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翠荣

作品数:27 被引量:169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甘薯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3篇甘薯
  • 5篇选育
  • 5篇玉米
  • 5篇种质
  • 4篇性状
  • 4篇栽培
  • 4篇种质资源
  • 4篇甘薯品种
  • 4篇甘薯新品种
  • 4篇甘薯种
  • 4篇甘薯种质资源
  • 3篇栽培技术
  • 3篇食味
  • 3篇区试
  • 3篇紫色
  • 3篇紫色甘薯
  • 3篇抗性
  • 2篇形态性状
  • 2篇套作
  • 2篇糯玉米

机构

  • 19篇广西农业科学...
  • 4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海南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7篇吴翠荣
  • 23篇李彦青
  • 23篇黄咏梅
  • 21篇李慧峰
  • 21篇陈天渊
  • 13篇卢森权
  • 13篇滑金锋
  • 3篇田树云
  • 3篇文仁来
  • 3篇何雪银
  • 2篇苏月贵
  • 2篇范继征
  • 2篇程伟东
  • 1篇覃兰秋
  • 1篇陈雄庭
  • 1篇覃嘉明
  • 1篇谢传晓
  • 1篇张玉
  • 1篇阎飞燕
  • 1篇吴永升

传媒

  • 5篇西南农业学报
  • 5篇南方农业学报
  • 4篇种子
  • 1篇农家之友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热带农业科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农业网络信息
  • 1篇广西农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第二届全国杂...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甜糯玉米与甘薯套作模式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研究甜糯玉米/甘薯套作的最佳模式,以探索最适宜广西本地的甘薯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单作甘薯产量均高于套作的甘薯产量,桂薯131提高套作玉米产量5.06%。广87品种无论套作还是单作的产量均高于其他品种。
张玉吴翠荣陈天渊黄咏梅李彦青李慧峰滑金锋
关键词:甘薯玉米套作
一种甘薯小象甲的人工饲料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薯小象甲的人工饲料,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琼脂粉70‑100份、甘薯粉140‑200份、干酪素15‑25份、纤维素11‑20份、右旋葡萄糖30‑50份、酵母提取物5‑10份、混合盐1.5‑3份、蔗糖8...
滑金锋黄咏梅李彦青李慧峰吴翠荣陈天渊
文献传递
甘薯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了解具有不同产量潜力及不同干物率的甘薯品种光合特性的差异,为其在生产中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淀粉型甘薯品种桂粉2号和本地薯为材料,研究其不同时期块根干物率、叶片光合作用及收获时鲜薯、薯干产量。【结果】高淀粉甘薯品种桂粉2号在生育期77~107d期间干物率呈上升趋势,107d后其增长缓慢并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而低淀粉品种本地薯在整个生育期中其干物率增长均较缓慢,变化较平稳。桂粉2号和本地薯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在36~77d内呈不断增加趋势,77d后明显下降,而胞间CO2浓度在36~60d内呈增加趋势,60d后呈下降趋势。不同时期高淀粉品种桂粉2号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高于本地薯。【结论】高淀粉型甘薯品种桂粉2号的鲜薯产量虽然低于低淀粉型品种本地薯,但其干物率、薯干产量和光合能力均高于本地薯。本地薯的光合速率变化由气孔限制因素引起,桂粉2号光合速率变化由气孔限制因素和非气孔限制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黄咏梅李彦青吴翠荣李慧峰陈天渊卢森权
关键词:甘薯光合特性
2010~2011年国家甘薯品种区试广西试点报告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筛选适合广西种植的甘薯新品种(特别是高淀粉型新品种),为提高广西甘薯良种覆盖率、推动甘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品种支撑.[方法]2010~2011年在国家甘薯品种区试广西试点对9个甘薯新品种进行试验,测定甘薯鲜重、干重、品质等.[结果]9个参试品种中,鲜薯产量比对照增产的品种有3个,依次为泉薯10号、金薯2号和福薯21,其中泉薯10号产量名列第一(41006.3 kg/ha),比对照增产60.4%;干薯产量比对照增产的品种有6个,依次是金薯2号、泉薯10号、桂粉3号、莆薯16号、广薯205、龙薯14,其中金薯2号产量最高(9797.8 kg/ha),比对照增产45.3%.莆薯16号的干物率最高,为34.85%;桂粉3号的熟食味最好,评分为87.5分.[结论]高淀粉品种桂粉3号、广薯205、龙薯14及其他类型品种泉薯10号、金薯2号和福薯21等综合表现较好,适于在广西全区或部分地区种植.
吴翠荣陈天渊黄咏梅李彦青李慧峰卢森权覃嘉明
关键词:甘薯国家区试抗病性
高蛋白质、高产、高配、多抗玉米自交系Hi的选育及其利用
