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小丽

作品数:9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淮北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群落
  • 5篇群落结构
  • 4篇甲壳动物
  • 4篇浮游甲壳动物
  • 3篇植物
  • 3篇浮游植物
  • 2篇塌陷区
  • 2篇夏季
  • 2篇淮河中游
  • 2篇采煤
  • 2篇采煤塌陷
  • 2篇采煤塌陷区
  • 2篇巢湖
  • 2篇春夏季
  • 2篇春夏季节
  • 1篇雄体
  • 1篇演替
  • 1篇枝角类
  • 1篇支流
  • 1篇植物群

机构

  • 8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9篇孟小丽
  • 8篇邓道贵
  • 6篇杨威
  • 5篇金显文
  • 4篇张赛
  • 4篇葛茜
  • 2篇胡振东
  • 2篇雷娟
  • 1篇祝鹏飞
  • 1篇刘飞
  • 1篇丁建华
  • 1篇巩劼
  • 1篇李玉颖
  • 1篇陈丽娜
  • 1篇马睿
  • 1篇任盼盼

传媒

  • 3篇生态科学
  • 2篇湖泊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人工湿地生态工程处理煤炭矿井废水研究
刘飞巩劼邓道贵祝鹏飞葛茜孟小丽
该项目为了解决煤矿废水排放引起的矿区水环境污染,实现煤矿废水的资源化利用,通过对人工湿地净化废水的机理分析,根据煤矿废水污染较轻的特点,提出用人工湿地处理煤矿矿井废水以及相应的回用模式,人工湿地处理矿井废水具有投资少,见...
关键词:
关键词:废水处理生态工程处理人工湿地
赣江下游及其支流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被引量:10
2011年
2009年6月、11月和2010年4月对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1种,其中枝角类14种、桡足类7种。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 sp.为优势种。赣江下游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平均密度和生物量(11.1ind.·L^(-1)和0.127mg·L^(-1))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1.59ind.·L^(-1)和0.01mg·L^(-1))均出现在4月。袁河支流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在6月(4.97±13.28ind.·L^(-1)和2.07±4.85ind.·L^(-1))和11月(2.07±5.21ind.·L^(-1)和2.24±5.22ind.·L^(-1))高于赣江下游干流和锦江支流。香农-威纳指数(H′)和马加利夫指数(d)表明赣江下游及其支流水质为中度污染或重污染。水温和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密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杨威邓道贵孟小丽刘足根金显文丁建华葛茜
关键词:枝角类桡足类群落结构
巢湖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被引量:7
2011年
2009年3月至8月,利用原位围隔实验和野外调查,研究了巢湖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围隔中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动范围分别是(2.95~102.43)×10~5cells·L^(-1)和0.06~7.39 mg·L^(-1),优势种类为鱼腥藻属(Anabaen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和圆筒锥囊藻(Dinobryon cylindricum),其最大生物量分别为0.82mg·L^(-1)、0.66mg·L^(-1)和2.98mg·L^(-1),均出现在3月或4月。在巢湖湖水中,春季(3~5月)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5.43mg·L^(-1),其中绿藻占47.59%、硅藻占40.81%、蓝藻占10.18%,优势种类为盘星藻属(Pediastrum)和梅尼小环藻;而夏季(6~7月)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7.89mg·L^(-1),其中蓝藻占58.67%、绿藻占26.77%、硅藻占11.64%,优势种类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磷和枝角类滤食对巢湖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
孟小丽邓道贵张赛杨威陈丽娜
关键词:巢湖浮游植物围隔
巢湖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水质评价研究
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也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由水质污染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巢湖作为安徽省内最大的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巢湖市经...
孟小丽
关键词: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水质评价
淮河中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被引量:19
2013年
2007年1—12月对淮河中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4种,其中枝角类8属13种、桡足类9属11种。枝角类在4月和9月形成两个峰值,即(28.2±21.6)ind/L和(40.8±10.1)ind/L,其优势种分别为僧帽溞Daphnia cucull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捕食性桡足类—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vicinu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分别在4月、5月和6月形成较大的密度。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和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分别在5月和8月占优势。小型浮游植物(≤20μm)生物量在4月达到最大值,之后快速下降,而较大型浮游植物(>20μm)生物量从4月上升,到7月达到最大值。典型冗余分析(RDA)显示,溞属Daphnia的仲春下降与捕食性桡足类(尤其是近邻剑水蚤)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邓道贵杨威孟小丽葛茜金显文胡振东
关键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
淮河中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
邓道贵杨威孟小丽葛茜金显文胡振东
关键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
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4
2010年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对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南湖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调查.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5种,其中枝角类9属9种、桡足类5属6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Leydig)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Brehm)为冬、春季优势种;象鼻溞(Bosmina sp.)、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Liéven)、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 Claus)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 Poppe et Richard)为夏、秋季优势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60.6ind./L和0.01-1.25mg/L,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在2005年和2006年10月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ind./L和1.01mg/L.哲水蚤的密度最大值(20.0ind./L)出现在2005年4月,而剑水蚤(21.7ind./L)出现在2005年8月.无节幼体在各月份均有较高密度,其最高密度(46.6ind./L)和生物量(0.14mg/L)出现在2006年3月.温度和浮游植物是影响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邓道贵邢荣龙马睿张赛孟小丽杨威
关键词:采煤塌陷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
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被引量:14
2010年
深入了解煤矿塌陷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开展淮北煤矿塌陷水域的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文从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研究了淮北采煤塌陷区两个小型湖泊(南湖和乾隆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乾隆湖中总氮和总磷的浓度均高于南湖.蓝藻和绿藻均为南湖和乾隆湖的优势类群,其总和分别约占两湖泊年平均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69.8%和63.3%,且南湖浮游植物生物量明显低于乾隆湖.另外,南湖夏季出现了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主的蓝藻水华,而富营养湖泊中常见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和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等蓝藻种类在乾隆湖中没有被观察到.除营养盐、温度外,鱼类和硬度水质可能是影响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和生物量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邓道贵孟小丽雷娟张赛杨威金显文
关键词:采煤塌陷区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蓝藻群落演替
温度对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在食物浓度为4×105cells/ml栅藻的条件下,研究了4种温度(15、20、25、30℃)对发头裸腹溞种群动态及两性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温度下,发头裸腹溞种群密度在实验初期逐渐增大,达到密度最大值后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发头裸腹溞成熟时间、首次产幼溞时间以及达到最大种群密度所需时间均缩短,但母溞成熟时的体长及首次所产幼溞体长则呈缩短的趋势.除30℃外,随着温度的升高,发头裸腹溞最大种群密度依次增大.4种温度下,发头裸腹溞的平均最大种群密度分别是882±136ind./(200ml)、1351±141ind./(200ml)、1643±105ind./(200ml)和1226±82ind./(200ml).发头裸腹溞在所有实验组均产生雄体及卵鞍,且雄体密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发头裸腹溞平均最大雄体密度和最大累积卵鞍数均出现在25℃,分别为169ind./(200ml)和1444ind./(200ml).研究表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发头裸腹溞的种群增长,且发头裸腹溞的卵鞍形成倾向于受温度、食物和种群密度的共同影响.
张赛邓道贵李玉颖孟小丽任盼盼雷娟金显文
关键词:发头裸腹溞温度种群动态卵鞍雄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