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秋颖

作品数:26 被引量:156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文化科学
  • 9篇哲学宗教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本科
  • 7篇学术
  • 7篇生涯
  • 7篇教育
  • 6篇本科新生
  • 5篇生涯发展
  • 4篇新生研讨课
  • 4篇学科
  • 4篇研讨课
  • 4篇人格
  • 4篇本科生
  • 3篇职业生涯
  • 3篇人力资源
  • 3篇主修
  • 3篇跨学科
  • 3篇工作压力
  • 2篇低年级
  • 2篇学术生涯
  • 2篇学术职业
  • 2篇研究性

机构

  • 26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建筑工程...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26篇刘秋颖
  • 20篇苏彦捷
  • 2篇施晓光
  • 1篇倪敬年
  • 1篇刘艳华
  • 1篇陈洪捷
  • 1篇苏丹

传媒

  • 5篇教育研究与实...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辽宁大学学报...
  • 2篇高等理科教育
  • 2篇现代大学教育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教育探索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研究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小学管理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大学教育...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研究生教育研...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跨学科新生讨论班:学术生涯发展意义上的学习与研究经验的建构被引量:1
2017年
开设于本科第一学期的跨学科新生讨论班,既是本科生学术生涯发展过程中主修学科决策和学术职业规划的"起始点",又是本科课程体系中学习与研究经验建构的"交叉点"。为了在学术生涯发展意义上与本科生共同建构学习与研究经验,本研究分析了193名本科新生在讨论班课程末撰写的学习自传。结果显示:讨论班有助于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式多样的"大学·学术·学科·学人·为学"专题内容承载着学术文化育人功能;为本科新生创造了"探索学术生涯发展可能性,进而以跨学科视野做出主修学科决策、基于学术认同进行学术职业规划"的机会。研究提示,支持本科生全面理解人类本性,是高等教育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行途径之一,而跨学科新生讨论班正为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描绘了"蓝图"。
刘秋颖苏彦捷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学术素养
本科新生的职业认同及其开发与管理被引量:8
2010年
研究表明,本科新生职业认同发展状态并不乐观,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变现状:通过教学设计引导期待职业认同获得者实现职业认同,通过扩展学习引导职业认同延缓者承诺于职业认同,通过培养职业决策能力引导职业认同闭合者自己探索职业的社会环境,通过提高个人发展的主动性引导职业认同弥散者明确职业目标。
刘秋颖刘艳华苏彦捷
关键词:本科新生
本科新生对自我与学术职业之间关系的理解与审视——对本科生学术认同发展与辅导研究及实践的启示被引量:5
2011年
结合"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这一本科生学术素养训练体系范畴内的平台课程,引导本科新生思考自我与学术职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了76名本科新生完成的涉及自我与学术职业之间关系内容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新生基于对学术的"创新"本质的理解,从"自我与学术职业"和"自主采取探索行动"的角度,审视自我与学术职业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本科新生对于自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体现在"学术价值观"、"学术兴趣"以及"学术能力"意义上,本科新生探索自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行为包括"学习与研究"、"阅读、思考和写作"以及"交流或听讲座"。调查结果对研究本科生学术认同发展的状态和引导本科生自主开发与管理学术认同有所启示。
刘秋颖苏彦捷
关键词:本科生
人格与职业兴趣的关系:中韩比较的角度被引量:6
2008年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到各自国家留学或就业的个体、聘用国际员工的组织越来越多。本研究探讨了人格与职业兴趣的关系,旨在从理论上揭示文化的隐含性假设,并为跨文化(中国、韩国)环境中个体的和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依据。研究结果提示,虽然大多数现有研究基于、扩展或整合了Holland的RIASEC类型,但是研究者应首先澄清中韩文化内人格维度和职业兴趣类型的内涵、考证理论和测量工具的文化适宜性。以往相关领域的研究尚需完善,文章力求为未来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指明方向。
刘秋颖郑浣淑苏彦捷
关键词:人格
本科新生的职业/主修专业认同:人格与决策的角度被引量:9
2009年
