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门氏病矫形术后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进展被引量:4
- 2011年
-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是由于椎体楔形变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也是青少年结构性胸椎/胸腰椎后凸畸形最常见的病因。多在10岁左右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随着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加快而逐渐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常由于老师、家长的忽视或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
- 刘学光邱勇
- 关键词:脊柱后凸畸形休门氏病矫形术后交界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椎体楔形变
- 青少年前交叉韧带重建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腘绳肌悬吊固定方法镜下重建青少年骨骺未闭合患者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在2010年6月、2011年4月采用自体腘绳肌悬吊固定方法重建2 例青少年骨骺未闭患者,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并对其进行随访,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 例患者分别获随访26、37个月,末次随访时,2 例患者无不稳及疼痛主诉,膝关节稳定性良好,Lachman、ADT试验均阴性,活动范围分别为0~130°,0~142°,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由45、50分提高到术后的85、90分,未见任何内外翻畸形,肢体无缩短现象.结论 采用腘绳肌悬吊固定方法重建青少年骨骺未闭患者前交叉韧带,可避免骨骺损伤,短期疗效满意,是重建骨骺未闭合青少年ACL的方法之一.
- 刘宇孙振中顾三军马运宏殷渠东宋升韦旭明刘军刘学光
- 关键词:青少年前交叉韧带
- 椎体生长板软骨细胞功能异常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营养不良性改变中的意义
- 1.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患者椎体生长板软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及表型鉴定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type1 neurofibromatosis,NF1)伴脊柱侧凸患者营养不良区椎体生长板软骨细胞体外分...
- 刘学光
-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软骨细胞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椎体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功能变化及意义
- 2011年
- 目的:观察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椎体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功能变化,探讨其在脊柱营养不良性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共有8例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本研究,男5例,女3例,年龄915岁,平均11.8±2.0岁。在矫形术中取营养不良区(顶椎区,A组)、非营养不良区(端椎区,B组)椎体生长板软骨及髂软骨(C组)。采用两步酶消化结合植块法进行软骨细胞培养。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软骨细胞中可聚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及神经纤维瘤蛋白的mRNA表达。结果:A组软骨细胞中可聚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量为0.04±0.02,B组为0.09±0.04,C组为0.13±0.07,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量为0.91±0.04,B组为0.96±0.07,C组为1.03±0.10,A组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神经纤维瘤蛋白的mRNA表达量为0.39±0.30,B组为1.34±0.63,C组为1.00±0.51,A组较B、C组均明显降低(P〈0.05)。各指标在B组与C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营养不良区椎体生长板软骨细胞分化功能存在明显缺陷,其可能是脊柱营养不良性改变的基础。
- 刘学光邱勇孙旭袁硕钱邦平王渭君王守丰王斌俞杨周松
-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营养不良软骨细胞
- 肘关节后方入路结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向后孟氏骨折脱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总结肘关节后方单切口入路结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向后孟氏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9例向后孟氏骨折脱位患者,均经肘关节后方单切口入路行钢板螺钉内固定。男6例,女3例;年龄25~49岁,平均33.7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5例,摔伤4例。骨折分型:Jupiter A型3例,B型4例,C型2例。均合并不同程度桡骨小头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为5~9 d,平均6.5 d。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16.3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期间无创伤性骨关节炎及异位骨化等发生。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87~95分,平均91.7分;其中优6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 采用肘关节单切口入路结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向后孟氏骨折脱位具有手术视野显露充分、损伤小等优点,可获得较好疗效。
- 印飞孙振中宋升韦旭明刘学光周明庄胤
- 关键词:孟氏骨折骨折脱位尺骨冠状突骨折
- 成人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钉道的CT测量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对成人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钉道各参数进行CT测量,探讨S2AI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骨盆正常的50例腰椎病变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46.1岁,其中男25例,女25例。对其骨盆行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采用Light Speed工作站模拟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选择S1骶孔外缘1mm的垂线和下缘1mm的水平线的交点为进钉点,前后旋转三维骨盆图像,得到骨髓腔最长与最宽的骨盆横断面,在此横断面穿过髂骨中央部位的直线即为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测量此钉道在矢状面上尾向偏角(sagittal angle,SA)、在横断面上与正中线的夹角(transverse angle,TA)、钉道最大长度(maximal length,ML)、钉道在骶骨内的长度(sacral length,SL)、横断面上髂骨髓腔的最窄宽度(iliac width,IW)及进钉点与皮肤的垂直距离(skin distance,SD)。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该钉道穿过骶骨侧块和骶髂关节,穿行于髂骨内。SA、TA、ML、SL、IW及SD在男性分别为29.56°±8.38°、36.11°±3.38°、120.94±7.89mm、26.56±4.08mm、17.00±3.16mm和44.01±12.10mm,在女性分别为35.11°±7.03°、36.69°±3.21°、115.21±8.80mm、27.85±5.56mm、14.85±2.51mm和47.97±13.39mm,女性钉道SA、ML和IW与男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女性TA、SL和SD与男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S2AI螺钉固定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置钉方向、长度以及性别间的差异等;术前骨盆CT三维重建及钉道模拟有助于术中S2AI螺钉的准确置入。
