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利娥

作品数:86 被引量:474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2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花岗岩
  • 28篇造山带
  • 27篇喜马拉雅造山...
  • 26篇藏南
  • 21篇岩浆
  • 18篇深熔作用
  • 17篇淡色花岗岩
  • 15篇岩浆作用
  • 14篇地球化
  • 14篇地球化学
  • 12篇地壳深熔作用
  • 11篇云母
  • 10篇穹窿
  • 10篇部分熔融
  • 8篇地球化学特征
  • 8篇熔融作用
  • 8篇锆石
  • 8篇化学特征
  • 7篇中新世
  • 7篇变质

机构

  • 8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国家地质实验...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加州理工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湖南柿竹园有...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6篇高利娥
  • 77篇曾令森
  • 23篇赵令浩
  • 16篇侯可军
  • 13篇胡古月
  • 12篇王亚莹
  • 9篇刘静
  • 9篇尚振
  • 8篇王莉
  • 7篇郭春丽
  • 7篇谢克家
  • 7篇李广旭
  • 6篇陈振宇
  • 6篇唐索寒
  • 5篇陈晶
  • 4篇张立飞
  • 3篇胡明月
  • 3篇王倩
  • 2篇陈福坤
  • 2篇于俊杰

传媒

  • 40篇岩石学报
  • 8篇地质学报
  • 6篇地质通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中国地质学会...
  • 3篇2016中国...
  • 2篇2012年全...
  • 2篇第五届构造地...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科学
  • 1篇2010年全...
  • 1篇2012年全...
  • 1篇2013年全...
  • 1篇第十届全国同...
  • 1篇2014年中...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7
  • 8篇2016
  • 10篇2015
  • 4篇2014
  • 9篇2013
  • 9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南冈底斯岩基东段中新世中酸性高Sr/Y比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14
2019年
藏南冈底斯带广泛发育中新世中酸性高Sr/Y比岩浆岩,对该类型岩石的成因研究可为藏南后碰撞岩浆活动提供良好的记录和约束。通过对冈底斯带东段中酸性岩浆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中酸性岩浆岩形成于16~18Ma,为中新世时期;全岩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岩浆岩具有高SiO2含量(> 64%),高钾富钠,高Sr、低Y和高Sr/Y比,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且较平坦的特征,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亲缘性;与冈底斯带中段~14Ma埃达克质闪长玢岩脉相比,冈底斯带东段的中新世岩浆岩具有更高的K含量;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中新世中酸性岩浆岩具有正的且变化较大的εHf(t)值(+1. 2^+14. 4);全岩(La/Yb)N值对中新世地壳厚度的估算结果为77~84km,处于壳幔边界处。综合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冈底斯带东段中新世中酸性高Sr/Y岩浆岩的成因为拉萨地块加厚下地壳(占主体的新生下地壳+少量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在源区残留了石榴子石和角闪石,造成熔融的热量来源可能为拉萨地体岩石圈根部拆沉导致的热扰动。
徐倩曾令森高家昊高利娥王亚飞胡昭平赵令浩
关键词:中新世
西藏措勤晚白垩世英安岩的厘定与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6
2013年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拉萨地块中带措勤地区发育一套形成于晚白垩世中期的英安岩(88.5±1.2Ma)。该套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地壳深部岩浆岩部分熔融形成的I型岩浆岩,经历了明显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与同时代的侵入岩相比,该套火山岩为高度演化的岩浆,Rb/Sr比值较高,但Sr/Y比值较低。在拉萨地块内部,广泛发育的90~85Ma的岩浆作用与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作用相关。
王伟曾令森曾令森刘静肖萍
西藏冈底斯岩基羊八井地区古新世I型含石榴子石花岗岩的成因被引量:1
2023年
