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奕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木麻黄
  • 5篇化感
  • 4篇化感物质
  • 2篇地震
  • 2篇地震灾区
  • 2篇幼苗
  • 2篇灾区
  • 2篇震灾
  • 2篇酶活
  • 2篇酶活性
  • 2篇化感作用
  • 2篇根系
  • 2篇保护酶
  • 2篇保护酶活性
  • 1篇典型区
  • 1篇典型小流域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幼苗根

机构

  • 10篇福建农林大学
  • 4篇武夷学院

作者

  • 10篇李键
  • 10篇刘奕
  • 10篇吴承祯
  • 9篇林勇明
  • 9篇洪伟
  • 7篇陈灿
  • 5篇俞伟
  • 4篇洪滔
  • 2篇林晗
  • 1篇闫淑君
  • 1篇张广帅
  • 1篇谢海慧
  • 1篇宋萍

传媒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农学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3
  • 4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木麻黄化感物质对其水培幼苗根系活力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以同一基因型的‘惠安1号’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水培幼苗为材料,研究两种木麻黄化感物质槲皮黄素-3-α-阿拉伯糖苷(化感物质A)和槲皮黄素-3-β-葡萄糖苷(化感物质B)0(CK)、12.5、25、50、100、200、400 mg/L浓度模拟胁迫下,木麻黄幼苗根系活力及内源激素含量0~15 d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化感物质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木麻黄根系活力除12.5 mg/L化感物质A胁迫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外,其余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木麻黄幼苗根系中赤霉素(GAS)、生长素(IAA)含量均显著下降,脱落酸(ABA)含量显著上升;相同处理时期和胁迫浓度下化感物质A胁迫处理木麻黄幼苗根系的GAS、IAA含量及根系活力下降幅度低于化感物质B胁迫处理,ABA含量升高幅度高于化感物质B胁迫处理。木麻黄幼苗对化感物质A的胁迫具有更好的抗性,能够忍受轻度(12.5 mg/L)和短期胁迫(5 d),而化感物质B对木麻黄幼苗的根系功能有较大损伤。
李键谢海慧刘奕洪滔林勇明林晗陈灿吴承祯洪伟
关键词:木麻黄根系活力内源激素
2种化感成分对木麻黄幼苗小枝活性氧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采用水培法,对0(对照)、12.5、25、50、100、200和400 mg.L-1槲皮黄素-3-α-阿拉伯糖苷(Q3A)和槲皮黄素-3-β-葡萄糖苷(Q3B)处理0~72 h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幼苗小枝活性氧代谢及保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Q3A和Q3B质量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小枝的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均显著增加且总体上显著高于对照,仅各指标峰值出现的时间有差异,且用400 mg.L-1Q3A和Q3B处理后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均最高。随处理时间延长,各处理组SOD、CAT和POD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仅峰值出现的时间有差异;各处理组处理12~60 h时SOD和CAT活性和处理12~48 h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用400 mg.L-1Q3A或Q3B处理12 h或24 h时SOD、CAT和POD活性均最高;总体上看,随Q3A和Q3B质量浓度提高,SOD、CAT和POD活性在处理的前、中期逐渐增加,在处理的中、后期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不同浓度Q3B处理后木麻黄活性氧代谢水平及SOD和CAT活性高于相应浓度Q3A处理,POD活性则低于相应浓度Q3A处理,表明Q3A和Q3B对木麻黄的化感机制存在差异。
李键刘奕洪滔林勇明吴承祯洪伟
关键词:木麻黄化感作用保护酶活性
