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学军 作品数:22 被引量:115 H指数:7 供职机构: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重症胰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通过对重症胰腺炎(SAP)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30例临床分析,探讨影响SAP预后及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SAP并发MOF30例的病因依次为胆系疾病、高脂血症和酗酒,MOF常见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循环衰竭等,发病模式以迟发双向型为主。其中采用ICU监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肠道去污等综合治疗为基础,28例进行早期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并行十二脂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或鼻胆管引流术术5例,实施血滤4例,外科干预2例。结果:SAP并发MOF30例中死亡3例(10.0%),主要死因为ARDS、严重感染等。结论:SAP并发MOF应采取ICU监护、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措施,其中早期肠内营养有可能减少全身感染发生,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存率。 唐学军 龚镭 胥明关键词:重症胰腺炎 多脏器功能衰竭 肠内营养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无创血清学肝纤维化评分系统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2017年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伤。在进展期可发生门静脉高压,当门静脉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者甚至出现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因此,及早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可降低胃镜或其他侵入性检查引起的曲张静脉破裂风险。无创血清学诊断模型是由血清生物标志物组合建立的诊断模型。近年研究证实, 凤辉 龚镭 唐学军 孟淼 胡臻 唐栓 周震宇 王小云关键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血清学 肝硬化 评分系统 肝纤维化 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慢性进行性肝病 一种便携式肠内营养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肠内营养泵,属于肠内营养泵技术领域,所述便携式肠内营养泵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包括: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可容置一营养液瓶;第二容置腔;泵体,所述泵体包括电机和... 吴高珏 唐学军 高劼文献传递 牙线牵引辅助ESD技术在胃角早期胃癌中的应用 王小云 唐学军 谈春晓 彭晓斌 孟淼 龚镭 胡臻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指征分析(含视频)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re-cut-EMR)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re-cut-EMR治疗的结直肠LSTs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分析病灶临床特征与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共132例结直肠LSTs病变纳入研究,LSTs内镜分型中颗粒均一型29例(22.0%),结节混合型43例(32.6%),扁平隆起型58例(43.9%),假凹陷型2例(1.5%)。LSTs病灶直径(2.3±1.5)cm(2.0~5.0 cm)。病灶位于直肠36例(27.3%),乙状结肠15例(11.4%),降结肠10例(7.6%),结肠脾曲17例(12.9%),横结肠21例(15.9%),结肠肝曲24例(18.2%),升结肠6例(4.5%),盲肠3例(2.3%)。LSTs病理结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43.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9例(52.3%),黏膜内癌2例(1.5%),癌变3例(2.3%)。132例LSTs病灶应用pre-cut-EMR治疗,手术时间(25.3±13.6)min(20~65 min),病灶整块切除率95.5%(126/132),完整切除率100.0%(132/132)。术中穿孔2例(1.5%),均位于乙状结肠,病灶直径分别为4.0 cm、4.5 cm。术中即刻出血12例(9.0%),术后迟发出血2例(1.5%)。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创面愈合良好,随访期间病灶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内镜下应用pre-cut-EMR治疗直径<4.0 cm的结直肠LSTs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金燕 龚镭 王小云 金士毛 唐学军 彭晓斌 朱颖伟 姚礼庆 周平红 李剑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预切开 侧向发育型肿瘤 经胰管胆胰管隔膜切开术及双导丝术在困难性插管ERCP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经胰管胆胰管隔膜切开术及双导丝术在困难性插管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ERCP插管时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患者158例,根据插管方法分为经胰管胆胰管隔膜切开法(A组)、双导丝法(B组)和单导丝法(C组)3组。比较三种方法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58例A组患者插管成功54例,成功率93.1%,56例B组患者插管成功50例,成功率89.3%,44例C组患者插管成功26例,成功率59.1%,A和B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与C组,B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胰腺炎4例,出血6例,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20.7%;B组并发术后胰腺炎5例,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16.1%;C组并发胰腺炎7例,出血2例,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29.5%,3组均无穿孔发生。B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A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A与C组,B与C组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而导丝进入胰管时,继续常规单导丝插管成功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与双导丝法均可有效提高插管成功率,且并发症发生率均相对较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孙雄 龚镭 彭晓斌 唐学军 王小云 谈春晓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吲哚美辛预防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胰腺炎的效果 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对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要求的60例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于术前45 min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栓剂,观察组直肠内给予吲哚美辛栓100 mg,行ERCP术。观察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4、24、48 h血清淀粉酶水平、VAS疼痛评分及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后4、24、48 h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与对照组同比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4、24、48 h VAS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P<0.05),且观察组手术后4 h 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P<0.05);观察组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吲哚美辛可有效预防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减轻疼痛及炎症反应,提高术后恢复。 唐学军 龚镭 彭晓斌 王小云关键词:吲哚美辛 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胰腺炎 小剂量思他宁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疗效 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小剂量思他宁术中应用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行ERCP患者 62例 ,分为两组 :预防组 32例 ,于术中静滴思他宁 2 50 μg(加入 1 0 %GS 1 0 0ml中 ) ,1小时滴完 ;对照组 30例 ,ERCP术中静滴 1 0 %GS1 0 0ml。两组患者术前后均不用其他任何抑制胰腺分泌及预防胰腺炎药物 ,并分别于术前、术后 2h ,2 4h作血清淀粉酶测定 ,同时观察胰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预防组ERCP术后 2h ,2 4h作血清淀粉酶 (U/l)分别为 (2 4 4± 1 84)和(2 61± 1 81 ) ;明显低于对照组 (879± 2 80 )和 (793± 2 58)P <0 .0 1 ;预防组无一例发生胰腺炎 ,对照组发生 2例。 龚镭 唐学军 胥明关键词:疗效 思他宁 高淀粉酶血症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疾病预防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NF-κB和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相关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53例AP患者分为轻症AP(A组,28例)和重症AP(SAP,B组,25例);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C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第5天和第10天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κB、IL-6、IL-8、IL-10浓度;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定位法检测NF-κB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B组血清NF-κB、TNF-α、IL-6、IL-8水平均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B组第5天高于A组(P<0.05)。B组IL-10水平较A、C组明显呈上升趋势,第10天达顶峰(P<0.05)。B组血清NF-κB与TNF-α、IL-6和IL-8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NF-κB可通过转录调控TNF-α、IL-6、IL-8等促炎细胞因子,在AP的病程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抗炎细胞因子IL-10可能参与了SAP早期病程的发展,提示了SAP的免疫紊乱。 金燕 龚镭 唐学军 杨怡莎 彭晓斌 吴高珏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核转录因子ΚB 细胞因子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炎症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炎症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饮食指导、美沙拉嗪、维生素C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0)、治疗1个月(T1)、3个月(T2)后炎症因子IL-6、CRP、TNF-α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两组T1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低于T0,T2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低于T0、T1,各时间点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时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T2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血CD_3^+,、CD_4^+、CD_4^+/CD_8^+水平高于T0,T2血CD_3^+,、CD_4^+、CD_4^+/CD_8^+水平高于T0、T1,两组T1血CD_8^+水平低于T0,T2血CD_8^+低于T0、T1,各时间点血CD_3^+,、CD_4^+、CD_8^+、CD_4^+/CD_8^+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时血CD_3^+,、CD_4^+、CD_4^+/CD_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T2时,CD_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T2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助于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唐学军 王小云 吴高珏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T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