高硅花岗岩(SiO_(2)>74%)是许多大型花岗岩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弧岩浆作用过程中的地壳深熔作用和大陆地壳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冈底斯岩基羊八井地区发育一套高硅I型含石榴子石花岗岩,结晶时代为古新世早期(锆石U-Pb年龄为64.9±0.3Ma和64.1±0.3Ma)。该套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1)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O_(2)和K 2O,低MgO、MnO、CaO和P 2O 5,海鸥状REE分配模式,强烈的Eu负异常,富集K、Rb、Pb、Th和U,亏损Nb、Ti和P的特征,是高分异I型花岗岩;(2)发育岩浆型石榴子石,端元组分为铁铝榴石和锰铝榴石,富集HREE,亏损LREE,富集关键微量元素Sc、Y和Zn,归因于斜长石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3)熔体结构的改变和锆石的分离结晶导致了较低的Zr和Hf含量以及Zr/Hf比值;(4)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Nd同位素组成显示明显的富集特征(εHf(t)=-17.1~-11.7;εNd(t)=-9.0~-7.6)。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这套花岗岩的原始熔体来源于古老岩浆岩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之后经历了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最终形成了I型含石榴子石花岗岩。
李广旭曾令森高利娥严立龙赵令浩
关键词:熔体结构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不同类型部分熔融作用的时限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被引量:24
2016年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世界上S型花岗岩的典例,主要分布于两条近平行排列的东西向构造带内,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和高喜马拉雅带。实验岩石学和理论研究表明:这些淡色花岗岩是中-下地壳岩石进行不同性质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部分熔融类型与构造变形密切耦合。具体表现在:①46~35Ma,在增厚地壳条件下,以角闪岩部分熔融作用为主,形成了具有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②28~9Ma,减压条件下,俯冲物质快速折返,白云母发生脱水部分熔融,形成具有较高Rb/Sr比值的花岗岩;③其中,在21~16Ma期间,与藏南裂谷系E—W向伸展作用开启密切相关,变泥质岩发生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形成Rb/Sr比值较低,sr和Ba含量较高的花岗岩;④在25~27Ma期间,局部地区发生高压水致部分熔融作用。
高利娥曾令森王莉侯可军高家昊尚振
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淡色花岗岩深熔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带两类部分熔融作用——白云母脱水熔融和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
<正>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发育多种类型的新生代花岗岩,其中的淡色花岗岩是世界上S型花岗岩的典例。早期的研究认为这些淡色花岗岩是高级变泥质岩近原地发生白云母脱水熔融作用的产物,实验研究结果也表明典型的喜马拉雅变泥质岩(如...
高利娥曾令森王莉
文献传递
藏南冈底斯岩基东段石炭纪岩浆作用记录被引量:5
2020年
藏南冈底斯岩基记录了大量中生代和新生代以来的岩浆作用信息,虽然晚古生代的岩浆岩报道较少,但对限定拉萨地块在新特提斯洋俯冲之前的构造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合已有资料,进一步对加查县和朗县晚古生代花岗岩开展了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及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加查县和郎县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分别为~344.8Ma和344.0~362.0Ma,表明加查和朗县岩体都形成于石炭纪。这些岩石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67.46%~75.33%),Al_2O_3含量较低(12.66%~15.82%),CaO含量为0.79%~4.32%,FeO和MgO的含量分别为0.48%~3.00%和0.28%~1.64%。依据它们的K_2O/Na_2O比值,这些岩石可分为富钾和富钠两个演化系列。这些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和Ti,但Zr和Hf无明显异常。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信息表明:(1)冈底斯岩基东段石炭纪花岗岩形成于弧后伸展环境,可能与古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俯冲作用有关;(2)镁铁质岩浆演化形成富钠花岗岩,幔源岩浆和中下地壳岩熔体的混合形成富钾花岗岩;和(3)石炭纪岩浆作用持续时间至少~30Myr。
李广旭曾令森高利娥高家昊赵令浩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拉萨地块
