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然
- 作品数:96 被引量:346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鲁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实践被引量:2
- 2017年
- 鲁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实践在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实践活动中是具有典范性、方向性的。其核心精神是"战斗的现实主义";其主导方法是辩证视域下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其话语表述是民族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的;其价值诉求是"孺子牛"精神与中国大众利益的有机结合。鲁迅开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是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 黄念然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批评
- 《中国美学》课程学习方法杂谈
- 2007年
- 在《中国美学》课程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原典释读的重要性与版本的选择;二、辨证处理主观阐释与历史还原的关系问题;三、问题意识的建立;四、学会"两条腿走路"。
- 黄念然
- 关键词:中国美学课程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
- 2013年
- 文章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作了总体的简要的回顾。文章在回顾的基础上对中国百年来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历史轨迹、总体态势、研究动力、研究格局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就传统文论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总体构成中的地位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特征作了反思。
- 黄念然
-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史
- 论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被引量:4
- 2012年
- 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现代转型的基本态势与内在规律。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文体的革新意识和新批评文体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这种转型的向路不仅表现在批评本体意识的凸现中,更表现在对传统批评文体的现代改造和新的批评文体样式的创造中。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方式的新变,使得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言说方式呈现出从隐喻性言说和召唤性言说向归纳性言说和演绎性言说转型的基本势态。而在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扩张中进行的这种现代转型所造成的可能性负面因素也是批评界必须加以正视的。
- 黄念然
-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文体
-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清”
- 2005年
- 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美学中'清'这一概念作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勾勒'清'概念及其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历程,剖析其主要活动场域,以及艺术风格批评中'清'的基本构成及其变异,并对其生成机制、思维特征和审美内涵给予现代阐述。
- 官春蕾黄念然
- 关键词:古代美学演进历程审美特征
- 历史维度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展开被引量:7
- 2005年
- 文学本来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和文学从来就不能分割。2 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历史维度的重新发现。历史维度在文学批评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呈现出多向展开的特征,诸如理解的历史性、互文的历史性、对话的历史性、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话语的历史性等。历史维度对文学批评的介入,有着深刻的现实作用和重要的理论价值,诸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文学批评中理论体系建构的欲望与冲动;重建文学批评的语境意识;使一些新的文学研究理论形态在实际运用中更具现实性。
- 黄念然
- 关键词:西方文学理论历史维度历史文本文学文本语境意识文学本
- 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被引量:2
- 2016年
- 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与近现代之交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逐渐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报纸、期刊杂志、文学社团是中国文学公共领域形成的三大关键要素。中国近现代传媒中所存在的特定的文化公共领域与批评空间带有明显的批判封建专制、启蒙民众的时代特点。新式传媒和新式社团的出现,为公众参与文化再生产和社会整合提供了公共舆论空间,也为文学批评空间的开创提供了契机,这种批评空间的开创突出表现在文学民主性的发扬、批评民主性的建设以及制度化文学批评生产场域与生产机制的逐步形成等方面,它不仅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文学批评变成各种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竞技的场所。
- 黄念然
- 关键词:文学公共领域文学批评
- 论“左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被引量:2
- 2016年
- "左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其贡献突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理论意识建设、方法论建设、文艺大众化实践及各种文艺论战中,并在批评实践中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五种批评模式:鲁迅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批评、瞿秋白的政治—文学批评、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钱杏邨的"新写实主义"批评和胡风的主客"化合"论批评。"左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中也留下一些缺憾,如:以实践操作代替前提反思,用政党意志和革命意识规范文学批评的进程和格局,理论知识谱系建构中的工具主义倾向,以及在文艺大众化实践中缺乏对高于实践的理性逻辑的深度思考等等,都值得深刻反思。
- 黄念然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论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被引量:1
- 2009年
- 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确立是在同中国古代的循环论文学史观以及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进化论文学史观的论辨、斗争过程中得以完成的,唯物论文学史观取代进化论文学史观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主导历史观最终促成了中国文学史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影响。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理解上的肤浅和运用上的简单套用。二、机械的五段式历史分期模式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构成文学史书写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原则的理解上存在二元对立倾向。
- 黄念然
-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
- 2017年
- 1949—1966年"十七年"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必须用"同情的理解"态度而非硬性的价值尺度去分析。这一时段主流文艺意识形态中国化改造的总体情势表现为文艺意识形态的观念化、科学化、制度化和社会化。"十七年"在文学批评理论的科学性、现代性改造实际上一定程度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中国形态"。这种科学性、现代性改造就是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文艺批评以及"五四"以来的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继承和科学化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艺发展需要,达到巩固新生政权和文艺新政策的目的。"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总体上呈现出成绩与错误并存、文艺从属于政治的主导性倾向和呼唤人与人性、致力于文艺规律之探索的非主导性倾向交织的发展情势。
- 黄念然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