不同距海处木麻黄分枝格局特征及冠形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近海区域受持续性风力胁迫,防护林树种木麻黄在生长过程中树冠结构产生较大变化.为揭示木麻黄树冠结构对环境条件变化的可塑性响应特征,在福建省长乐市大鹤国有防护林场距海岸线450-500 m(样带1)、750-800 m(样带2)、1 050-1 100 m(样带3)设置3个距离梯度的样带,运用Strahler法研究木麻黄的分枝格局,并采用分形理论测定冠形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1)在不同距海处木麻黄的分枝格局差异较大,距离海岸线越远,木麻黄各级枝条的分枝长度、总体分枝率、枝径比和逐步分枝率不断增大,但各级枝分枝角度表现出随机性分布的特征.(2)样带1树冠迎风面与背风面相比,分枝长度、枝径比2:1和枝径比3:2、分枝率均显著小于背风面,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加,差异性不断减弱.(3)在海风作用下,树木表现出对主干偏移式形态响应,即距海岸线越近,主干偏移角越大.(4)木麻黄距海岸线越近,其树冠的分形维数越小,占据空间能力小,反之则占据空间能力大.因此,在沿海区域,木麻黄会通过冠形调整、减小分枝长度等方式以适应风力胁迫.
林勇明俞伟刘奕闫淑君洪伟陈灿李键吴承祯
关键词:木麻黄分形维数
木麻黄水培苗对2种化感物质胁迫的生理响应被引量:4
2013年
为探明木麻黄对自毒胁迫的抗性机理,为解决木麻黄连栽障碍提供依据,以同一基因型的‘惠安1号’木麻黄水培幼苗为材料,采用2种木麻黄化感物质槲皮黄素-3-α-阿拉伯糖苷(Q3A)和槲皮黄素-3-β-葡萄糖苷(Q3B)0(CK)、12.5、25、50、100、200、400 mg.L-1浓度模拟短期胁迫对木麻黄活性氧代谢、保护酶活性、质膜透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2种化感物质胁迫浓度的增加,木麻黄幼苗小枝的活性氧累积,质膜透性上升,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上升。Q3A胁迫下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Q3B胁迫下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不同化感物质胁迫下各生理指标变化的进程和幅度存在差异,综合分析,短期胁迫下木麻黄幼苗能够忍受轻度的胁迫(12.5、25 mg.L-1),对Q3A胁迫的忍耐能力优于对Q3B胁迫。
李键刘奕洪滔宋萍吴承祯洪伟
关键词:木麻黄生理生化指标
木麻黄的两种化感物质对其水培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为探明木麻黄对自毒胁迫的抗性机理,进而为解决木麻黄连栽障碍提供实验依据,以同一基因型的‘惠安1号’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水培幼苗为材料,研究了木麻黄两种化感物质槲皮黄素-3-α-阿拉伯糖苷(化感物质A)和槲皮黄素-3-β-葡萄糖苷(化感物质B)0(CK)、12.5、25、50、100、200、400 mg L-1浓度模拟胁迫对木麻黄幼苗小枝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并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对幼苗的抗化感胁迫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轻度(12.5、25、50 mg L-1)胁迫下木麻黄F0、Fm、Fv/F0和Fv/Fm变化不大,Fv/Fm仍保持0.78左右,光合生理正常进行.随着化感物质胁迫浓度的升高(100、200、400 mg L-1),木麻黄幼苗小枝的F0、qN、Drate、LPAR显著升高(P<0.05),Fm、Fv/Fm、Fv/F0、Prate、ΦPSⅡ、qP显著下降(P<0.05),表明化感物质胁迫对木麻黄幼苗小枝PSⅡ反应中心造成了破坏,光电子传递速率降低,热耗散途径受阻,影响了激发能在PSⅠ和PSⅡ的平衡分配,光合机构受损.而不同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幼苗小枝叶绿素荧光参数随胁迫程度的变幅不同,木麻黄对化感物质A的抗性强于对化感物质B.
李键刘奕吴承祯洪滔林勇明林晗陈灿洪伟
关键词:木麻黄化感作用叶绿素荧光
内生真菌侵染对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幼苗根系活性氧代谢及保护酶系统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本文对未侵染(EF)和侵染(EI)内生真菌(Phyllosticta sp.)的木麻黄幼苗分别进行5种提取自木麻黄根系的化感物质[12,13-dihydromicromeric acid、白桦脂酸、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儿茶素和表儿茶素]胁迫,比较不同胁迫浓度和胁迫时间下内生真菌对木麻黄幼苗根系活性氧代谢以及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化感胁迫浓度、胁迫时间和内生真菌对木麻黄幼苗根系活性氧代谢(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和保护酶系统(CAT、POD和SOD活性)有交互作用。化感胁迫导致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显著升高,CAT、POD和SOD活性显著升高后降低,达到峰值的时间提前。在较低浓度(12.5、25、50和100 mg·L-1)和较短时间(0~48 h)胁迫下内生真菌能够显著提高保护酶活性并抑制活性氧含量的增加(P<0.05)。随胁迫浓度和时间增加,内生真菌对木麻黄保护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受到抑制。化感物质种类影响木麻黄幼苗根系受伤害的程度,较低浓度(0~50 mg·L-1)和较短时间(0~36 h)胁迫下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对木麻黄伤害程度最大,儿茶素伤害程度最小;较高浓度(100~400 mg·L-1)和较长时间(48~72 h)胁迫下12,13-dihydromicromeric acid对木麻黄伤害程度最大,白桦脂酸伤害程度最小。
