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社 作品数:52 被引量:385 H指数:14 供职机构: 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 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隆子县黑青稞气候适宜性分析 2024年 黑青稞是隆子县主要种植的特色青稞品种,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属于世界最大的黑青稞种植基地,种植面积约34.4 km^(2)。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当地黑青稞适宜性影响,采用1961—2022年西藏隆子县气象观测资料,选取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运用统计方法研究隆子县黑青稞生长区气候变化趋势,分析隆子县黑青稞生长适宜性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隆子县黑青稞种植区域的海拔在3800~4200 m之间,近62 a的年平均气温为5.5℃,呈显著升高趋势(P<0.001),且气温日较差变大趋势;年平均降水量为281.3 mm,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938.2 h,呈不显著升高趋势;年≥0℃和≥10℃的有效积温均呈明显升高趋势,积温持续日数变长,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85%,适宜黑青稞生长的积温分布范围变大,气象条件适宜,可种植面积也随之增大。本研究结论可为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高黑青稞产量和品质及调整当地农业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利气象支撑。 普布多吉 罗珍 扎西拉姆 周刊社 张东东关键词:气候分析 适宜性 1961-2010年藏北牧草生长季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 2014年 基于西藏那曲地区6个地面气象站(台)1961-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采用极端最高气温、暖(冷)昼(夜)天数和生长季长度等10个指标,运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藏北牧草生长季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61-2010年藏北牧草生长季的TXx(极端最高气温)、TXn(最高气温极小值)、TNn(极端最低气温)和TNx(最低气温极大值)都表现为升高趋势,其中TNn升幅最大,为0.40℃·10a-1。DTR(气温日较差)以-0.17℃·10a-1的速度显著变小(P<0.01),GSL(生长季长度)以1.8d·10a-1的速度明显延长。牧草生长季的TX90p(暖昼天数)和TN90p(暖夜天数)显著增加,平均每10a分别增加4.11和11.81d,尤其是近30年TN90p升幅更明显,达23.03d·10a-1;而TX10p(冷昼天数)和TN10p(冷昼天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分别为-3.33和-6.69d·10a-1。在10a年际变化尺度上,极端气温暖指数(TNx、TX90p、TN90p和GSL)呈现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冷指数(TX10p、TN10p)和DTR表现为下降趋势。在时间转折上,TXx突变时间较早,发生在1984年;其他指数的突变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有利于藏北牧草的生长。 杜军 周刊社 袁雷 建军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多庆错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2021年 研究湖泊变化能明晰区域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文章选取多庆错为研究对象,基于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和国产高分系列等多源遥感资料,提取获得多庆错2018—2020年共36期每月湖面面积,并结合气温、降水和蒸散发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湖面面积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及可能驱动因子。结果显示,多庆错湖面面积年内呈双峰状波动变化,年内不同时期主要驱动因素也有明显差异。湖面面积最低值一般出现在6—7月份,主要是受农业截流灌溉影响;最高值出现在9—10月份,主要原因是雨季降水量增加;10月份至次年1月份的湖面面积变化主要是蒸散发量变化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冰川融水量变化。多庆错湖面年内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湖面面积的增加和减小都主要集中在湖泊的东部和南部,湖泊的西北部变化不明显。 曾林 扎西央宗 牛晓俊 德吉央宗 边多 周刊社关键词:青藏高原 遥感 气候变化 西藏多庆错和嘎拉错面积变化及气候要素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1988—2012年Landsat系列和2013—2019年GF1卫星遥感影像对西藏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进行遥感解译提取,并分析湖泊面积变化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1988—2019年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均存在大幅波动,总体呈现减少趋势;2019年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分别为47.31 km2、7.28 km2,较1988年分别减少了39.62%、27.42%,其中嘎拉错在2005年和2014年曾出现干涸现象。(2)近32年来该流域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年累计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累计蒸发量呈减少趋势。(3)多庆错湖泊面积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多庆错湖泊面积与年累计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P<0.01);嘎拉错湖泊面积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与年蒸散发均无明显相关性。表明多庆错和嘎拉错呈萎缩趋势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流域内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 曾林 牛晓俊 豆永丽 边多 周刊社关键词:气候变化 湖泊面积 1961-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8 2014年 采用1961-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近50a降水量的实测数据,统计降水量的年、干季、湿季平均序列;结合流域6个水文站近50a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10年近50a年平均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增加,增加速率为3.3mm·(10a)一,其中干季、湿季分别为1.9mm·(10a)^-1和1.4mm·(10a)^-1,均为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相对偏多,70年代较平稳,而80年代为最少,到90年代有所回升,21世纪前10a降水量处于不显著的增多态势.雅鲁藏布江径流的变差系数C,值在0.15~0.40之间,年际变化较小.径流的年代际变化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相对的丰水期,70年代减少,80年代达到最小值,之后径流有所回升,进入21世纪前10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年、湿季尺度上径流量和降水量的相关显著,湿季作为径流主要形成期,其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流域径流量的丰枯,湿季降水量的增减影响着流域径流量的增减.由此可见,降水变化是雅鲁藏布江天然径流最主要影响因子,最终也决定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径流量的丰枯. 杨志刚 卓玛 路红亚 达瓦次仁 马鹏飞 周刊社关键词:径流量 降水量 雅鲁藏布江流域 西藏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1970-2000年30 s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及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PICHB)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西藏高原近40 a ICHB呈显著上升趋势,整个西藏高原年ICHB升高率为0.76·(10a)-1,各气候区年ICHB升高率为(0.57~0.98)·(10a)^(-1)。