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强
- 作品数:34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血清脂蛋白(a)与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亚型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病例组)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以及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高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p(a)浓度。病例组根据TOAST病因学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心源性栓塞(cardinembolism,CE),并排除其他明确病因和病因不明的患者。对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Lp(a)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14例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其中LAA97例(45.33%),SAO64例(29.91%),CE53例(24.77%);对照组118例。病例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和饮酒的比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p(a)、纤维蛋白原、高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01)。多变量如加疵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和性别后,Lp(a)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2.01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73~3.092;P=0.036];LAA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3.353,95%CI1.714~6.558;P〈0.001)、收缩压(OR2.786,95%CI1.136~5.538;P=0.016)、高半胱氨酸(OR1.108,95%CI1.031—2.191;P=0.005)、总胆固醇(OR2.169,95%CI1.599~4.943;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2.782,95%CI1.093~5.238;P=0.024)和Lp(a)(0R3.072,95%CI
- 刘潇强庄伟端王锐锋林兰肖颖秀
-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心房颤动颅内栓塞
- 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LRIPC)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给予LRIPC+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脑血流灌注量、脑梗死体积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较对照组短,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S-100B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142.45±36.23)mg/L比(176.89±42.63)mg/L、(2.52±0.46)μg/L比(3.61±0.75)μg/L],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143.49±10.58)μg/L比(124.96±13.6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RIPC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能通过改善脑血流状况缩减脑梗死体积,对减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亦有较好效果。
- 刘潇强陈荣波方敬念张儒焱庄伟端
- 关键词:脑梗塞缺血预处理肢体远端
- 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 (IL-23)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集的脑梗死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清IL-17及IL-23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检出斑块,分为颈动脉硬化组(86例)与非颈动脉硬化组(39例).颈动脉硬化的患者按其斑块性质进行分组,可分为软斑块组(35例)、硬斑块组(21例)、混合性斑块组(30例);颈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采用半定量法,按严重程度分组,分为Ⅰ级(29例)、Ⅱ级(43例)、Ⅲ级(14例).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与非颈动脉硬化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17:(31.42±8.73) μg/L与(22.81±6.52) μg/L,t=5.15,P<0.01;IL-23:(21.79±9.34) μg/L与(14.33±6.21) μg/L,t=4.99,P<0.01].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性斑块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181、3.835,P均<0.05),且软斑块组和混合性斑块组患者血清IL-17表达高于硬斑块组(P =0.001;P =0.007),软斑块组患者血清IL-23表达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和硬斑块组(P =0.017;P =0.045).按斑块严重程度所分Ⅰ、Ⅱ、Ⅲ级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1.046、3.739,P均<0.05),且Ⅱ、Ⅲ级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并存在相关性(r=0.892,P=0.000;r =0.420,P=0.041).结论 IL-17和IL-23参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早期发现并干预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 肖颖秀张俏忻庄伟端刘潇强黄文盛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
- 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脂水平的回顾性研究
- 目的 研究血脂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病例组进行...
- 陈荣波庄伟端陈丽芬刘潇强肖颖秀
- 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mmp-3、mmp-9的影响
-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清mmp-3、mmp-9水平影响,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AIS的脑保护作用。方法:2014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入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符合入...
- 林高攀陈丽芬刘潇强肖颖秀庄伟端
-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卒中MMP-3MMP-9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a)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观察血清脂蛋白(a)[LP(a)]在缺血性脑卒中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测定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LP(a)水平,与21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脑血栓形成(CI)急性期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LP(...
- 刘潇强庄伟端肖颖秀李雯杜登青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的临床研究
-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方法 对48例TIA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并与48例...
- 刘潇强李雯林鑫江肖颖秀庄伟端
- 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脂的影响及近期疗效观察
-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脂四项(TG、TC、LDL-C,HDL-C)水平影响及近期疗效观察,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AIS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2014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入住汕头大学医...
- 庄伟端林高攀陈丽芬刘潇强肖颖秀
- 文献传递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并发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附1例报告与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ation syndrome,OHSS)并发颅内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报告1例OHSS并发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并对该病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是28岁青年女性因继发性不孕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出现失语和偏瘫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罕见病例,卒中的原因可能是OHSS并发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结论OHSS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机制为低灌注、高凝状态等。在临床中应严格筛查选择合适的体外受孕对象,慎防OHSS发生。
- 杨淑婷庄伟端肖颖秀刘潇强
- 关键词:脑梗死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促排卵治疗发病机制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
- 目的 1、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危险因素;2、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至2014年6...
- 庄伟端林高攀陈丽芬刘潇强肖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