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春
- 作品数:22 被引量:131H指数:7
- 供职机构:安徽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林业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杨树修枝新方法与修枝技术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在分析现有3种主要杨树修枝方法的弊端的基础上,笔者成功探索了一种新的杨树修枝方法——年龄轮生枝法,在此基础上对杨树的修枝机理与必要性、修枝林分选择条件、修枝季节、修枝年龄与修枝对象、修枝质量标准、修枝工具等进行了新的研究,发现萌芽前一段时间是最佳的修枝季节。
- 马永春
- 关键词:杨树修枝
- I-69杨不同冠层叶片光合能力与营养元素的时空特征被引量:1
- 2016年
- 以I-69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cv.‘Lux’)为研究对象,观测了不同冠层的小气候特征、叶片光合特性、光合叶面积和营养元素,并对不同冠层叶片生长状况作综合评价。结果表明,I-69杨光合特性在7、8月要好于5、9月,叶片净光合速率、平均单叶面积和单层叶面积都是冠层Ⅲ>冠层Ⅱ>冠层Ⅰ;不同冠层叶片营养元素含量随月份不同而发生变化,氮含量和磷含量从6月至10月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钾含量在8月前呈上升趋势,到8月后逐渐下降,钙含量则从6月至10月呈上升趋势;距离综合评价法算得冠层Ⅰ、Ⅱ、Ⅲ的相对接近度依次为0.163、0.625和0.785,表明不同冠层叶片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即冠层Ⅱ、Ⅲ叶片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冠层Ⅰ。
- 佘诚棋马永春邵树立
- 关键词:I-69杨冠层光合能力营养元素
- 杨树人工林修枝机理与修枝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
- 马永春李孝良蔡卫兵佘诚棋李厚芳孙万荣方升佐翁新光宋浩闫莉马华程志勇吴学斌杨李王冰于思亮
- 该项目以I-69杨和107杨冠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合能力与营养积累状况等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杨树需及时修枝。通过对I-69杨和107杨修枝口愈合进程、新枝萌发、修枝对生长量的影响研究,确定新品系在安徽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修枝
- 修枝处理对杨—麦复合模式内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以杨—麦复合模式及小麦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计了4种修枝处理,比较不同修枝处理内小气候因子、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小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杨—麦复合模式内小麦穗长、单穗重、麦粒长、千粒重及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模式,但小麦营养成分含量表现不一;对杨—麦复合模式内欧美杨107进行不同修枝处理后,处理Ⅰ内小麦产量及品质要好于其他3种修枝处理。可见,小麦产量及品质随杨—麦复合模式内小气候因子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小气候因子的变化与杨树修枝强度与方法密切相关。因此,为实现杨树与农作物"双赢",应采用处理Ⅰ的修枝方法开展杨树修枝,即从造林第5年春季修除第1年生的轮生枝,第6年春季修除第2年生的轮生枝。
- 李厚芳闫莉佘诚棋马永春
- 关键词:欧美杨107小麦产量小麦品质
- 不同林分内茶树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和小气候因子分析被引量:15
- 2012年
- 对板栗-银杏-茶(Castanea mollissima-Ginkgo biloba-Camellia sinensis)和板栗-茶(Castanea mollissima-Camelliasinensis)复合林分和纯茶(Camellia sinensis)林分内3个小气候因子〔包括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空气温度(Ta)和空气相对湿度(RH)〕和茶树光合特性〔包括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影响茶树Pn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在不同测定时期3种林分内PAR、Ta和RH差异较大;同一时期纯茶林分内的PAR和Ta基本都高于2种复合林分,但纯茶林分内的RH总体上均低于2种复合林分;与纯茶林分相比,板栗和银杏与茶树复合种植有助于调节林分内的PAR、Ta和RH。2种复合林分内茶树的生长均受到板栗或银杏阴蔽的影响,纯茶林分中茶树的Pn最高,与板栗-银杏-茶复合林分内茶树的Pn有显著差异;而纯茶林分中茶树的Gs总体上高于复合林分、Ci与复合林分间差异不显著,且3种林分中茶树的Tr总体上也无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生理生态因子(Gs、Ci、Tr、PAR、Ta和RH)中,Tr对3种林分内茶树的Pn影响最大,其次是Ta,其他因子在各种林分内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复合种植可调节林分内的水热状况,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值得在现有茶园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 程鹏马永春肖正东佘诚棋蔡新玲王其林
- 关键词: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
- 对德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在安徽应用时完善与创新的探索
- 笔者在重新研读以“近自然林业”理论和“目标树定向培育方法”为基础的德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德国与安徽省在气候、森林状况方面的差异,指出该技术在安徽应用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并据此探讨了安徽省在应用德国森...
- Ma Yongchun马永春
- 关键词:近自然林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 安徽中南部5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以安徽省中南部5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中各类菌群数量均呈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在同一深度的土层中,阔叶林的微生物总数最多,其次是针阔混交林,最少的为针叶林;各森林类型均有相似的垂直分布特征,即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纯林与杉木间伐林对比实验,差异不明显。
- 陈维刘俊龙佘诚棋张瑶吴中能马永春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放线菌真菌细菌
- 市场经济条件下林木最佳采伐年龄的数学模型
- 本文从微观经济学的供需均衡理论出发,运用经济分析和数学推理的方法,在分析以年均木材产量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林木最佳采伐年龄数学模型Ⅰ(林木最佳采伐年龄为当林木平均生长量A等于边际生长量M的年龄)
- 马永春张文斌
- 关键词:数学模型木材价格
- 文献传递
- 安徽省造林经营工作改革与发展对策调研与思考被引量:2
- 2000年
- 通过对安徽省6个省(市)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制约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包括税赋重、林业经济比重下降,投资主体不明确,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对一些县(市)在林业改革方面的新探索给予了关注,强调改革计划管理林业经营机制,激活微观林业投资主体;改革林业科技推广体制;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兴林富民和工业稳林促林之路。
- 马永春余相张文斌
- 关键词:林业发展林业改革林业生产
- 池杉幼树多头丛生原因初探被引量:1
- 1991年
- 宿松县1985年在龙湖圩营造池杉4500多亩,平均成活率达93.7%。但第二年发现部分植株出现多头现象,以后逐步形成多头丛生状。据初步调查,多头丛生株率80%以上的约300亩,80~50%的500亩,50~20%的200亩,其余的无多头丛生株或呈零星分布。这些多头丛生株成材希望较小,将直接影响造林投资效益。
- 马永春
- 关键词:池杉幼树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