文仁来阎飞燕吴翠荣何雪银田树云程伟东张述宽
该项目为广西科技厅攻关项目,合同编号桂科攻0228001-4。为了解决广西玉米种质基础贫乏和杂交种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通过玉米种质材料的引进创新,培育出适应广西气候和生产条件的优质、高产、高配、多抗玉米自交系。项目采用田...
关键词:
关键词:多抗玉米自交选育
基于SLAF-seq技术的甘薯种质资源群体遗传进化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122份甘薯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开发SNP位点并将其应用于种质资源群体结构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从122份甘薯种质资源中共获得563.18 Mb读长,不同材料的读长数量在1 419 809~8 392 785范围之间。测序质量值Q30在90.61%~96.82%之间,平均Q30为92.78%。测序获得的GC含量在36.46%~40.33%之间,平均GC含量为38.17%,对照GC含量为40.72%。根据测序结果共开发出高质量的SLAF标签2388759个,平均测序深度为17.45’。其中,多态性的SLAF标签77761个,占SLAF标签总数的3.26%。根据所获得多态性SLAF标签统计SNP位点信息,共计获得129 063个群体SNP位点。遗传进化分析表明122份种质资源可以分为3个大类,分类结果与它们的地理来源无直接关系,聚类结果可为甘薯育种亲本组配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李慧峰黄咏梅李彦青滑金锋吴翠荣范继征陈天渊
关键词:甘薯种质资源遗传进化分析
小象甲抗性鉴定方法及不同品种甘薯抗性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索甘薯品种对小象甲抗性的鉴定方法,并对不同甘薯品种进行抗性鉴定,为选育抗小象甲的甘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制定不同的抗性指标,在单因素变量的条件下,分别进行网室和实验室试验,对泉薯17、榕薯819、福薯604、广薯214和普薯32号5个不同甘薯品种小象甲危害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检测不同甘薯品种对小象甲的抗性。【结果】明确了茎叶和薯块危害减退率相关抗性指标,制定了高感、感、抗、中抗、高抗5个抗性级别。甘薯品种的茎叶比薯块危害指数较轻,差异不显著。除泉薯17和广薯214外,其余品种之间危害指数差异显著。两年的危害减退率差异不大,普薯32号平均为21.17、泉薯17为38.78、广薯214为48.00、福薯604为70.91。【结论】以榕薯819为对照,普薯32表现为中抗,泉薯17和广薯214为感,福薯604为高感,该方法可对不同甘薯品种的小象甲抗性进行有效检测。
滑金锋黄咏梅李彦青吴翠荣李慧峰陈天渊
关键词:小象甲甘薯品种抗性鉴定
粮、能兼用型甘薯新品种桂粉2号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4
2012年
甘薯新品种桂粉2号是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用富硒11作母本,桂薯2号等8个甘薯品种作父本,自然受粉获得杂交种子选育而成。2006、2008年参加广西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各点综合表现良好。2008~2010年参加国家甘薯品种南方薯区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稳定性好,适应性广,在广西各地和西南部分地区均可种植,该品种高产、高淀粉、优质、抗病、综合性状好,尤其优质、高淀粉产量是本项目核心技术创新的难点,既可作粮食又可作能源原料。适宜种植密度为3 000~3 200株/667 m2。
陈天渊黄咏梅李慧峰李彦青吴翠荣卢森权马琳
关键词:甘薯品种选育
紫色甘薯桂紫薯1号的选育及栽培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桂紫薯1号是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紫色甘薯品种,2010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鲜薯产量较高,干物率高,食味较好,鲜薯花青素含量较高,薯皮鲜紫色,颜色亮丽,适宜作为鲜食型品种在生产上应用。该品种的薯形随生育期的不同有较大差异,生育期90d时,薯形呈纺锤形,较细长,不饱满;生育期为120d时薯形呈短纺锤形,中间稍粗,两端稍细,薯形均匀美观,中薯率高;生育期150d时,薯形呈短圆柱形,大薯较多,薯形不美观。生产上如作为鲜食甘薯销售,宜在生育期为120d左右收获,如作为烘烤甘薯或加工等其他用途的,可适当延长生育期,可获得更高产量。
黄咏梅李慧峰李彦青吴翠荣滑金锋陈天渊卢森权
关键词:甘薯选育栽培
玉米与甘薯间套作种植模式效益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为探索单位耕地面积产值最高的种植模式,以单作玉米和单作甘薯为对照,研究玉米与甘薯间套作不同的种植模式。分四大类型进行,分别为单作玉米、单作甘薯、间作和套作,其中间作又分三个模式,玉米与甘薯种植行比为2∶1,2∶2,2∶3,套作分4个模式,甘薯以不同方式和密度套种在玉米行间,共计9个模式。结果表明,各类型产值高低顺序为单作甘薯>间作>单作玉米>套作,在9个种植模式中,以模式3玉米间作甘薯,玉米与甘薯行比为2:3的种植模式产值最高,是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黄咏梅陈天渊李彦青吴翠荣李慧峰卢森权
关键词:玉米甘薯间套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