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慧茹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理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胃炎
  • 3篇螺杆菌
  • 2篇食管
  • 2篇黏膜
  • 1篇幽门螺杆菌相...
  • 1篇幽门螺杆菌相...
  • 1篇上腹
  • 1篇上腹部
  • 1篇上腹部不适
  • 1篇上皮
  • 1篇十二指肠
  • 1篇十二指肠炎
  • 1篇食管下段
  • 1篇食管黏膜
  • 1篇柱状上皮
  • 1篇组织学
  • 1篇组织学特点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6篇崔荣丽
  • 6篇韩亚京
  • 6篇张颖
  • 6篇金珠
  • 6篇尚慧茹
  • 6篇张贺军
  • 3篇周丽雅
  • 2篇丁士刚
  • 1篇林三仁
  • 1篇王晔
  • 1篇闫秀娥
  • 1篇雷道年
  • 1篇叶嗣懋

传媒

  • 2篇2013中华...
  • 2篇The 14...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探讨食管与胃交界邻近区域早期腺癌的病理特点
目的:通过对远端食管及近端胃早期腺癌肉眼及光镜下形态的观察,探讨食管与胃交界邻近区域早期腺癌的病理特点.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做内镜检查,取材于距食管与胃交界线上下各3cm之内组织,病理诊断为恶性...
金珠张贺军崔荣丽韩亚京张颖尚慧茹
关键词:病理
单克隆型Russell小体胃炎与Russell小体十二指肠炎:新的慢性胃十二指肠炎亚型?
本文回顾性分析某院RBG与RBD病例的内镜、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鉴别诊断并鉴定Russell小体的克隆性.从而总结Russell小体胃炎(Russell body gastritis,RBG)与...
张贺军金珠尚慧茹崔荣丽韩亚京张颖丁士刚周丽雅
关键词:胃炎十二指肠炎幽门螺杆菌
296例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特征
目的 总结296例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AIG)的临床特征.方法 依据胃黏膜病理学特征、血清PCA和(或)维生素B12水平将296例AIG分为确诊AIG病例(PCA阳性)259例和高度疑似AIG病例(PCA阴性,维生素B...
张贺军金珠崔荣丽丁士刚尚慧茹张颖韩亚京
海尔曼螺杆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lmannii,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胃镜及组织病理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0-01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53559例病例的相关资料.对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在内镜所见、炎症浸润、癌前病变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heilmannii感染病例的检出率为0.1%(46/53559);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相比,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病例中螺旋杆菌定植量较少(P<0.001),胃黏膜急、慢性炎症程度轻(P<0.001),内镜下溃疡性病变更为少见(P=0.021).此外,两组病例中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及病变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病例中细菌定植量仅与胃黏膜急性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相关(P=0.02).报道1例伴发H.heilmannii感染的胃印戒细胞癌病例.结论: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非常少见且其炎症反应较轻,但是其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病变程度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表明H.heilmannii在胃恶性相关性病变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与H.pylori相似的作用.
张贺军崔荣丽韩亚京尚慧茹张颖金珠
关键词:海尔曼螺杆菌幽门螺杆菌胃炎癌前病变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岛与Barrett食管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特点
目的 比较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岛(CLI)与非岛型(环周型或舌型)Barrett食管(BE)患者的食管柱状上皮黏膜病理组织学以及上皮细胞黏液表达特点,探讨食管下段CLI与BE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行...
崔荣丽周丽雅金珠张贺军闫秀娥王晔尚慧茹韩亚京张颖
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上腹部不适的可能机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探讨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上腹部不适相关症状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06年8月至11月初次行胃镜、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呈阴性的成人患者232例,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门诊及住院儿童患者31例(年龄〈14岁)。对以上患者行胃镜取胃黏膜组织做连续切片,HE染色及WS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成人组患者组织内可观察到微、小动脉腔堵塞和(或)灶性出血病变,其中16例(8.8%)黏膜和(或)黏膜下层见微、小动脉腔部分或完全堵塞,82例(45.6%)仅有黏膜灶性出血,82例(45.6%)两种病变同时存在。微、小动脉腔堵塞病变以移行部检出率最高(65.2%,P=0.159),灶性出血病变以底体部检出率最高(65.6%,P=0.001)。微、小动脉腔堵塞病变组烧心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动脉腔堵塞/出血病变组(X^2=8.564,P=0.003)。儿童组中96.8%(30/31)的患者活检组织中观察到微、小动脉腔堵塞和(或)灶性出血病变。结论胃微、小动脉堵塞引起的黏膜缺血比较常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可能是导致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上腹部不适相关症状的重要原因。
金珠张贺军崔荣丽叶嗣懋雷道年周丽雅林三仁韩亚京尚慧茹张颖
关键词:胃炎幽门螺杆菌胃黏膜病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