藏南东部麻玛沟地区早古生代与中新世岩浆作用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20年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错那县麻玛沟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花岗片麻岩和淡色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片麻岩(MM15)原岩结晶年龄为500.7±4.5Ma,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中携带的继承性核部锆石年龄为498.6±3.4Ma,表明该地区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岩浆作用事件。淡色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区间为15.7~25.1Ma之间,为白云母脱水熔融的产物,可能是晚元古代-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的结果。锆石形态学表明该区的花岗片麻岩和淡色花岗岩均为过铝质花岗岩,并相对富集Cs、Rb、U、Pb,亏损Zr、Hf和低Nb/Ta比值,属于造山型花岗岩,支持该区域古生代岩浆作用事件与俯冲-碰撞造山作用相关,不是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结合前人数据推断:(1)从晚元古代末期开始,原特提斯洋向印度大陆的初始俯冲为自东向西的俯冲扩展模式;和(2)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新世淡色花岗岩为白云母脱水熔融和水致白云母熔融共同作用的结果,岩浆活动至少存在五个相。
邸英龙曾令森张立飞高利娥
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淡色花岗岩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始新世隆子-恰嘎次火山岩区:雅拉香波二云母花岗岩的高位岩浆体系被引量:17
2011年
已有的数据表明,大约在中始新世(44~40Ma),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带(雅拉香波穹窿地区)经历了一次特别的地壳深熔作用,产生了大量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在雅拉香波穹窿南部的隆子-恰嘎地区,发育一套流纹质次火山岩,以小岩体或岩脉形式侵位于侏罗纪日当组的砂岩和页岩之中。岩相学观察、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元素和同位素(Sr、Nd)地球化学数据表明:(1)该次火山岩形成于约43~41Ma,与北部二云母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相似;(2)该次火山岩经历了强烈的岩浆演化后期的岩浆-热液作用和钙长石分离结晶作用,导致该套岩浆岩强烈的Eu负异常、明显降低的Sr含量和锆石岩浆增生边的普通Pb和U浓度明显升高;和(3)该套次火山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属于同一岩浆过程的不同的构造层次,在时间、空间和成岩物质来源上具有一致性,同属于中始新世青藏高原主碰撞时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胡古月曾令森戚学祥候可军高利娥
关键词:特提斯喜马拉雅次火山岩流体作用
藏南冈底斯岩基南缘程巴复合岩体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及暗色包体的形成机制
程巴复合岩体位于藏南冈底斯岩基东段南缘,由花岗闪长岩、细粒闪长质捕虏体和淡色辉长岩等组成,是了解印度—欧亚大陆陆陆碰撞过程中,碰撞带上盘岩石与地球化学响应的野外实验室.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和...
尚振曾令森高利娥高家昊赵令浩
关键词:花岗闪长岩暗色包体
文献传递
变基性岩部分熔融过程中榍石的微量元素效应:以南迦巴瓦混合岩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南迦巴瓦地区广泛出露的中下地壳变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层状混合岩和淡色花岗岩,为研究部分熔融过程中榍石的地球化学行为对熔体的微量元素组成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相对于源岩或熔融残留体,淡色体亏损Ti、V、REE、Y、Nb、Ta、U等元素,与混合岩中榍石的微量元素特征互补。混合岩、淡色体和榍石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南迦巴瓦角闪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淡色体的微量元素特征主要受控于榍石的地球化学行为。角闪岩脱水部分熔融过程中,由于长英质熔体的低Ti溶解度,榍石以未熔残留体形式存在于暗色体中,导致熔体亏损Ti、REE、Nb、Ta、V、U等元素和Sr/Y比值相对升高。关键元素在榍石和熔体之间的配分系数受熔体成分影响明显。角闪岩中变质榍石DNb/Ta<1,因此变质榍石残留导致熔体Nb/Ta相对于源岩升高;而高Si-Al花岗质熔体中榍石DNb/Ta> 1,因此与高Si-Al熔体平衡的榍石的分离(转熔或结晶分异)将导致熔体Nb/Ta比值相对源岩降低。榍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的微量元素效应为理解变基性岩部分熔融产生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提供新的认识。
赵令浩曾令森曾令森高利娥王亚飞张立飞
关键词:榍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