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宏星

作品数:10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腰椎
  • 4篇退行性
  • 4篇椎间盘
  • 4篇脊柱
  • 4篇骨折
  • 3篇退行性疾病
  • 3篇微创
  • 3篇内固定
  • 3篇颈椎
  • 2篇胸腰椎
  • 2篇胸腰椎骨折
  • 2篇腰椎骨折
  • 2篇腰椎退行性
  • 2篇腰椎退行性疾...
  • 2篇生物力学
  • 2篇手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退变
  • 2篇椎骨
  • 2篇内固定系统

机构

  • 5篇皖南医学院弋...
  • 4篇皖南医学院第...
  • 1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10篇徐宏光
  • 10篇俞宏星
  • 9篇王弘
  • 9篇刘平
  • 7篇赵泉来
  • 6篇王凌挺
  • 4篇陈学武
  • 4篇沈祥
  • 3篇张玙
  • 3篇李逸峰
  • 3篇杨晓明
  • 2篇张玙
  • 2篇张骞
  • 2篇马明明
  • 2篇李逸峰
  • 2篇杨晓明
  • 2篇陈学武
  • 1篇罗琨
  • 1篇李逸峰
  • 1篇徐姝娟

传媒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前路接骨板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现已被广泛重视。有研究发现接骨板固定位置与相邻节段骨化有密切关系,而接骨板固定高度与ALOD、相邻椎间盘及椎体退变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后接骨板固定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治疗并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2例,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接骨板头、尾端至手术节段头、尾侧椎体的距离(PDD),PDD<5 mm为A组,PDD≥5 mm为B组:头端A组67例,B组15例;尾端A组51例,B组31例。测量相邻椎体骨化(ALOD)、椎间隙变窄(IDN)及椎体滑移(VS)等因素,评价PDD对ASD的影响。结果结果:头端A组骨赘形成64.2%(43/67),高于头端B组的26.7%(4/15)(P<0.01);尾端A组骨赘形成29.4%(15/51),高于尾端B组的12.9%(4/31)(P<0.01);头端(A组+B组)骨赘形成57.3%(47/82)明显高于尾端(A组+B组)骨赘形成的23.2%(19/82)(P<0.01)。头端A组中44.8%(30/67)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0.0%(6/15)(P>0.05);尾端A组中47.1%(24/51)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1.9%(13/31)(P>0.05);头端(A组+B组)43.9%(36/82)表现为IDN和VS,尾端(A组+B组)45.1%(37/82)表现为IDN和VS(P>0.05)。结论结论:颈椎前路接骨板固定高度对ASD有影响,PDD越小,ALOD发生率越高,而对IDN及VS并无显著影响。
赵泉来徐宏光沈祥王弘刘平马明明张骞俞宏星
关键词:颈椎脊柱融合术椎间盘退化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与颈椎退行性变影像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背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为常见颈椎外伤,对其损伤机制的认识正在不断加强,了解其与颈椎退行性变是否具有相关性在临床上至关重要。目的目的:研究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与颈椎退行性变在影像学上的相关性。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不同原因造成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颈椎X线片、CT平扫及MRI检查。男27例,女21例;年龄35~68岁,平均(55.6±2.3)岁。其中退变性椎管狭窄25例(52.08%),椎体前后缘明显退变骨赘形成30例(62.50%),椎间盘退变突出45例(93.75%),椎前水肿及血肿21例(43.75%)。对损伤节段椎间盘行Pfirrmann退变分级,退变为Ⅲ~Ⅴ级者36例(75%);对损伤节段相邻终板软骨行Modic改变分型,仅3例(6.25%)发生Modic改变,均为Ⅱ型改变。结果结果: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与颈椎退行性变在影像学上有显著相关性,并有明显特征性变化,包括颈椎管退行性狭窄、颈椎间盘退变性突出及压迫相应节段脊髓产生的特征性变化,而与相邻终板软骨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结论:根据颈椎退行性变及退变程度对患者进行颈脊髓损伤评估,为临床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沈祥徐宏光赵泉来马明明张骞俞宏星
关键词:脱位脊髓损伤颈椎脊髓小脑变性
RTS自旋转撑开脊柱微创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经皮万向钉椎弓根固定技术已应用于胸腰椎的微创手术治疗,但是万向钉不能随着棒的形状的改变与连接棒保持正交效应,缺少撑开装置,且存在微动效应,导致术后撑开、复位、矫正度的丢失。目的:评价RTS自旋转撑开脊柱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取5具同种新鲜小牛的胸腰椎,制作前中柱损伤的骨折模型。另选择50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分为RTS组(27例)和开放手术(23例),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率。结果:后伸实验、扭转实验中骨折内固定组的位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轴向压力、前屈实验中骨折内固定组的位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出实验中短螺钉(6.5 mm×30 mm)的最大轴向拔出力明显小于长螺钉(6.5 mm×50 mm),短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长螺钉的58.4%。RTS组和开放手术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自组内手术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百分比、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伤椎后缘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新型RTS自旋转撑开脊柱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创伤小,在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赵泉来徐宏光沈祥王弘刘平王凌挺杨晓明陈学武张玙李逸峰俞宏星
关键词:骨折固定内固定器
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徐宏光王弘赵泉来刘平陈学武王凌挺杨晓明张玙李逸峰俞宏星
椎间盘退变是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基础,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揭示其发病机理并早期干预椎间盘退变对减少椎间盘退变导致的后果具有重要的帮助;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临床高发、表现复杂、治疗手段众多,临床治疗抉择困难,如何提高其临床疗效...
