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军
- 作品数:9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体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基于代谢组学的高原训练初期的适应特征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高原因其特殊环境,世居平原运动员初上高原训练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本研究借助代谢组学技术,从急性应激和慢性适应2个纬度,比较分析高原训练初期运动员代谢功能所发生的改变。方法:以16名优秀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前、年度高原冬训的第4天和第14天调整休息后次日晨取肘静脉血5 mL,分离血浆,借助LC-MS平台测量分析各血浆代谢物,以PCA、OPLS-DA比较各时间点代谢谱的变化。高原训练初期的主要训练内容为低强度有氧训练。结果:1)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第4天和高原第14天发生显著改变的血浆代谢物各有近80种;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训练第4天血浆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分别升高约35倍、17倍,血浆苯乙胺、苯酚、吲哚等分别升高约4~8倍;高原训练第14天与高原训练前相比,血浆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苯乙胺、吲哚等显著升高约2~6倍,血浆胆固醇羟化硫酸酯、色氨酸、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氧丙酸等下降约2~8倍。2)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训练第4天苯丙氨酸、色氨酸代谢显著加强,同时,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氨酰-tRNA生物合成显著增加,但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高原第14天,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显著加强,同时,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氨酰-tRNA生物合成仍显著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高原第14天与高原第4天比较,氨酰-tRNA、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显著上调,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精氨酸、脯氨酸代谢加强。结论:优秀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急性应答期,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代谢调控的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升高达数十倍,之后升高幅度下降,可能是高原训练初期代谢适应的敏感标志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应激与适应可能在运动员高原训练初期代谢应答中发
- 高欢高炳宏孟志军
- 关键词:优秀赛艇运动员代谢功能代谢组学
- 2组优秀赛艇运动员8周高原训练不同负荷结构对训练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优秀赛艇运动员8周高原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结构的特点与差异,探索不同训练负荷结构对训练效果影响,为提高我国赛艇项目高原训练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方法:以中国赛艇队3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即女子单桨组(18名)和女子双桨组(14名);2组运动员在云南省会泽县(海拨高度为2280 m)进行8周高原训练。全程跟踪记录2组运动员高原训练前、中、后的训练内容,统计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训练量统计以水上专项训练、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等手段完成的距离(km数)为主;负荷强度分为5级,通过测定心率、血乳酸来确定。分别于训练前1周内、高原训练后第3周进行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包括测功仪6 km和测功仪2 km;每周休息日的次日晨,采指尖血测试运动员的血尿素(BU)和肌酸激酶(CK)。结果:1)从负荷量变化看,平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比女子双桨组平均每周高10.8 km;而高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平均每周比女子双桨组低7.1 km,其中水上负荷量平均每周低11.2 km;女子单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95 km降到每周164.1 km(-15.85%),而女子双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84.2 km降到171.2 km(-7.06%)。2)从负荷强度上看,女子单桨组氧利用2的比例大于女子双桨组(118.27%,P<0.01),氧利用1、无氧阈、氧运输的训练比例均小于女子双桨组,分别为-30.47%(P<0.01)、-20.29%(P>0.05)和-48.65%(P>0.05)。3)高原训练后,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6 km成绩下降0.04%(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7%(P<0.01),女子双桨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女子单桨组(P<0.05);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2 km成绩下降0.31%(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3%(P<0.01)。4)女子单桨组BU平均为(6.1±1.5)mmol/L,CK为(162.6±83.6)U/L,女子双桨组BU为(6.4±1.4)mmol/L,CK为(249.4±176.7)U/L;2组运动员的BU无差异,但CK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国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
- 高炳宏孟志军王玉新冯连世
- 关键词:赛艇运动员
- 血清瘦素在男子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监控与评定中的应用研究
- 目的:近年国外有研究认为血清瘦素可以作为赛艇项目训练负荷监控与评定的有效指标,但不同训练负荷对血清瘦素的影响及变化趋势的研究仍不够系统,且关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拟探讨备战全运会过程中不同训练负荷对男子赛艇...