刘鑫铭郭汝凤刘奕林勇明吴承祯吴承祯
关键词:木麻黄保护酶活性
沿海防护林树种木麻黄植冠的枝系特征分析
2012年
为了解木麻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及其适应策略,开展其不同发育阶段植冠的枝系特征分析,并以此为中国沿海防护林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通过对福建省大鹤国有防护林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木麻黄的枝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木麻黄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SBR1:2无显著变化,但逐步分枝率SBR2:3在成株阶段与幼树阶段表现出显著差异;幼苗阶段的1级枝倾角及2级枝倾角与成株阶段及幼树阶段均表现出显著差异;通过对各种枝系特征分析,发现成株阶段高生长不明显,受风力胁迫影响,枝系水平向下生长;幼苗阶段表现出高生长,为获得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向上生长,其1级枝倾角及2级枝倾角总体表现出水平向上的趋势;在幼树阶段,同样表现出枝系水平向下生长的趋势。小枝的枝长、枝宽在幼苗、幼树到成株阶段表现出无明显的规律性,小枝节间数从幼苗、幼树到成株阶段表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刘奕俞伟吴承祯洪伟陈灿李键林勇明
关键词:木麻黄
极端天气干扰下闽北人工林林隙形成方式及其特征
2012年
对福建省顺昌县宝庄村人工林在极端天气干扰下形成的林隙进行调查,研究人工林林隙分布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宝庄村人工林中,树木倒伏形成的林隙最为常见,占林隙总数的32.98%;其次是树木翻兜形成的林隙,占27.66%。林隙形状不规则,林冠空隙(CG)和扩展林冠空隙(EG)面积主要集中在600~800 m2;形成木数量组成以100~150株为主,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0~15 cm,构成形成木的主要树种是马尾松、杉木、毛竹。以林隙形成特征为参照,对受灾人工林的恢复提出建议。
林勇明俞伟刘奕吴承祯洪伟陈灿李键
关键词:林隙极端气候人工林
汶川震区典型区不同受损阶段群落多样性特征——以北川县为例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域不同受损阶段群落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川县苏保河和魏家沟流域4种植被类型(灾后恢复草地、受损林地、裸地、未受损林地)群落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受损阶段群落在物种组成、物种数量、群落分层等方面差异显著;灾后恢复草地草本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ner指数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则以裸地最大;灌木层及乔木层多样性指数均以未受损林地最大;总体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未受损林地>受损林地>灾后恢复草地>裸地。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得出地震灾区植物生长条件严重衰退,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采用人工辅助方式,增大其物种多样性及恢复潜力。
林勇明俞伟刘奕吴承祯洪伟陈灿李键
关键词:地震灾区群落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
地震灾区受灾典型小流域景观要素斑块特征——以北川县苏保河小流域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促进小江流域生态恢复和景观生态合理规划设计,运用RS和GIS技术,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的角度,对地震灾后北川县苏保河小流域景观格局和破碎度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地和农田是苏保河小流域的5种主要景观类型,其面积和周长之和分别占全流域的84.51%和73.98%;各景观类型面积大小顺序与周长大小顺序基本一致,但其各个景观要素内各斑块周长和面积分布极不均匀,尤其以阔叶林、道路和沟道最为明显;经受过自然灾害或受人为干扰强烈的区域景观破碎度明显高于植被覆盖区域景观;不同景观斑块形状不一,道路和沟道的形状最不规则,而光板岩形状最接近正方形。
俞伟张广帅吴承祯洪伟刘奕陈灿李键林勇明
关键词:景观破碎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