关键词: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脊柱退行性疾病
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期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2010年3月~2011年1月期间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颈椎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活动度和脊柱功能单位活动度。结果:平均随访(18.9±7.23)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JOA评分、椎间高度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和脊柱功能单位活动度术后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的情况下,颈椎间盘置换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可预防和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戚小忠徐宏光孙良吕王弘刘平俞宏星
关键词:颈椎病椎间高度活动度
AMP活化蛋白激酶在终板软骨细胞体外传代培养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背景:终板软骨功能障碍是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AMPK在软骨的形成和降解过程中也具有相应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在终板软骨细胞体外自然传代退变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大鼠腰椎终板软骨细胞,体外自然传代培养,取原代细胞(P0)、第2代细胞(P2)及第5代细胞(P5),倒置显微镜及细胞骨架染色观察终板软骨细胞形态的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终板软骨细胞表型的改变;MTT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Real time-PCR评价3组终板软骨细胞中软骨标志基因(Ⅱ型胶原、蛋白多糖、SOX-9)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13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终板软骨细胞中AMPK蛋白磷酸化的改变。结果与结论:(1)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终板软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增殖能力降低,软骨细胞表型逐渐丢失;(2)P5代终板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蛋白聚糖及SOX-9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5或0.01),而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因表达较P0代及P2代均明显增高(P<0.01);(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5代终板软骨细胞中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提示:AMPK磷酸化的水平与终板软骨细胞体外自然传代过程中软骨细胞的退变密切相关,调控AMPK活性有可能减轻或阻止终板软骨及椎间盘的退变。
赵泉来郑权徐宏光沈祥王弘刘平王凌挺杨晓明陈学武张玙李逸峰俞宏星
关键词:椎间盘基质金属蛋白酶类传代培养AMPK
胸腰椎骨折的个体化微创治疗和国产脊柱微创内固定系统的研发应用
徐宏光吕坤徐姝娟赵泉来黄孝敏王弘刘平罗琨俞宏星
随着社会发展和运动速度的提高,胸腰椎骨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胸腰椎骨折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部分患者可终身致残,不仅会造成劳动力丧失,还会给整个社会和家庭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青壮年人以高能损伤导致的胸腰椎爆裂...
关键词: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微创内固定系统
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植骨融合时间的影响。方法: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PEEK动态内固定组(A组)20例和坚强内固定组(B组)20例。两组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用PEEK棒安装于椎弓根螺钉钉尾予以动态稳定内固定,B组以钛棒安装于钉尾进行坚强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同期椎间植骨融合率等。治疗效果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同期椎间植骨融合率根据x线片和CT平扫检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7~16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P〈0.01)。术后3个月A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坚强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稳定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其中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稳定内固定术后椎间融合时间更短,治疗效果更优,因此更值得推荐,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徐宏光宋俊兴王弘刘平王凌挺陈学武杨晓明张屿李逸峰俞宏星
关键词:动态稳定坚强内固定腰椎退行性疾病椎间融合
腰椎退行性疾病个体化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徐宏光王弘陈学武杨晓明刘平王凌挺张玙李逸峰黄德刚俞宏星
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非常常见,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每年需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但临床疗效不一,部分患者甚至会遭受过度治疗,究其原因关键是缺乏规范化的治疗体系。该课题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系列的临床研究,针对不同患者的病理特点...
关键词: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生物力学
胸腰椎骨折个体化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徐宏光王弘熊寿良赵泉来刘平杨晓明陈学武王凌挺张玙李逸峰俞宏星
该项目总结了胸腰椎骨折的特点,针对患者不同的临床特点,采取个体化微创手术治疗方案。该项目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或骨水泥填充的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达到传统手术相同的临床疗效,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
关键词: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