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晓春

作品数:35 被引量:237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胃癌
  • 10篇CD133
  • 9篇肿瘤
  • 9篇胃肿瘤
  • 8篇细胞
  • 8篇淋巴
  • 7篇切除
  • 6篇新生物
  • 5篇预后
  • 5篇上皮
  • 5篇上皮间质
  • 5篇上皮间质转化
  • 5篇胃癌细胞
  • 5篇淋巴结
  • 5篇间质
  • 5篇干细胞
  • 5篇癌细胞
  • 4篇手术
  • 4篇全胃
  • 4篇全胃切除

机构

  • 20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蚌埠医学院
  • 1篇上海市静安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5篇倪晓春
  • 31篇姜波健
  • 29篇俞继卫
  • 26篇吴巨钢
  • 13篇王守练
  • 9篇陆瑞祺
  • 7篇李小强
  • 6篇蔡成
  • 4篇卞邦健
  • 4篇张彪
  • 3篇周国才
  • 3篇姜海广
  • 3篇郑林海
  • 2篇伍宏彪
  • 2篇李晓强
  • 2篇吴生华
  • 2篇杜光烨
  • 2篇杜亚琼
  • 2篇张鹏
  • 1篇黄明哲

传媒

  • 11篇国际外科学杂...
  • 8篇中国普外基础...
  • 4篇中华胃肠外科...
  • 4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华疝和腹壁...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分析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胃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首先将SGC7901和KATO-Ⅲ胃癌细胞分别与BM-MSCs共培养,Transwell实验检测其侵袭能力变化;其次从KATO-Ⅲ胃癌细胞中分选出CD133+和CD133-细胞,并分别与BM-MSCs共培养,比较其侵袭能力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p-AKT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CD133表达间的关系;通过对SGC7901过表达CD133,进一步验证CD133在BM-MSCs影响胃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SGC7901和KATO-Ⅲ细胞与BM-MSCs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与BM-MSCs共培养的KATO-ⅢCD133+细胞侵袭能力增加的趋势较共培养的CD133-细胞更加明显[(259.0±24.0)个比(58.0±5.6)个,P <0.001];CD133+细胞共培养后,p-AKT和Snail、N-cadherin的表达量均显著增高(P值分别为0.003 、0.003、0.002),E-cadherin的表达则低于单独培养组(P=0.021);CD133-细胞共培养后,E-cadherin的表达低于单独培养组(P =0.005),而p-AKT和Snail、N-cadherin的表达与单独培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44、0.277、0.275);SGC7901过表达CD133后与BM-MSCs共培养,其侵袭能力增加的趋势较共培养的空白载体对照组更加显著[(239.3±24.0)个比(103.3±15.5)个,P<0.001],CD133过表达组细胞与BM-MSCs共培养后,p-AKT和Snail,N-cadherin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单独培养组(P值均为0.01),E-cadherin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03);空白载体对照组细胞与BM-MSCs共培养后,Snail和N-cadherin的表达也显著增高(P =0.007,0.004),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18),而p-AKT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193).结论 BM-MSCs通过促进胃癌细胞的EMT进而增强其侵袭转移能力,CD133在该过程中可能是通过PI3 K/AKT信号通路参与对胃癌�
王守练俞继卫姬诺倪晓春吴巨钢郑林海姜波健
关键词:胃肿瘤CD133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Ⅲ度和Ⅳ度痔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分析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在Ⅲ、Ⅳ痔疮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普外科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手术的Ⅲ、Ⅳ痔疮患者,运用£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日常工作时间等围手术期相关变量的差异,术后的疼痛程度和出血、尿潴留、急便感、大便失禁、肛门狭窄及直肠阴道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则通过t检验或,检验进行比较,运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结果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恢复日常工作时间均显著高于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组(P=0.021,P=0.003,P=0.001,P〈0.001);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组在术后第一次排便和术后24h、72h的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组(均P〈0.001);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组术后1个月内存在急便感的患者比例(18.6%)明显高于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组(6.6%)(P=0.036);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尿潴留的发病率及复发率、患者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及术后急便感的发病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手术,且其长期疗效可达到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相当的水平。
王守练郑林海倪晓春吴巨钢朱登峰姜波健俞继卫
