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栓
  • 7篇静脉
  • 7篇静脉血
  • 7篇静脉血栓
  • 6篇深静脉
  • 6篇下肢深静脉
  • 6篇聚体
  • 6篇二聚体
  • 6篇D-二聚体
  • 6篇超声
  • 5篇深静脉血栓
  • 5篇下肢深静脉血...
  • 4篇老年
  • 3篇多普勒超声
  • 3篇血栓形成
  • 3篇肿瘤
  • 3篇静脉血栓形成
  • 3篇彩色多普勒
  • 3篇彩色多普勒超...
  • 2篇乳腺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秦皇岛市第一...
  • 1篇解放军第三O...

作者

  • 9篇李俊来
  • 9篇余美琴
  • 7篇王节
  • 7篇张舜欣
  • 7篇曹晓林
  • 6篇李娟
  • 3篇宋丹绯
  • 2篇唐杰
  • 2篇高德伟
  • 2篇刘欣
  • 2篇白洁
  • 1篇李楠
  • 1篇李昶田
  • 1篇张艳
  • 1篇林倩
  • 1篇于杰
  • 1篇曹秀堂
  • 1篇陈敏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 1篇第九届全军保...
  • 1篇中国超声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彩超与D-二聚体联合诊断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浆D-二聚体检测联合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来我院年龄大于60岁且均具有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检测的住院患者资料共394例(肿瘤患者103例,近期施行过手术...
李俊来余美琴曹晓林张舜欣李娟王节
文献传递
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对乳腺肿物血管的定量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定量检测乳腺肿物内血管参数对鉴别诊断肿物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61例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组31例,恶性组30例,对其行3D-CPA重建。采用Vocal分析软件,选择三维能量直方图获得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并对乳腺肿物进行3D-CPA血流分级,比较乳腺良恶性肿物VI、FI、VFI及其与乳腺肿物内血流分级的关系。结果 3D-CPA血流Ⅲ级患者的VI、FI、VFI高于Ⅱ级(P<0.05),以Ⅲ级作为诊断乳腺良恶性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3%、76.3%、82.0%。恶性组VI、FI、VFI均高于良性组(P<0.05)。以VI≥1.157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87%,准确性为77%,特异性为68%;以FI≥32.397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3%,准确性为67%,特异性为52%;以VFI≥0.426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3%,准确性为73%,特异性为61%。结论乳腺肿物3D-CPA血管定量参数VI、FI、VFI与乳腺肿物血流分级结果一致,可用来判断乳腺肿物内部血管丰富程度,恶性肿物参数均高于良性肿物,有助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李俊来陈敏于杰张艳宋丹绯余美琴唐杰
关键词:超声检查能量多普勒乳腺肿瘤血管指数
D-二聚体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值对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及对肿瘤围术期患者预防DVT的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行手术的老年肿瘤患者187例,其中男172例,女15例,平均年龄(75±10.1)岁。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当日、术后1、2、3、5、7、10、15、20、30 d)测定血浆D-二聚体,并于术前、术后(每隔1周或出现症状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术后使用抗凝药与否及使用抗凝药时机、血栓患者出现血栓的时间及部位。结果 187例患者中3例发生下肢DVT。所有患者中术前有71例(38%)血浆D-二聚体值超过0.5 mg/L,平均(0.83±1.09)mg/L;所有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手术后当日即有明显升高,平均(2.55±3.33)mg/L,术后第5天出现峰值,平均(3.97±3.52)mg/L,术后1个月仍未恢复至术前状态;腺癌、非腺癌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与消化系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部位肿瘤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D-二聚体值预测下肢DVT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很低,仍是目前非常重要的监测方法;术后预防性药物抗凝对于预防下肢DVT有一定效果,但要谨慎使用。
余美琴李俊来曹晓林张舜欣宋丹绯刘欣高德伟曹秀堂王节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围术期超声检查D-二聚体
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的临界值研究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界值。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394例,根据是否合并DVT,分为非DVT组235例和DVT组159例,DVT组60~79岁81例和≥80岁78例。住院期间,每隔1~2周进行血浆DD检查,对DD≥0.5mg/L的患者,即行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每隔3~5d进行超声复查,且DD检测时间缩短为每隔3~5d。结果与非DVT组比较,DVT组DD水平明显升高(P<0.01)。≥80岁患者DD水平较60~79岁患者明显升高(P<0.01);2个年龄段患者DD各临界值诊断下肢D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差异较大。结论将60~79岁患者预测下肢DVT的DD临界值定为0.5mg/L,≥80岁患者DD临界值定为2.0mg/L有临床指导意义。
余美琴李俊来曹晓林白洁张舜欣刘欣林倩宋丹绯王节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彩超与D-二聚体联合诊断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浆D-二聚体检测联合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来我院年龄大于60岁且均具有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检测的住院患者资料共394例(肿瘤患者103例,近期施行过手术...
余美琴李俊来曹晓林张舜欣李娟王节
文献传递
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效率的策略研究被引量:72
2013年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协助作用,以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率。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患者2821例,住院患者1602例,门诊患者1219例;所有患者中,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233例。记录所有患者病史、下肢症状和体征且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对住院患者每周行D-二聚体检测,每2周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如下肢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或D-二聚体测值大于标准值(0.5mg/L),即随时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 123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1097例为第1次超声检查即发现;699例为门诊超声检查时发现,534例为住院后超声检查发现;明确发病因素者954例,未能明确发病因素者279例。住院患者中,403例80岁以下血浆D-二聚体测值小于0.5mg/L者均无血栓,115例80岁及以上血浆D-二聚体测值1.98μg/ml以下者均无血栓。435例有明确发病因素和99例无明确发病因素患者之间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8(1.23,5.76)mg/Lvs1.86(0.98,5.23)mg/L,U=1.786,P=0.642]。结论了解细致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超声检查的效率;提供确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表现有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段D-二聚体水平临界值需作调整,可作为重要的排除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筛选手段,优化超声诊断流程。
李俊来曹晓林余美琴李娟张舜欣高德伟白洁王节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下肢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二聚体联合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李俊来余美琴曹晓林张舜欣李娟王节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二聚体联合诊断老年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价值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94例下肢静脉血栓(DVT)患者的资料,重点阐述了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二聚体检测在DVT诊断中的应用,为DVT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李俊来余美琴曹晓林张舜欣李娟王节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技术创新
文献传递
非探头加压式弹性应变率比值法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非探头加压式弹性应变率比值法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54例乳腺疾病患者共66个病灶行非探头加压式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计算正常腺体组织与病变区组织的弹性应变率比值(SR),以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绘制ROC曲线以及鉴别良恶性病灶的最佳诊断界点。结果病理诊断恶性病灶43个,良性病灶23个;恶性病灶SR为3.515±1.227,良性病灶SR为1.697±0.61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当最佳诊断界点为2.51时,诊断的敏感性为88.4%,特异性为91.3%。结论非探头加压式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李昶田李俊来李娟李楠余美琴唐杰
关键词:乳腺肿瘤弹性成像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