遵循元培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个体差异性原则,从人格与决策的角度,探讨本科新生的职业/主修专业认同发展。218名本科新生完成了职业/主修专业认同发展问卷和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G中国版。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职业/主修专业认同状态的本科新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探索、决策、规划"行动,具有不同人格类型的本科新生可以通过在职业/主修专业决策实践中优化问题解决过程完善人格。研究结果提示,人格发展过程、决策过程和职业/主修专业认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
刘秋颖苏彦捷
关键词:人格发展本科新生
本科新生职业认同开发与管理:多样化主题职业生涯课程的角度被引量:5
2012年
可以将职业认同理解为个体选择用"正在从事的职业"/"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来回答"我是谁"/"我想成为谁"问题。职业生涯课程则是支持和帮助本科新生开发与管理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探讨了两种本科新生主题职业生涯课程形态,一种形态是融入学科教育的职业认同发展教育,另一种形态是"变革环境中的职业认同发展"新生研讨课。研究结果提示,多样化本科新生主题职业生涯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拓展教与学双方共同探寻职业生涯发展和谐性及可能性的空间,来引导个体在充满变革的环境中自主建构职业认同。
刘秋颖苏彦捷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
学术职业精神气质恒久性探微被引量:1
2017年
恒久的学术职业精神气质,是一体化当代多元学术职业使命的内涵性力量。统整科学社会学、学术职业心理学及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对学术职业精神气质进行历史与文化考察,有助于将学术环境层面的研究与学术职业心理层面的研究合而为一以综合涵育人文精神。集中于恒久性探讨学术职业精神气质三重境界的统一或交融,能够更具渊源且更为系统地支持当代学术职业从业者,涌现关乎学术生涯发展的新思考,采取关乎学术生涯发展的新行动。期望作为与变革学术职业从业环境互动主体的当代学术职业从业者,在恒久学术职业精神气质的内在激励之下,依照多维学术观所启发的广义整合机制,自主地通过学术工作重塑来建构学术认同和学术适应力,进而达至学术忠诚。
刘秋颖施晓光
关键词:学术职业精神气质学术文化学术忠诚
本科低年级学生自主学术认同开发与管理:发展与教育的角度被引量:1
2014年
本研究从发展与教育的角度,采用目的抽样法,动态收集质性资料。以67名修习"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和50名申请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的低年级本科生为对象,实施有关自我与学术职业关系内容的问卷调查。纵向研究结果既体现了"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在学生自主学术认同开发与管理上的导向性作用,又展现了本科生科研项目参与个体在申请项目之前的学术认同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调查结果为以下研究及实践提供了依据:融合本科新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学术素养训练;揭示低年级本科生自主采取探索行动的规律;引导低年级本科生和本科生科研项目参与个体自主开发与管理学术认同。
刘秋颖苏彦捷
关键词:人道人性教育改革
嵌入式研究性学习对学生高考选科的影响——基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新生学习自传的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从学术生涯发展角度来看,嵌入高中科目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使高中生完善了学术人格,提高了学业成绩,点燃了学术激情,因而对高中生极富吸引力。新高考制度下,这类吸引力既是嵌入高中科目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延展性地加强"高中–大学"教育衔接的深层次原因,又是高中生能够学术性地考虑各种因素及其之间关系,进而选择高考科目的内涵性支持。相对而言,专门设置的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或活动,更能吸引高中生探索自我与高中未设科目的大学学科/专业、学科门类、跨学科专业等之间的关系。
刘秋颖苏彦捷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术人格
跨学科视野的学科认知教育--基于理工类主题跨学科新生讨论班的质性评估被引量:2
2018年
理工类主题跨学科新生讨论班承担着"跨学科视野的本科新生理工类学科认知教育"这一重要职责。通过分析4个理工类主题跨学科新生讨论班的79名本科新生于课程结束时撰写的学习自传,在质性学术生涯发展评估和质性课程评估中深挖发挥理工类主题跨学科新生讨论班承前启后作用的机制。从理工类主题跨学科新生讨论班的主题、跨学科、新生、讨论这4个特色切入分析的质性评估结果都显示,基于问题(含基于实验)或基于设计的学习,不仅是优化理工类主题跨学科新生讨论班课程的可实践策略,而且能够更高效地支持本科新生以跨学科视野进行学科探索。作为"跨学科视野的本科新生理工类学科认知教育"的思想内核,发挥理工类主题跨学科新生讨论班承前启后作用的机制要旨在于,支持本科新生形成与发展跨学科思想、跨学科素养、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及自主课程统整能力。
刘秋颖苏彦捷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