关键词: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胃癌CD133阳性细胞的纯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检测人胃癌KATO-Ⅲ、SGC7901、AGS及MKN-45细胞株中CD13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研究CD133阳性(CD133+)细胞与CD133阴性(CD133-)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KATO-Ⅲ、SGC7901、AGS及MKN-45细胞株中CD13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磁珠细胞技术将KATO-Ⅲ细胞株中CD133+和CD133-细胞分离纯化,对比两者生长形态特点、体外增殖能力及分化能力的差异;采用CCK-8法分析CD133+和CD133-细胞对不同浓度(0.05、0.10、0.20、0.50、1.00mg/ml)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敏感性的差别。结果 KATO-Ⅲ细胞中CD133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SGC7901、AGS及MKN-45细胞(P<0.05)。CD133+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呈球形克隆悬浮生长,相比CD133-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增殖能力及潜在分化能力。5-FU耐药性实验中,CD133+细胞在0.50mg/ml浓度下的抑制率较CD133-细胞明显降低(P<0.05),但其他浓度时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胃癌细胞株KATO-Ⅲ中的CD133+细胞具有一定增殖、分化及耐药潜能,CD133可作为胃肿瘤起始细胞亚群的表面标志之一。
陆瑞祺吴巨钢周国才姜海广倪晓春俞继卫姜波健
关键词:CD133胃癌
CD133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85相互作用促进胃癌细胞化疗耐药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构建稳定干扰及过表达CD133的胃癌细胞株,观察CD133分子对胃癌细胞化疗多药耐药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使用慢病毒在KATOⅢ及MKN45中分别构建稳定干扰及过表达CD133细胞株;Western blot验证干扰及过表达效率。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对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和顺铂(DDP)的敏感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P-gp)、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激活,最后利用免疫沉淀技术检测CD133与p85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 结果与空载体组比较,干扰组或过表达组的CD133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或升高。而相同药物浓度下,5-Fu和DDP对干扰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54.030 0±0.647 9) μmol/L比(133.300 0±4.918 0) μmol/L,P=0.005和(2.312 0±0.223 6) μmol/L比(24.590 0±2.159 0) μmol/L,P=0.001];而对过表达组的抑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8.102 0±0.433 1) μmol/L比(2.217 0±0.132 4) μmol/L,P=0.010和(24.487 0±2.132 0) μmol/L比(11.620 0±1.534 0) μmol/L,P=0.030]。在稳定干扰CD133表达后,耐药相关因子P-gp、bcl-2和p-Akt的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而促凋亡因子bax表达则显著升高;与之相反,过表达CD133后,P-gp、bcl-2和p-Akt的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bax则明显降低。而用p85抗体进行免疫沉淀后,过表达组检测到CD133表达。 结论CD133能够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化疗耐药能力;而这可能是通过与磷酸肌醇3激酶(PI3K)的亚基p85相互作用进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宋书铮姜波健吴巨钢倪晓春王守练杜亚琼俞继卫
关键词:胃癌CD133化疗耐药
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89
2016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效果及其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行阑尾切除术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资料,纳入研究患者201例,分为腹腔镜组(102例)和开腹组(99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但住院费用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组患者的腹腔感染率、腹腔引流率及30 d内再入院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阑尾穿孔及腹腔镜手术能够增加腹腔引流率〔OR=2.710,95%置信区间(1.129,6.507),P=0.026〕。结论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都是治疗急性阑尾炎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术后下床时间早、肠道功能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的优势,尽管住院费用更高,仍可作为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法。此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影响腹腔引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杜亚琼花豹吴巨钢倪晓春王守练姜波健俞继卫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开腹阑尾切除术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胰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胰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对125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术后生化指标行动态分析。结果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0.7%,剥离胰腺被膜、游离胰腺组(胰腺操作组,n=14)中提示胰腺功能异常14例(100%),胰腺未操作组(n=111)中指标异常病例18例(16.22%)。两组间血淀粉酶、腹腔引流淀粉酶及血钙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术后血淀粉酶、腹腔引流淀粉酶、血钙是评价胰腺功能异常的重要指标。胃癌术后胰腺损伤与普通胰腺炎比较有其独特性,掌握其特点是防治关键。
