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亮 作品数:11 被引量:46 H指数:4 供职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2011年 探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与调控机理,是规避两系杂交水稻制种风险和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先地位的关键领域之一。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反应特性、育性的遗传学、基因组学、育性转换的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五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主攻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刘忠奇 唐先亮 邓晓娟 张海清关键词: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 不同耕作模式下稻——油系统CO_2和CH_4净交换量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生态系统CO_2和CH_4净交换量的影响,采用温室气体自动分析仪与循环采气式静态箱法相结合,通过对比不同生育期,对长期免耕和常规翻耕两种耕作方式下稻油两熟制农田生态系统CO_2和CH_4日净交换量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免耕处理稻田系统CO_2净吸收总量和CH_4净排放总量分别比翻耕处理高11.75%和16.55%;稻田系统CO_2和CH_4净交换总量主要发生在水稻种植阶段;水稻种植阶段稻田系统CO_2净交换量占净交换总量的70%左右,CH_4净交换量占交换总量的99%以上。全年来看,免耕模式下稻田系统CO_2吸收增加而CH_4排放加剧。 成小琳 唐先亮 魏甲彬 周玲红 徐华勤 邹应斌 唐剑武关键词:稻田系统 耕作方式 CH4 耕作方式对稻油两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为了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系统固碳减排的作用及影响,合理评价南方地区不同耕作方式的稻油两熟制,本研究选取不同耕作模式下(免耕与翻耕)的稻油两熟制长期定位试验,采用温室气体自动测量仪测量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系统全年白天温室气... 唐先亮关键词:耕作方式 温室气体 土壤养分 文献传递 一种土壤灭菌方法在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土壤活性养分检测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土壤灭菌方法在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中的应用。所述灭菌方法的步骤如下:(1)采集新鲜土壤过2mm筛,调节土壤含水量至土壤田间饱和持水量的75~85%,得到土壤样品;(2)称取9.... 徐华勤 谭淑端 魏甲彬 周玲红 成小琳 唐先亮 唐剑武文献传递 冬季种养结合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及有效碳氮库的影响 被引量:18 2016年 以双季稻冬闲田种植绿肥与养鸡结合的新型种养制度为平台,通过冬季绿肥和鸡粪还田,减少水稻生育期化肥用量,探讨"冬季绿肥-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和"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分别为冬闲(F)、冬季种植黑麦草(R)、冬季种植紫云英(M)、冬季种植黑麦草与养鸡结合(RC)以及冬季种植紫云英与养鸡结合(MC)。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的动态过程中,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高低总体趋势表现为绿肥养鸡>绿肥>冬闲,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各处理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3月24日达到最大值,RC、MC、R和M处理微生物量碳最大值分别为492.22,464.91,432.34和435.48mg/kg;微生物量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18.20,101.03,70.13和85.46mg/kg;可溶性有机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001.47,926.21,832.80和870.75mg/kg;可溶性有机碳在早稻苗期达到最大值,RC、MC、R和M最大值分别为278.95,266.40,246.13和249.84mg/kg。微生物量碳含量的高峰在早稻移栽初期、晚稻孕穗期和灌浆期,微生物量氮的高峰出现在早稻分蘖期、齐穗灌浆期和晚稻孕穗期,可溶性有机碳在稻田养鸡及成鸡出栏后较高。与冬闲田种植绿肥和休闲相比,冬闲稻田种植绿肥结合养鸡对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的贡献更大,并显著提高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氮,间接反映了种养制度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矿化速率和土壤的活性有机碳氮以及满足水稻生长期间自身养分需求。 周玲红 魏甲彬 唐先亮 成小琳 肖志祥 徐华勤 唐剑武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11 2016年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就长期免耕和常规翻耕两种耕作方式,针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免耕处理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了13.09%.翻耕处理水稻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基本高于免耕处理.翻耕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水稻种植前和收割后两个时期分别比免耕高20.58%和16.79%,差异显著,其他时期差异不明显;翻耕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水稻分蘖后期、孕穗期、黄熟期、收割后四个时期分别比免耕高31.70%、38.42%、41.82%和98.96%,差异显著.免耕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率基本高于翻耕处理.因此,免耕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翻耕方式更有利于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并且翻耕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 唐先亮 魏甲彬 周玲红 徐华勤 邹应斌 唐剑武关键词:稻田 耕作方式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碳交换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018年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南方"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进行了一年的连续监测,分析了"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碳交换[净碳交换量(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总呼吸(Reco)]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方"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NEE月平均日变化在生长季表现为较明显的"U"型曲线,不同月份"U"型高度不同;NEE季节变化存在明显的两个吸收期(NEE为负)和三个排放期(NEE为正),NEE在早稻和晚稻的生长季有两个明显的碳吸收期,早稻平均值为-0.58 g C·m^(-2)·d^(-1),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6月20日,为-1.77 g C·m^(-2)·d^(-1),晚稻平均值为-1.28 g C·m^(-2),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9月19日,为-2.23 g C·m^(-2)·d^(-1);冬闲期存在两个碳排放期,平均值为2.68 g C·m^(-2)·d^(-1)。水稻种植期间白天的净碳交换受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显著,夜间的净碳交换受5 cm土壤温度的显著影响,温度低时的冬闲期温度敏感性高于温度高时的双季稻种植期。全年的NEE总和表现为碳排放,达778.4 g C·m^(-2),GPP为1 643.7 g C·m^(-2),Reco为2 425.8 g C·m^(-2)。因此,南方"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有可观的固碳减排潜力。 魏甲彬 徐华勤 周玲红 成小琳 唐先亮 傅志强 唐启源 唐剑武关键词:涡度相关 一种黑麦草与双季早稻的轮作栽培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麦草与双季早稻的轮作栽培方法,具体为:在晚稻收获前5-15天套种黑麦草,在次年3月中旬向稻田灌水泡田腐解黑麦草,放水至浅水田后,直接丢秧双季早稻。本发明利用黑麦草生长迅速又不耐涝的特性,抑制稻田其他杂草... 徐华勤 邹应斌 杨知建 魏甲彬 唐先亮文献传递 用于农闲田轮牧养鸡的移动鸡笼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农闲田轮牧养鸡的移动鸡笼。该用于农闲田轮牧养鸡的移动鸡笼,包括笼身本体,该笼身本体包括相连通的栖息部和活动部,栖息部由钢板制成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可以遮挡风雨,用于鸡群栖息,活... 唐剑武 魏甲斌 徐华勤 唐先亮文献传递 模拟酸雨对黑麦草草茬还田后水稻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为了研究黑麦草草茬还田对酸化水稻土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模拟酸雨淋溶条件的方法(p H分别为3.5、4.5和5.5,并以p H 6.5为对照)。[结果]在模拟酸雨环境下,水稻土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黑麦草草茬还田后随p H的下降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增幅有限。然而,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微生物量碳、磷随酸雨p H先升高后减低。强酸(p H≤3.5)抑制了黑麦草草茬还田后水稻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论]酸雨能在短时间内加速黑麦草草茬分解腐烂和养分释放。 王文娟 杨知建 徐华勤 刘红梅 魏甲斌 唐先亮关键词:模拟酸雨 水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