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春丽 作品数:68 被引量:325 H指数:13 供职机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建筑科学 更多>>
与2008年几个6.5级以上地震有关的长波辐射异常 <正>应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提供的长波辐射产品OLR,对2008年发生在我国西藏仲巴6.8级强震、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和新疆于田7.3级大震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地震在发震前一段时间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OLR... 荆凤 申旭辉 康春丽 孟庆岩文献传递 中国卫星地震应用系统框架与地震电磁卫星计划进展 <正>1卫星地震应用系统框架地震卫星和卫星地震应用系统建设已写入了《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十一五"规划》等多项重要规划中。根据防震减灾业... 申旭辉 吴云 单新建 张景发 康春丽 陈化然 张学民 钱家栋 丁鉴海 王兰炜 赵国泽文献传递 地震预测直面社会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2002年 地震能否预测 ,以及地震预测对社会安定的影响是当前社科界非常敏感和关注的问题。文章对上述问题结合实例作了深入分析 ,认为只要敢于突破旧观念 ,善于创新技术途径 ,地震预测就能走出目前的“混沌”状态 ,在 10年内将地震三要素的短期预报推进到可直面社会的新高度。文中最后对地震预测直面社会前的必要工作 ,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刘德富 康春丽关键词:地震活动 震级 发震时刻 地震灾害 地震预测 地震社会学 印度大地震的可预警信息研究 被引量:1 2001年 20 0 1 0 1 2 6印度西北部的普杰地区发生了 7 8级强烈地震。对这次强震事件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的数值产品资料 ,分析了以普杰为中心整个西亚范围内 ,事件发生前后共计 6个月的月平均辐射场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发现自震前 2个月至震时当月 ,普杰地区始终是一个辐射 (热 )场的高值中心 ,震后明显消散。据此认为印度大地震有可识别的预警信息 ,提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及其产品 ,有可能为“突破” 侯建盛 康春丽 刘德富关键词:卫星遥感 长波辐射 预警信息 地-气系统 地震预报 基于潮汐调制的玉树地震热异常现象 2015年 计算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后潮汐力位变化,并以潮汐力位变化为时间指示,处理美国NOAA提供的大气温度(AT)、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时正处于震中所受引潮力较大的极值附近;在震中附近,大气温度和地面长波辐射遥感影像,都呈现出震前增温、震后衰减的清晰过程。 康春丽 刘德富 任静 马未宇关键词:玉树地震 大气温度 长波辐射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13 2015年 为了分析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收集了以震中为中心30°~45°N、70°~95°E范围内由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观测的亮温资料,资料时间段为2012年5月1日~2014年4月30日。应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计算了每一个像元的小波相对能谱,得到了分析区域内相对能谱的时空演化过程。分析结果显示,从2013年10月开始相对能谱在震中附近出现异常,随后异常逐渐扩大并向阿尔金断裂带和西昆仑断裂带东段区域扩展。从同年11月开始塔里木盆地西缘的中天山、南天山和西昆仑区域断裂带西段开始出现异常,之后异常区域进一步扩大并向断裂带迁移,最终形成沿塔里木盆地周围断裂带分布的带状异常区域,异常在2013年12月下旬和2014年1月上旬达到峰值。随着地震的临近,异常区域开始减小,异常幅度也开始减弱,至地震发生时震中区附近异常已经消失,但在阿尔金断裂和中天山区域异常仍存在。于田地震发生后异常迅速衰减,2014年2月下旬异常基本消失。 解滔 郑晓东 康春丽 卢军 马未宇关键词:于田地震 亮温 热红外 小波变换 短临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 杜建国 秦嘉政 邓志辉 石绍先 顾瑾平 康春丽 该课题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预测地震的开拓性研究,开发了信息快速查询、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前兆分析、地质构造与异常空间关系分析以及地震发生能量背景分析等功能,提高了数据使用效益,拓宽了地震分析预报的方法。利用云南地区和首...关键词:关键词:短临预报 地震 技术方法 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正>利用卫星遥感热红外技术开展地震预报研究,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其中早期阶段的研究主要以热红外图像的定性分析为主,通过震例分析,归纳总结了地震红外热图像的异常演化特征,并结合相... 康春丽 李美 荆凤 熊攀 刘德富文献传递 基于潮汐附加构造应力的2013年灯塔M_(S)5.1地震射出长波辐射变化分析 2024年 针对2013年1月23日辽宁灯塔M_(S)5.1地震,利用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Additional Tectonic Stress Caused By Tidal Force,ATSCTF)计算模型,计算得到震中位置(41.5°N,123.2°E)在地震前5周以及震后3周(2012年12月16日—2013年2月15日)的ATSCTF变化。地震发生时,ATSCTF垂直方向分量处于高相位点附近,显示引潮力对本次正断层走滑型地震具有诱发作用。以ATSCTF变化周期的各低相位点时间(2012年12月19日、2013年1月4日、2013年1月18日、2013年2月2日)数据分别为背景,各周期期后数据分别与背景逐日相减,计算研究区(36°N~46°N,118°E~128°E)范围内,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卫星射出长波辐射数据(Outgoing Long Wave Radiation,OLR)在各ATSCTF周期时段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无震的ATSCTF变化的A、B、D周期,震中附近OLR无变化;发震的ATSCTF变化的C周期,在空间上,该地区震前OLR仅震中及其南侧区域发生了显著连续升高变化过程,在时间上经历了初始微异常→异常加强→高峰→衰减→发震→平静的演化过程,与岩石应力加载—破裂经历:初始微动破裂→扩张破裂→应力闭锁→地震爆发→平静的力学演化过程中各阶段红外辐射特征一致;显示引潮力对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诱发作用,而OLR是地震构造应力应变过程辐射表征。 荆涛 Boonphor Phetphouthongdy Chansouk Sioudom 刘洋洋 李继庚 康春丽 马未宇关键词:长波辐射 基于地震监测应用的地表温度和长波辐射数据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从数据本身特征及其应用2个方面对地震监测中常用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和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全球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数据在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具有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但在赤道及低纬度地区则表现出明显差异,认为这一差异与云量分布关系密切;根据我国大陆的云量分布特点选择特征点进行LST和OLR的对比分析表明,云量大于65%的区域,二者的同步性较差,云量低于65%的区域,则同步性较好。据此,以同步性较好的青海地区和同步性较差的中南部区域为试验区,对比了2种数据的涡度计算结果。研究表明,在地震监测应用中,利用2种数据获得的地震异常信息在时、空、强特征上表现为相同或不同都是可能的,LST主要是对增温现象的反映,而OLR则侧重于对整个地-气系统异常的综合反映。 荆凤 申旭辉 康春丽 熊攀关键词:地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