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亮
- 作品数:16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侧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 目的:回顾分析本科5年来收治28例单侧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探讨其病因、治疗及愈后。方法:28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均作CT检查,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再作DSA脑血管造影,并对检查阳性患者作进一步治疗。结果:28例患者中...
- 江峰华续明万亮张文川马杰
- 关键词:动眼神经麻痹脑血管造影影像诊断介入治疗
- 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 2000年
-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方法在局麻或全麻及全身抗凝下 ,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 ,用GDC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术前、术中、术后造影对比 ,随访 1~ 1 6个月。 结果 2 2例共 2 3个动脉瘤 ,栓塞 2 1个 ,其中 1 6个 1 0 0 %栓塞 (76 .2 % ) ,4个 90 %栓塞 (1 9.0 % ) ,1个 5 0 %栓塞 (4.8% ) ;1个伴发动脉瘤未作处理 ;1个栓塞失败。死亡 1例 ,余术后随访无SAH发生。 4例动眼神经麻痹中 3例完全恢复 ,1例稍有好转。 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 ,效果良好 。
- 华续明吴伟烈徐顺清刘鸣万亮江峰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 神经节苷脂GM_1添加治疗闭合性脑损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3年
- 闭合性脑损伤是当今临床上最常见的致残及死亡原因之一,在临床处理过程中除手术治疗等措施外,药物治疗是重要环节之一.
- 刘鸣吴伟烈徐顺清万亮江峰
- 关键词:闭合性脑损伤
- NBCA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体会
-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9年至2003年12月本科收治的18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的病人,其中10例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8例中Spetzler-Martin分级...
- 万亮华续明江峰仲俊刘鸣徐顺清马杰
-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栓塞手术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1998年
- 对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84例的临床观察,发现均伴原发性意识障碍,CT 表现以弥漫性脑肿胀、灰白质交界部位多发性小出血灶、脑干小脑挫裂伤和脑干环池周围积血为常见。死亡率为51.2%,重残率为20.2%,提示临床过程严重,预后不佳,应积极处理继发性病理变化。
- 刘鸣吴伟烈徐顺清华续明万亮江峰
- 关键词: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CT
- 星形细胞瘤合并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一例报告
- 2004年
-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1年前在我科行右额叶星形胶质细胞瘤(Ⅱ级)切除术.术后放疗30次总剂量54Gy,化疗4次,每次化疗方案为鬼臼噻吩甙(VM26)100mg静滴1次/d共2 d、司莫司丁(CCNU)100mg口服1次/d共2 d.本次因"头昏头痛伴左侧肢体偏瘫两周"于2003年4月入院.入院检查:神清,反应迟钝,左侧肢体肌力Ⅱ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 张文川徐顺清万亮马杰
-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切除术术后放疗疗效观察
-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采用神经安定麻醉加局麻或全麻加局麻。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DSA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5...
- 华续明万亮江峰刘鸣徐顺清马杰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手术介入治疗
-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34例急性破裂动脉瘤在发病 6d内采用GDC早期栓塞治疗动脉瘤。术前Hunt Hess分级 ,Ⅰ级 6例 ,Ⅱ级 2 3例 ,Ⅲ级 4例 ,Ⅳ级 1例。其中 1~ 3d内治疗 14例 ,4~ 6d内治疗 2 0例。 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MedtronicAVE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 除 2例因血管严重痉挛致使微导管无法到位操作失败而实施动脉瘤夹闭术外 ,其余 2 8例造影证实为完全闭塞 ,4例为 90 %闭塞。介入治疗中发生动脉瘤破裂 1例 ,GDC尾端残留于瘤动脉 2例 ,均未导致临床后果。无死亡及严重后遗症。经随访未见再次破裂出血。结论 早期应用GDC栓塞治疗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 ,具有微侵袭性 ,创伤小 ,安全性高 ,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刘鸣华续明万亮江峰仲骏马杰
- 关键词:微弹簧圈栓塞治疗
- 单侧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6
- 2004年
- 目的回顾分析本科3年来收治20例单侧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探讨其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20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均作CT检查,进一步DSA脑血管造影,并根据诊断进行针对性处理。结果20例患者中14例为脑血管检查阳性,其中11例为后交通动脉瘤,10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痊愈,1例破裂出血死亡。其余2例为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其中1例经介入治疗痊愈,1例未作治疗。另1例为后交通动脉赤腹样扩张,未作特殊治疗。结论DSA脑血管造影对病因诊断有确诊价值,动眼神经麻痹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剧烈头痛应高度怀疑后交通动脉瘤或其他脑血管病变,早期造影及治疗极为必要。
- 江峰华续明张文川万亮刘鸣吴伟烈
-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手术
- 三种常见疾病所致死亡患者生前Q—T间期离散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 1997年
- 为了研究Q—T间期离散度(Q—Td)与死亡的关系,作者对:①心源性猝死;②呼吸衰竭合并严重酸中毒;③呼吸衰竭不伴有严重酸中毒;④脑溢血等97例死亡患者做生前的心电图Q—Td测量与比较。四组Q—Td分别为0.058±0.025,0.051±0.024,0.046±0.018,0.037±0.020秒,其中①组Q—Td明显大于其它各组(P<0.01或P0.05);②、③组与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和0.05)。Q—Td反映了心室复极过程中局部心肌电生理的紊乱,本文提示Q—Td受到心功能、缺氧、酸中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测量Q—Td对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性的客观估价及预后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 罗勇宓继红孟舒万亮
- 关键词:Q-T间期离散度心源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