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起搏
  • 4篇介入
  • 3篇心肌
  • 3篇心脏
  • 3篇血压
  • 3篇随访
  • 3篇起搏器
  • 3篇高血压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绞痛
  • 2篇心律
  • 2篇心脏起搏
  • 2篇血栓
  • 2篇永久起搏
  • 2篇永久起搏器
  • 2篇置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静脉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机构

  • 18篇陕西省安康市...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溧阳市人民医...
  • 1篇陕西省安康市...

作者

  • 19篇巩洁
  • 16篇任晖
  • 13篇袁博
  • 11篇张军康
  • 9篇李静
  • 5篇王甲文
  • 5篇鲁海
  • 3篇王东琦
  • 3篇祝鹏
  • 3篇袁建国
  • 3篇王蕊
  • 3篇郑时康
  • 3篇高天林
  • 3篇屈兰燕
  • 2篇刘胜强
  • 2篇屈兰艳
  • 2篇陈玉敏
  • 2篇任辉
  • 1篇吴荣鹏
  • 1篇张涛

传媒

  • 5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CT和M...
  • 1篇2008第四...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08年5月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93例,给予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等常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9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d,治疗4周,比较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结果联用氯吡格雷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再发或新发急性心肌梗死、反复心绞痛发作)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袁博任晖巩洁李静王甲文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同时常规抗凝治疗;28例常规进行抗凝、溶栓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临床变化,并进行1个月~46个月随访。结果观察组在出院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0%和57.1%,P<0.01),随访3个月治疗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98.0%和75.0%,P<0.01);观察组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4.0%和28.6%,P<0.05),静脉血栓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和17.9%,P<0.05);观察组在肺动脉栓塞(PE)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0%和14.3%,P<0.01)。结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优于传统溶栓治疗,能有效预防或减少肺栓塞的发生,但应严格掌握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指征。
任晖郑时康祝鹏李静巩洁张军康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罗格列酮治疗组,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细胞凋亡指数、心肌功能指标以及凋亡相关分子的mRNA含量。结果:I/R组大鼠的梗死面积、凋亡指数大于Sham组,ROC组大鼠的梗死面、凋亡指数小于I/R组;I/R组大鼠血浆中CK-MB、cTnT含量高于Sham组,ROC组大鼠血浆中CK-MB、cTnT含量低于I/R组;I/R组大鼠心肌组织中β-MHC/α-MHC比例、bax和caspase-3含量高于Sham组,bcl-2和miR-208a的含量低于Sham组;ROC组大鼠心肌组织中β-MHC/α-MHC比例、bax和caspase-3含量低于I/R组,bcl-2和miR-208a的含量高于I/R组。结论: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够缩小梗死面积、减少梗死细胞数目、调节促凋亡和抗凋亡基因的表达。
袁博王东琦刘胜强任晖巩洁王蕊高天林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罗格列酮
VVI永久起搏器治疗老年人房室传导阻滞的体会
2002年
任晖鲁海张军康吴正平袁建国屈兰燕巩洁韦文博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VVI起搏器老年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效果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20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糖尿病患者为木糖醇注射液250 ml),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结果:结果发现:在胸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提高了4.7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电图ST-T改变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提高了7.1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明显,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适合应用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上,应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案。
巩洁任晖袁博李静王甲文郑时康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不稳定心绞痛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房间隔缺损35例,室间隔缺损30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介入封堵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2例中77例封堵成功(房间隔缺损32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成功率为93.9%。并发症2例。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赵启伟吴荣鹏沈桂冬任晖巩洁蔡凯乾张军康董根文
关键词:心脏病先天性超声心动图介入封堵术
采用急救网络绿色通道模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l infaction,STEMI)患者采用急救网络绿色通道救治模式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2月66例STEMI患者(新型模式组)采用新型急救网络绿色通道模式救治,另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11月传统模式救治STEMI 42例(传统模式组),观察两组患者平均进门-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 balloon,D2B)有无显著差异及术后3~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D2B在新型模式组为(88±11)min,传统模式组为(138±12)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随访MACE发生情况(6%vs.19%)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急救网络及新型绿色通道救治模式,可明显缩短D2B,减少MACE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任晖祝鹏李静巩洁袁博刘胜强张军康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介入治疗左回旋支后恢复窦性心律二例被引量:1
2014年
病例1 患者男性,48岁,因间断胸闷、气促1年,加重2d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吸烟史30年,20 ~ 40支/d.查体:血压110/70 mmHg(1 mmHg =0.133 kPa);口唇无发绀;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叩诊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88次/min,节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时心电图示心房颤动.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前后径38 mm,未见左心房血栓影,左心室射血分数55%.X线胸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均未见异常;甘油三酯2.26 mmol/L.
王甲文祝鹏任晖巩洁袁博李静王东琦
关键词: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左回旋支介入治疗持续性左心房血栓
主动脉Ⅲ型夹层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前后64排螺旋CT随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主动脉Ⅲ型夹层(AD)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前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的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8月至2012年9月46例主动脉Ⅲ型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采取夹层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于术前、术后进行CTA诊断,分析CTA对主动脉夹层术前的诊断价值以及用于术后随访的可行性。结果术前:46例患者均经CT增强扫描,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且真、假腔区分准确,对破口、数量及内膜片的显像清晰,可见受累血管血流情况以及周围器官、组织的血供情况,Stanford分级:A型7例,B型39例,破口数量52个,40例单破口,6例双破口,受累动脉包括头臂干、腹部分支、髂内动脉、髂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共48支受累;术后:随访半年,无死亡患者,48支受累分支,13支受累分支修复,29支缓解,6例患者左肾萎缩。结论 64层螺旋CT可实现AD的快速诊断,且准确率较高,联合后期处理技术可清晰观察AD患者破口、血管分布等情况,可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且用于手术后远期随访无创、便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袁博王东琦刘胜强巩洁任晖王蕊高天林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64排螺旋CT
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阈值急剧升高导致夺获失败一例被引量:10
2005年
患者女性,60岁.因Ⅲ度房室阻滞、心源性晕厥置入VVI起搏器.术中顺利、起搏参数理想,术后10天出院,起搏电压4.8 V,频率70次/分.术后1个月术前症状复发,心电图示Ⅲ度房室阻滞,心室率40~50次/分,起搏信号不能夺获心室,遂将起搏电压程控至6.0 V,起搏功能恢复,4天后又出现上述情况,将起搏电压升高至9.6 V,仍未见起搏功能恢复.后经静脉点滴地塞米松治疗后,起搏功能恢复,起搏电压逐渐降至正常.
张军康任晖巩洁屈兰燕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起搏阈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