- 高欢高炳宏孟志军张漓
- 关键词:瘦素赛艇运动员
-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代谢应答特征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运动能力、身体成分的变化,探讨青少年运动员历经4周有氧耐力训练后机体的代谢应答特征。方法:选取冬训初为期4周的中周期训练阶段,分别在4周训练前后以Bod Pod测量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身体成分,以多级递增负荷测试评价运动能力的变化;收集正式进入4周有氧耐力训练阶段的第1周周一和训练2周后、4周后的每周一晨起空腹安静状态下的肘静脉血,以LC-MS/MS寻找血浆差异性代谢物,以Hitachi L-8900分析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变化。结果:1)4周有氧耐力训练后,体质量下降约1%,脂肪质量下降约9%,去脂体质量增加约1%,但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改变;2)4周有氧耐力训练后,多级递增负荷测试各级血乳酸浓度整体有显著差异的趋势(P=0.057),乳酸曲线右移;运动结束后5 min时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训练前(P=0.009);3)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有氧耐力训练2周后血浆腺苷、肌苷分别较训练前升高约76.9倍、10.9倍,次黄嘌呤升高约3.9倍,尿苷、尿嘧啶升高约1.6倍,烟酰胺升高约3.2倍;胆碱、多种类型的溶血磷脂胆碱和磷酰胆碱均显著升高;十五烷酸显著升高,而辛酸显著降低;硬脂酰肉碱和2-甲基丁酰肉碱均显著升高;血浆中多种生糖氨基酸水平显著升高;4)有氧耐力训练4周后,血浆腺苷、肌苷、尿苷、尿嘧啶水平较有氧耐力训练2周时升高幅度下降,同时,LysoPC 14:0、硬脂酰肉碱显著下降;5)血浆氨基酸靶向定量分析显示,缬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各时间点存在显著差异;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血浆中上述游离氨基酸浓度均显著升高。结论:青少年赛艇运动员4周有氧耐力训练后有氧运动能力改善,身体脂肪质量降低,去脂体质量小幅增加,并伴随着核苷酸降解增多、脂肪动员和脂肪酸转运加强以及肝肠代谢功能改变。经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并靶向验证发现,
- 高欢孟志军李涛梁世雷王玉新高炳宏
- 关键词:有氧耐力训练
- 八周高原训练对男子赛艇运动员CGRP和SpO2等的影响
- 目的:(1)对8周高原训练不同阶段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的变化进行测试分析,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2)研究具有多次高原训练经验的运动员和初次高原训练运动员在CGRP和...
- 孟志军高炳宏高欢
- 关键词:赛艇运动员
- 散打运动员补液情况的调查分析
- 2009年
- 散打是一种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散打运动强度大,耗能多,对身体水分、糖和电解质的补充十分重要。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散打队运动员补液情况的问卷调查,研究补充水、糖、电解质的生理效应对散打运动能力的影响和水、糖、电解质的运动前、中、后的补充方法和原则。以期对散打运动员的补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参考,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
- 周意男孟志军
- 关键词:散打补水补糖运动饮料
- 高温环境下混合预冷对男性中长跑运动员体温调节和有氧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高温环境下混合预冷对男性中长跑运动员体温调节和有氧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10名男性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PC)5人和混合预冷组(MP)5人。2组被试在标准热身后,进行20 min预冷,PC组每5 min摄入1.5 g/kg,共7.5 g/kg的25℃运动饮料,MP组每5 min摄入1.5 g/kg,共7.5 g/kg的5℃运动饮料,并在预冷期间持续使用手部负压冷却设备CoreControlTM。预冷结束后10 min在30℃~31℃的相对湿度为57%的室外标准田径场进行5 km跑步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5 km测试成绩和出汗率,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在不同时间点测得的核心温度、皮肤温度等数据,用Bonferroni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预冷期间,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胃肠温度(Tgi),体温(Tb)和生理应激指数(PS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ES=2.96;P<0.001,ES=2.41;P=0.001,ES=1.6),预冷结束时MP与PC的Tgi,PS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P=0.001)。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皮肤温度(Tsk),热量储存(HS),心率(HR)无显著性差异(P=0.975,P=0.263,P=0.071)。5 km测试期间,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Tgi、Tsk、Tb、HS、PSI、HR均无显著性差异义(P>0.05),预冷对Tgi、PSI的主效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8,ES=1.68;P=0.013,ES=2.11)。MP与PC的SW无显著性差异(P=0.63)。MP与PC的5 km完成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5)。结论:高温环境下,预冷摄入冷饮结合手部负压冷却降低运动前的核心温度和生理应激程度,能够在5 km测试期间延缓核心温度升高和生理应激程度,提高有氧耐力运动表现。
- 许毅枭高炳宏赵永才孟志军
- 关键词:高温体温调节
- 优秀赛艇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对高原训练应答的差异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研究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在8周高原训练后的应答差异及其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的关系。方法:以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39名优秀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8周高原训练。结果:(1)测功仪6 km成绩总体提高0.10%,应答者平均提高0.67%,不应答者总体下降0.91%;(2)高原训练的第3天,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红蛋白浓度总体分别提高38.41%、4.05%;高原训练的第15天与第3天相比,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红蛋白浓度总体分别下降17.25%、0.58%。结论:(1)赛艇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能力变化经过高原训练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2)高原训练的应答者与不应答者在高原训练过程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红蛋白浓度表现不同的变化规律。(3)2组运动员高原训练第3天促红细胞生成素应激程度和第15天的适应程度存在明显不同,但与专项有氧能力的改善并无明显的线性关系。
- 孟志军高炳宏高炳宏张昊楠
- 关键词:赛艇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促红细胞生成素
- 高原和低氧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高原和低氧训练已成为运动员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其训练目的主要是提高氧运输和摄取能力。目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训练中变化的报道较多,但在高原训练时间长短以及高原和低氧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影响异同等方面还没有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对专家进行访谈,对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促红细胞生成素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便对高原和低氧训练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规律有更加深刻和系统的了解。
- 孟志军高炳宏
- 关键词:低氧训练促红细胞生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