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位东涛

作品数:26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人格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6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多模态
  • 4篇神经机制
  • 4篇事件相关电位
  • 4篇相关电位
  • 3篇抑郁
  • 3篇抑郁症
  • 3篇神经质
  • 3篇情绪
  • 2篇大样本
  • 2篇地震
  • 2篇心理
  • 2篇智能化
  • 2篇软件技术
  • 2篇同情心
  • 2篇情感障碍
  • 2篇人格
  • 2篇汶川地震
  • 2篇外向性
  • 2篇利他
  • 2篇利他行为

机构

  • 25篇西南大学
  • 5篇教育部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莫纳什大学

作者

  • 25篇位东涛
  • 14篇邱江
  • 3篇张庆林
  • 3篇陈群林
  • 3篇杨文静
  • 3篇蒙杰
  • 2篇涂燊
  • 1篇邬鑫
  • 1篇余彩云
  • 1篇张猛
  • 1篇朱千
  • 1篇李亚丹
  • 1篇赵玉芳
  • 1篇黄砾卉
  • 1篇罗俊龙
  • 1篇蒋军
  • 1篇程刚
  • 1篇毕泰勇
  • 1篇郭亚桥
  • 1篇左西年

传媒

  • 3篇科学通报
  • 2篇心理科学
  • 2篇中国科学:生...
  • 1篇心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生理学报
  • 1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中国心理学会...
  • 1篇第二十一届全...
  • 1篇第十九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创伤暴露非PTSD人群在慈善捐赠中的异常神经机制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探讨创伤暴露但未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人群的捐赠行为以及捐赠的神经基础.方法:实验组为15名亲身经历过汶川地震但未表现出PTSD症状的在校学生,控制组是15名没有亲...
杜雪位东涛邱江
关键词:纹状体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基于个体差异的大样本脑影像数据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心理学研究通常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揭示人格、认知以及情绪等心理结构的脑机制.然而,以往的研究结果通常会受到被试样本量较小、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制约.同时,个体在行为反应、认知或情绪加工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也容易被忽视.人类的行为活动是基因、脑和环境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统一的有机过程.因此,调查个体成长的相关环境因素和生活经历,并收集相关的人格、情绪和认知等大样本化的行为、多模态脑影像数据,有利于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探讨:(1)人格特质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2)情绪相关的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3)认知能力的神经基础;(4)建构环境-人格-大脑-行为反应相互关联的预测模型.本文选择性地阐述近期国内外一系列探讨大样本脑影像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探讨行为活动、人格、情绪以及认知能力的神经基础.
位东涛蒙杰李亚丹张庆林邱江
关键词:人格情绪大样本多模态
人格和抑郁症:理论模型与行为-脑研究综述被引量:9
2019年
解析人格和抑郁症的关系能够帮助亚临床预防措施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加之人格与多种精神疾病相关,而抑郁症与其他精神疾病多存在共病,那么揭示人格和抑郁症的病理关系,亦可帮助理解抑郁症共病的潜在病理机制。本文首先介绍当前人格和抑郁症关系研究的实证成果,从行为与认知神经机制方面探讨两者的关系,然后总结人格与抑郁关系的解释模型。最后是对当前研究的总结与未来研究的展望。总的来看,高神经质、低外向性、低责任心以及其他相关特质(沉浸、自我批判、依赖性等)与抑郁症有着中到强的相关关系。其中神经质最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抑郁症的发作,影响抑郁症的病程和治疗。而其他特质能够调节消极情绪/神经质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比如,积极情绪/外向性与主动控制/责任心,并且在抑郁症发作前后,神经质可能会有改变,外向性似乎不会发生改变。
李彧位东涛孙江洲蒙杰蒙杰何李庄恺祥邱江
关键词:人格特质抑郁症神经质外向性神经机制
节奏速度对音乐情绪加工的影响:基于fMRI的证据
节奏速度是影响个体音乐情绪加工的重要元素。快速的音乐通常诱发积极情绪体验,如愉悦、兴奋和活跃;而慢速的音乐则诱发消极情绪体验,如悲伤、抑郁和肃穆。音乐速度和情绪加工之间的联系与感知运动同步性和听觉皮层与情绪脑网络之间的功...
刘颖位东涛刘光远
关键词:情绪效价听觉皮层
文献传递
双稳态知觉的脑机制被引量:1
2015年