倪晓春姜波健
关键词:手术切除胰腺损伤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中保留食物储袋和十二指肠径路的意义
2007年
全胃切除术是常见的胃癌根治术之一,消化道重建的方式繁多,空肠肠袋和保留十二指肠径路术式并不显著增加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在早期能改善食物摄入,增加体重,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其远期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倪晓春姜波健
关键词:胃切除术胃肠道重建
胃癌组织中CD13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胃腺癌组织中CD13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99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灶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13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29例(29.29%)患者肿瘤组织中CD133蛋白表达阳性,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均为阴性(P=0.000)。肿瘤直径>5 cm者CD13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5 cm者(P=0.041);CD133蛋白表达与TNM分期有关(P=0.044);有淋巴结转移(P=0.017)、淋巴管浸润(P=0.000)和血管浸润(P=0.000)者,CD13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P=0.011)、淋巴结转移(P=0.043)和TNM分期(P=0.049)分别是CD133蛋白表达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CD133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短于表达阴性患者(P=0.046)。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有淋巴结转移(P=0.042)、TNM分期(P=0.046)及CD133蛋白表达阳性(P=0.046)分别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癌组织中CD13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发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张鹏吴巨钢俞继卫倪晓春伍宏彪李小强姜波健
关键词: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
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影响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率(MLR)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MLR分组的截断点;应用CK20检测淋巴结微转移;进而研究MLR与预后、N分期、病理特征、微转移的关系。结果121例胃腺癌患者,MLR预测术后3,5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053,0.896±0.046,截断点分别为MLR=30.95%,MLR=3.15%。据此分组:MLR1(MLR<3.15%),MLR2(3.15%≤MLR≤30.95%)及MLR3(MLR>30.95%)。生存分析显示:MLR值越高,预后越差(P=0.000);MLR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相同N分期(N1或N2)患者,MLR不同,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和CK染色总MLR分别为34.7%(242/697)和43.5%(303/6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微转移的检测能明显改变MLR值。无论是HE染色还是CK染色,MLR都与肿瘤淋巴管浸润、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MLR预测术后3年或5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大,是一个可靠的指标,可用于确定其分组的截断点,进而指导临床判断预后。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能显著改变MLR值。
吴巨钢俞继卫倪晓春李小强卞邦健张彪高友福姜波健
关键词:胃肿瘤腺癌淋巴结转移率预后微转移
CXCR4和CD133mRNA在胃腺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 探讨CXCR4和CDl33mRNA在胃腺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CXCR4和CDl33mRNA二者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分析50例胃腺癌原发灶和癌旁胃黏膜组织行免疫组化法定位检测CXCR4和CD133mRNA的相对表达率,并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CXCR4和CDl33mRNA的相对灰度值,分析上述两者间的相互关系(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CXCR4和CDl33mRNA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联系(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CXCR4和CDl33mRNA在胃腺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0%和66.0%,显著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中的16.0%(P=0.000)和10.0%(P=0.000)。肿瘤直径越大、TNM分期越晚及淋巴管浸润存在,则CXCR4mRNA灰度值就越高(P〈0.05)。肿瘤较大,TNM分期较晚者,CDl33mRNA灰度值越高(P〈0.05)。CXCR4和CDl33mRNA相对灰度值变化呈正相关(r=0.453,P〈0.01)。结论 CXCR4和CDl33mRNA的高表达与胃癌的肿瘤直径、TNM分期及淋巴管浸润有关。CD133mRNA相对灰度值随CXCR4mRNA相对灰摩信增加而增加.
周国才俞继卫陆瑞祺吴巨钢姜海广倪晓春郑林海姜波健
关键词:干细胞干细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