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臂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
- 2011年
- 目的:探讨C臂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2009年3月,65例(68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臂引导下,经皮椎弓根向椎体内注入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术后X线片观察骨水泥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观察有无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患者术后12h-48h疼痛明显减轻。68个椎体内平均每个椎体内注入骨水泥2.5ml,X线片显示骨水泥充填良好,骨折复位良好,其中3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1个椎体有椎管内少量渗漏,2个椎体有椎体旁少量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65例患者进行了为期12~36个月的随访,治疗部位疼痛无明显加重,椎体外形无明显改变。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短时间隔少量多次注入骨水泥是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关键。
- 姜志圣丁敬沛齐志远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 经皮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颈骨折被引量:3
- 2011年
- 骨折内固定的目的是给骨折提供一个愈合的力学和生物学环境,使骨折尽快愈合,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我们利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颈骨折58例,采用的是小切口,经皮置人锁定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姜志圣丁敬沛齐志远
- 关键词: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股骨颈骨折
- 膝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运动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膝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运动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25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炎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运动障碍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膝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运动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运动障碍组的年龄>65岁、术后VAS评分≥6分、未行软组织平衡术、术后未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占比均高于无运动障碍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后VAS评分≥6分、未行软组织平衡术、术后未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是膝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运动障碍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膝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障碍的发生与年龄>65岁、术后VAS评分≥6分、未行软组织平衡术、术后未及时行康复训练关系密切。
- 李振杰姜志圣张凯凯张自勇
- 关键词:膝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
- 髋臼内壁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近期疗效观察
- 目的:探讨髋臼内壁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Ⅱ、Ⅲ型)并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和手术技术.
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采用结合髋臼内壁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C...
- 陈秀民李广彬王在斌齐志远韩鹏姜志圣马士超
- 关键词:髋臼发育不良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研究背景与目的: 骨质疏松症(Osteo porosis,OP)是指一种系统性的骨病,以骨量的下降及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弹性下降。该病多见于老年人,轻微的外伤即可导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 姜志圣
- 关键词: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疗效
- 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间隙平衡截骨的疗效评价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间隙平衡截骨法结合测量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价值和疗效评价。方法笔者自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濮阳市中医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78例(82膝)骨关节炎的患者,纳入标准: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屈曲挛缩畸形角度≤15°;膝内翻畸形角度≤20°;Kellgren-Lawrence分期Ⅲ、Ⅳ级。排除标准:膝炎性关节疾病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患者伴发严重的内科疾病;资料不完整、未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的患者。其中平衡组38例(40膝),测量组40例(42膝)。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6±2.4)个月。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下肢机械力线及KSS评分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组与平衡组单膝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2组胫骨外侧及股骨远端外侧截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股骨外后髁截骨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36,P<0.05)。平衡组选择9 mm垫片者(29例)显著多于测量组(13例)(Z=-5.28,P<0.05)。术中两钉孔连线B线与AP垂直线A线的夹角<2°,测量组外旋角度(1.1±0.5)°,平衡组内旋角度(1.2±0.5)°,术后患膝伸直应力位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膝90°应力下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t=6.76,外t=7.18,P<0.05)。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膝关节KSS评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P<0.05),术后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示平衡组优良率87.5%(35/40例),测量组优良率71.4%(30/42例)。结论间隙平衡截骨法结合测量截骨法能取得良好的下肢力线和屈伸间隙平衡,还能避免屈曲�
- 齐志远陈秀民王在斌姜志圣李广彬韩鹏
- 关键词:截骨术
- 双侧切口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双侧切口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6例儿童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随机分为实验组(张力带内固定组)和对照组(克氏针固定组),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优26例,良11例,可1例;对照组:优15例,良12例,可6例,差5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χ2=9.896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切口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有效防止肘内翻畸形发生。
- 齐志远丁敬沛陈秀民姜志圣
-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张力带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测量截骨与间隙平衡截骨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测量截骨与间隙平衡截骨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自2008-01-2013-06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诊治126例(130膝)骨性关节炎,测量组76例,平衡组50例,比较2组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26例均获随访2~5年,平均3.4年。测量组与平衡组单膝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2钉孔连线与股骨通髁线夹角<2°,测量组外旋角度(1.04±0.62)°,平衡组内旋角度(1.24±0.57)°,术后患膝伸直应力位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膝90°应力下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保证下肢力线及屈伸间隙平衡方面优于测量截骨技术,但易导致股骨假体内旋,术中要注意调整两钉孔连线与股骨通髁线夹角。
- 齐志远陈秀民王在斌姜志圣李广彬马士超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
- 测量截骨与间隙平衡截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疗效比较
-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已成为外科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精确恢复下肢力线和屈伸间隙平衡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术中精确截骨和良好的软组织平衡.精确截骨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为之后...
- 齐志远陈秀民王在斌姜志圣李广彬马士超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
- 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5例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入院前行常规合并症处理,保持最佳手术状态,术后积极行并发症的预防。结果本组患者除1例患者于术后第2天突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全部安全度过手术期,未发现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本组治疗优良率为81.8%(36/44),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结论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要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及适应的假体,及时做好合并症等处理,术后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 姜志圣
-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