- 袁硕邱勇朱锋朱泽章刘学光赵清华
- 关键词:骶髂螺钉CT三维重建CT测量
- 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ROI-C在颈椎内固定治疗中的初步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背景:随着前路钛板的广泛应用,术后一些并发症如吞咽困难、钛板松动、螺钉退出及邻近阶段椎间盘退变等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而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系统的应用有望避免这些并发症。目的:观察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疗效。方法:2013年4至12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应用ROI-C进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32例,融合器中均植入骨诱导促进椎间融合。32例中脊髓型颈椎病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颈髓过伸伤3例,颈椎间盘突出1例,颈椎不稳2例,节段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例。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测定JOA及NDI评分评价神经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均完成了4-8个月的门诊定期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ROI-C松动移位及二次手术。椎间融合平均时间4.2个月(3-5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9.2分上升至术后13.8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均较内固定前提高(P<0.05)。提示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能有效地恢复病变椎间隙高度,能获得颈椎稳定性重建及椎体间融合,有效避免因植入钢板固定而引起的相关手术并发症,改善神经症状及功能,近期效果良好。
- 宋升孙振中姜为民殷渠东刘学光刘军
- 关键词:植入物颈椎前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萎缩区椎体终板软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表型鉴定
- 2014年
- 背景:以往主要是针对肋软骨、关节软骨、鼻中隔软骨、耳软骨等透明软骨进行研究,而对人椎体终板软骨的体外培养尚不多见。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脊柱侧凸患者萎缩区椎体终板软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可行性,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方法:对术中取得的7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区椎体终板软骨采用两步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细胞传代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描绘第2代软骨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与结论:软骨组织培养2周后周围开始有软骨细胞爬出,再经1周左右可以传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软骨细胞逐渐由多角形、圆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形变为梭形,折光性下降。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可见细胞核周围被染成棕褐色。MTT比色法检测显示,第2代终板软骨细胞的生长曲线近似倒"S"形,在第4-7天进入快速增殖期,细胞呈对数生长;到第8-13天达平台期,细胞增殖停止;从第14天开始出现生长抑制。结果显示采用两步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能够培养出纯度高,活性好的终板软骨细胞。第2代终板软骨细胞在第4-7天活力最好,增殖力旺盛,可以作为研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的观察点。
- 刘学光邱勇孙振中钱邦平王守丰
- 关键词:软骨细胞神经纤维瘤病终板表型
-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伤椎内rhBMP-2和同种异体骨植骨对预防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伤椎矫正度丢失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辅助椎体内rhBMP-2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对预防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伤椎骨缺损及矫正度丢失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3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同种异体骨结合rhB...
- 印飞孙振中殷渠东宋升刘学光周明庄胤
- 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对比研究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中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符合选择标准的22例中位胸椎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侧PKP(A组,11例)和双侧PKP(B组,11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损伤节段及术前骨密度T值、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骨水泥渗漏及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VAS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B组(P〈0.05)。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4个月,平均15.3个月。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骨水泥渗入椎管导致神经症状、坠积性肺炎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无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PKP相比,单侧PKP治疗中位胸椎OVCF不仅能获得相似的手术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住院费用低等优点。
- 印飞孙振中宋升韦旭明刘学光殷渠东顾三军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