • 1篇李二党
  • 1篇庄建

传媒

  • 2篇复杂油气藏
  • 1篇石油钻探技术
  • 1篇石油化工高等...
  • 1篇石油化工应用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注气介质驱替致密油藏微观孔隙动用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明确不同注气介质对致密油藏的微观驱油机理,基于核磁共振T2谱测试原理,开展了注N2/CO2岩心驱替试验,从微观孔隙尺度研究了注N2非混相驱和注CO2混相驱的微观驱油机理,评价了驱替过程中不同孔径孔隙原油的动用程度。试验结果显示,N2非混相驱和CO2混相驱的最终采出程度相差很小;N2驱替过程可划分为未突破期、突破初期和突破中后期3个阶段,小孔隙中的原油动用程度高于大孔隙;CO2混相驱时大孔隙中原油的动用程度大幅增加,小孔隙中的原油动用程度相对较低。岩心微观孔隙结构分布是造成N2/CO2驱替过程中大、小孔隙中原油动用程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CO2驱相比,致密油藏N2驱的开发效果更好,这为安塞油田采用注N2驱开发长6储层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二党韩作为高祥瑞马明宇邱钧超
关键词:致密油藏非混相混相驱替
安塞特低渗储层钙质夹层识别及其对开发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安塞特低渗储层钙质夹层发育,对油田开发具有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岩心观察、滴水滴酸实验、CT扫描、高强度X-衍射、铸体薄片研究、测井曲线分析等综合手段进行研究,认识到钙质夹层具有高密度、低自然伽马、低声波时差、高电阻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钙质夹层识别方法。在油田开发中,钙质夹层不但遮挡剩余油运移,而且形成水窜通道,为此需要采取油井地层深部处理措施或采用注水井分单砂体注水来提高和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张欢安明胜马明宇黄炜庄建
关键词:安塞油田单砂体岩心测井曲线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长63油层组主控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对黄陵油田目前的主力开发区块范围内钻穿长63井探井和开发井的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岩心资料、试油试采等资料进行分析,对长63油藏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等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沉积相、储层特征、成藏组合和成藏动力学的综合研究,找出长63层成藏控制因素和相对高渗带分布规律,为后期勘探提供了依据。
胡桂林蒋丽婷冯张斌李丹马明宇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安塞油田长6_1^(1-2)小层单砂体界面识别及划分方法被引量:3
2014年
安塞油田长611-2小层是主力开采油层,总体连片性较好、稳定性较强。但是细分到单砂体上,发现单砂体稳定性差,变化较快,常有尖灭,且单砂体间泥质夹层发育。这些特征说明建立一套单砂体划分方法、研究单砂体结构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单砂体研究可以给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供新的思路。以长611-2小层为对象,通过野外露头和井下对比,研究单砂体形成背景及规律,建立了单砂体划分方法。划分标准以GR曲线为核心,划分界限为0.4~0.5(归一化值,无量纲)。
张欢安明胜马明宇曹燕燕王磊飞黄炜
关键词:单砂体野外露头
特低渗透油藏单砂体研究及注采调整实践——以安塞油田王窑区为例被引量:6
2018年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主力油层普遍遭到水洗,多井低产,剩余油挖潜方向不明。以王窑区为例,基于现代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测井及开发地质学理论基础,结合野外露头、检查井取心及开发测试资料,揭示了单油砂体尺度储层非均质特征、注采连通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单砂体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油藏水驱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对开发层系划分组合、井网形式及井排距选择、注水开发调整具有重要启示。通过开展缩小井排距加密调整、单砂体注采对应关系完善、精准压裂、调驱调剖等综合调整,预测采收率提高4%~6%,对同类油田中后期稳产意义重大。
王浪波高祥瑞代波刘晓锋马明宇赵涛兀凤娜陈浩
关键词:特低渗透储层单砂体剩余油
水力裂缝三维描述技术在安塞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2014年
针对安塞王窑区人工裂缝预测难度大、剩余油分布难以描述等问题,以安塞王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岩石破裂力学及应力模拟恢复理论,通过岩石力学、测井及地应力综合研究,建立该区人工裂缝三维定量预测模型。模拟研究表明,该区人工裂缝受水平最大主应力控制,人工裂缝的不对称分布造成近井地带剩余油动用不均,利用该技术指导单井剖面剩余油措施挖潜12井次,有效率100%,指导平面上部署加密井62口,初期日产能保持在2t以上。
王浪波任志远王力娜马明宇
关键词:压裂剩余油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富集规律被引量:1
2023年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南地区延长组长8段发育低孔、超低渗储层,以安塞南丹东-河庄坪地区长8段致密油藏为例,利用大量的岩心、薄片、电镜、物性、地化及测井资料,系统地开展了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油藏发育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研究,并构建了长8油层组的成藏模式。研究区长8油层组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细粒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且长82亚段的分选要好于长81亚段。长8油层组储层内部的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及粒间溶孔,孔隙组合包括粒间孔+溶蚀孔类型、溶蚀孔+粒间孔类型两类;镜下薄片观察结果显示,长8段的面孔率总体较低,平均总面孔率仅为3.3%。沉积微相与产能耦合关系分析认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优势沉积微相。为此制定了研究区长8油层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其中,Ⅰ、Ⅱ类储层为研究区主要油气富集区域,而Ⅲ类储层所占的比例最大;Ⅲ类储层被细分为Ⅲa及Ⅲb亚类,其平均试油产量分别为3.5和0.6 t/d。长8段致密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油藏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和储层物性的联合控制,裂缝、高渗砂体、较高的过剩压力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动力来源。
苏明马明宇梁云胡桂林刘超王晓飞
关键词:储层类型成藏模式鄂尔多斯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