季ICHB升高率在时间上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2)年ICHB和季ICHB的升高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北部>东北部>东南部>中部、南部边缘。(3)PICHB空间上表现为寒冷特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及东北部的高山上;冷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及南部边缘的高山上;冷不舒适、中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等区域的较低海拔地区;凉较不舒适、轻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不冷不热舒适、无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错那县南部和墨脱县南部。随着西藏高原近40 a和未来气候“暖湿化”的变化趋势,各地月ICHB、季ICHB、年ICHB明显提高,PICHB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均向着舒适度升高的方向发展。 李积宏 周刊社 张东东 普布多吉 张伟华 史继清关键词:人体舒适度指数 近43年西藏高原20cm地温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全面了解西藏高原20 cm耕作层地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情况,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71—2013年西藏8个气象站的地温、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地温与气温及降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各站年气温和地温均呈显著的增温趋势(P<0.05),冬、春季的气温和地温升温率明显大于夏、秋季;西藏西部和中部各地增温趋势明显大于东部,且大部分站点和时段地温增温率大于气温增温率。年、季气温和地温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20世纪70—80年代偏低,90年代正常,21世纪前10年明显偏高。各站年地温、湿季地温、干季地温与同期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湿季西藏中部和东部各站地温与同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不同时段的地温与同期气温及降水的相关程度湿季均大于干季。 周刊社 陈华 卓嘎关键词:地温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MANN-KENDALL检验 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干旱时空分布及致灾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4 2023年 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是西藏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产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该区的农业深受干旱影响。根据《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17)国家标准,计算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25个气象站点全生育期的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统计1981—2020年各站点的气象干旱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各生育期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致灾危险性等级分布。结果表明:(1)近40 a来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呈现气温显著上升(P<0.01),降水不显著增多的特点;季节性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差异明显。(2)干旱覆盖范围和持续日数总体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干旱强度(除播种-分蘖期外)均有所增强;分蘖-抽穗期干旱最严重,1981—1990年干旱最重,2001—2010年干旱最轻。(3)各生育期干旱发生频率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日喀则市东部、拉萨市南部、昌都市西南部和山南市中部地区,低值区位于林芝市中部。(4)经验正交函数法(EOF)分析的各生育期主要模态有中部与中西部相反、全区一致、西南与东北相反。(5)各生育期干旱致灾危险性等级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其中,分蘖-抽穗期致灾危险性总体较高,抽穗-成熟期次之,播种-分蘖期最低。 史继清 甘臣龙 周刊社 袁雷 张东东关键词:青稞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高原地区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2024年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0a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分布总体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减少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海拔垂直地带性特征。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平均值比较,西藏各站三种积温均增加,以≥10℃积温增幅较大;绝大部分站点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偏多。(2)近40a西藏≥0℃、≥5℃和≥10℃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幅以≥0℃最大,平均每10a初日提早3.2d、终日推迟3.5d、持续日数延长5.4d;积温增幅以≥10℃最大,为86.1℃·d·10a^(-1)。≥0℃、≥5℃持续日数增加是由于初日明显提早造成的,而≥10℃持续日数的增加因终日显著推迟导致。(3)≥0℃界限温度的线性倾向率(LTR),低海拔地区明显大于高海拔地区;≥5℃初日、积温LTR的最大值在低海拔地区,终日、持续日数LTR的最大值在中高海拔地区(3500-4000m);≥10℃初日LTR在中高海拔地区最大,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LTR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000-4500m地区。(4)20世纪80年代≥0℃、≥5℃和≥10℃初日偏晚、终日偏早、持续日数偏短、积温偏低;90年代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正常,积温仍偏低;进入21世纪后,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增加、积温明显偏高,以21世纪10年代最明显。(5)≥5℃终日突变最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10℃终日突变最晚,在21世纪10年代中期;初日、积温的突变分别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 杜军 黄志诚 次旺顿珠 德庆卓嘎 周刊社关键词:界限温度 活动积温 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西藏第二、三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也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以及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西藏解放以来,第二、三产业从无到有得到飞速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近几年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产业结构和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藏医药、矿泉水等优势产业伴随发展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本文重点分析西藏不同时期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占地区GDP的结构比例等,探讨了西藏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比例结构,并提出以后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周刊社 刘大为 洪建昌关键词:产业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