当对视觉输入的信息有多种解释时,人们的知觉状态会在这些解释之间随机切换.目前,这种多稳态或双稳态知觉的神经机制仍处于争论之中.本研究分别以鲁宾花瓶和内克尔立方体两种双稳态图形为对象来研究双稳态知觉在大脑结构上的机制.首先,通过计算两种双稳态知觉的切换频率,发现两者切换频率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两种知觉切换频率与大脑灰质体积的相关性,发现鲁宾花瓶和内克尔立方体图形的切换频率均和右侧额下回的灰质体积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表明,不同双稳态知觉之间具有共同的神经基础,这一共同的基础位于右侧额下回,支持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在双稳态知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杜杨杨郝磊王勇超毕泰勇位东涛邱江
脑岛和同情的交互作用预测利他行为
同情心是对他人痛苦的关怀,并希望缓解其痛苦体验,并对社交和亲社会行为至关重要,并且经常被认为是利他行为的重要动机因素。先前的行为研究已经表明,同情心会作为一个人格特质来影响我们的利他行为;大量的神经影响研究也表明,大脑激...
侯鑫位东涛Colm G.DeYoung黄晖王勇超李彧毛毓桑娜王康程邱江Jinfu Zhang
关键词:同情心利他
文献传递
抑郁症的人格类型及其脑功能连接基础被引量:2
2023年
本研究采用功能随机森林的方法,将聚类过程与抑郁症诊断相结合,分别在抑郁症和控制组中识别了人格类型(神经质和外向性的组合),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人格类型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以高神经质和低外向性趋势的个体为主,但同样有低神经质和高外向性趋势的个体。控制组样本则以低神经质和高外向性个体为主。静息态功能连接的结果显示:在不考虑人格亚型的情况下,抑郁症和控制组在杏仁核/海马/脑岛−边缘网络/默认网络/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上均无显著差异。在纳入聚类分析所划分的亚型进行统计后,多种人格类型在左侧杏仁核/脑岛−边缘网络(以眶额皮质区域为主)的功能连接强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基于个人视角识别的抑郁症人格类型更符合现实情况与个体认知模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且其功能连接的差异对理解抑郁症异质性提供了神经层面的参考。
李彧位东涛邱江
关键词:神经质外向性抑郁症
无意识加工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促进效应被引量:5
2012年
以远距离联想测验(RAT)和字谜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改进的掩蔽启动实验范式,探讨无意识加工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结果发现:(1)无论是完成远距离联想任务还是字谜任务,被试在启动和无启动条件下的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2)在两类任务下,对于高难度的创造性问题,启动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无启动条件。对于低难度的创造性问题,启动条件下RAT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无启动条件,字谜的正确率在两种条件下无显著差异;(3)随着创造性问题难度降低,无意识信息的促进效应逐渐减小,对于低难度的创造性问题,无意识信息反而会起到抑制作用。这表明,无意识加工对随后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具有促进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只有在解决高难度的创造性问题时才会体现。
陈群林罗俊龙蒋军位东涛张庆林
关键词:无意识加工RAT字谜
汶川地震亲历者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的ERP研究
创伤性事件(诸如汶川地震,海啸等)发生半年或者数年后,往往给亲历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困扰,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伤性应激障碍患者群体(PTSD group),而忽视了对大部分亲历灾难但没有表现明显PTSD症状样本的研究。200...
位东涛
关键词:创伤性事件ERP技术情感障碍
从群体到个体脑功能网络的分割及应用
2016年
脑成像研究显示,人的心理过程和认知行为是复杂多样的.认知功能定位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脑区,而是与脑功能网络密切关联.近些年,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推动了对脑功能网络的认识.功能磁共振最新研究发现,脑功能网络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它主要表现在不同功能网络分布空间和连接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在个体水平上进行功能网络的分割和定位十分必要.相对于任务态,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具有实施方便、结果稳定性高等优点,是比较常见的功能网络的构建基础.本文着重介绍了不同的基于静息态数据进行的功能网络分割方法,主要包括聚类分析方法以及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释了个体功能网络分割方法以及研究进展.随后,从进化论的角度,本文认为脑功能网络在个体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脑不同区域演变的不同程度以及高级认知需要导致的.最后,介绍了利用个体间脑功能网络差异的临床应用,以及对未来认知神经研究的展望.
王康程吴国榕侯鑫位东涛LIU HeSheng邱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