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慧敏

作品数:9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基因
  • 6篇水稻
  • 5篇基因定位
  • 3篇新基因
  • 3篇籼稻
  • 2篇条纹
  • 2篇农杆菌
  • 2篇农杆菌介导
  • 2篇转基因
  • 2篇激素
  • 2篇激素反应
  • 2篇夹角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单克隆抗体制...
  • 1篇叶色
  • 1篇叶色突变
  • 1篇叶色突变体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机构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8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张启军
  • 9篇廖慧敏
  • 8篇吕川根
  • 6篇宗寿余
  • 5篇秦海龙
  • 5篇夏士健
  • 5篇张斌
  • 5篇颜文飞
  • 4篇刘少奎
  • 4篇赖东
  • 1篇魏晓东
  • 1篇虞德容
  • 1篇漆庆明
  • 1篇高艳红

传媒

  • 5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现代分子植物...
  • 1篇中国遗传学会...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种运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基因方法。不进行愈伤组织培养,将沾有外源基因的根癌农杆菌菌液的接种针直接侵染受体水稻种子的胚芽生长点,完成转基因操作。分别选用含转化质粒pBI121-GUS的农杆菌和pCDMAR...
张启军颜文飞吕川根刘少奎赖东张斌秦海龙廖慧敏宗寿余夏士键虞德容
文献传递
一个籼稻叶夹角新基因的激素敏感性分析和基因定位被引量:5
2014年
本研究对一个叶夹角变小、叶片短而直立的突变体ser(Short and erect)进行了植物激素敏感性试验和基因定位。激素试验结果表明,ser对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敏感而对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敏感性降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er的直立叶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ser控制。在ser×08CR578 F2群体中,利用分子标记将ser基因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长臂上的标记RM3437与RM5454之间,ser基因距离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3c M和1.5 c M;在ser×L604 F2群体中,ser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上标记RM18504与RM1237之间,距离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 c M和2.1 c M。在2个群体中,ser基因均与标记RM18532共分离。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与克隆ser基因奠定了基础,也为解析水稻叶夹角变化机制及选育高产理想株型水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因资源。
廖慧敏张启军秦海龙夏士健宗寿余高艳红吕川根
关键词:激素反应基因定位
水稻白条纹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水稻叶色突变体是自然界常见的突变类型,对于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叶绿素合成和基因功能研究具有意义,对育种应用也有积极价值。本研究以水稻白条纹突变体6001为材料,分别对其表型特征、叶绿素含量、遗传特性及温度的影响进...
刘少奎张启军赖东颜文飞张斌廖慧敏吕川根
关键词:水稻叶色突变体基因
C4植物PEPC酶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2015年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ase)是高等植物尤其是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关键酶,利用PEPC基因提高C3植物的光合效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利用来源于玉米PEPCase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筛选克隆,得到3株能稳定分泌抗PEPCase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并制备腹水型单抗。利用其中一株杂交瘤细胞4E5的小鼠腹水单抗和PEPCase的兔源多抗,建立检测PEPCase的多抗一待检样品一单抗模式的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条件经过优化后分别为:兔源多抗以1:3 200稀释,单抗4E5以1:800稀释,整个操作过程仅需要5个小时(不含包被和封闭时间),本方法能够长期保存。利用建立的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检测验证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在经PCR分子检测后证实携带PEPC基因的305株样品中,有237株为阳性单株,阳性率为77.7%,符合率较高。实验表明,本研究能够为育种上快速筛选转PEPC基因作物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
张斌张启军廖慧敏秦海龙宗寿余夏士健吕川根
关键词:C4植物单克隆抗体
一个水稻长护颖基因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进一步弄清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理,本试验对从美国引进的水稻资源中发现的1份长护颖材料(暂时命名为Y93)的表型、遗传和基因定位进行研究。表型鉴定结果显示,在正常生长条件下,Y93表现为护颖发育异常,护颖长度明显大于颖壳长度,而千粒质量和糙米率极显著低于正常护颖品种9311。Y93与9311杂交,正反交F1均表现为正常护颖长度,F2出现护颖长度分离,长护颖植株与正常长度护颖植株比例为262∶803=1∶3.06(χ2=0.09
秦海龙张启军廖慧敏宗寿余夏士健吕川根
关键词:水稻基因定位
一个籼稻叶夹角新基因的激素敏感性分析与基因定位
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主食,其高产稳产是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优良株型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关键。已报道的水稻理想株型模式都要求后期功能叶夹角较小且挺直,这样利于植株提高光合效率和增加产量。本研究对来源于泰国香籼&q...
张启军廖慧敏秦海龙夏士健宗寿余吕川根严文贵
关键词:激素反应基因定位
运用农杆菌介导的针刺法将外源基因转入水稻被引量:1
2015年
选用含转化质粒p BI121-GUS的农杆菌为转化载体菌株,以水稻南粳45为转基因受体品种,用含有外源基因的农杆菌菌液浸蘸接种针,然后直接侵染受体水稻发芽种子的胚芽生长点,不进行愈伤组织培养,直接完成转基因操作。结果表明,生长成植株的48株中,16株经PCR检测和GUS组织化学检测均为阳性,说明外源基因不仅导入水稻基因组中,且已在蛋白质水平上表达。与传统的农杆菌介导法相比,本方法不需诱导愈伤组织以及之后的一系列组织培养过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转化过程所需时间缩短,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的优点,是一种改良的水稻转基因新技术。
颜文飞张启军秦海龙廖慧敏宗寿余夏士健吕川根
关键词:水稻转基因针刺法
水稻光氧化基因LPO1(t)的初步定位被引量:5
2012年
在选育的籼型两用不育系812S中分化出1个农艺性状基本一致的光氧化变异株系812HS,秧苗期叶色正常,但分蘖盛期~拔节期,在低温强光照射下,叶尖发生光氧化而变黄。生理分析结果表明,812HS叶片的PSⅡ反应中心活力和PSⅡ电子传递活力低于野生型,而剩余光能高于野生型,光能利用效率低于野生型,说明812HS的性状是由已合成的叶绿素受光氧化伤害造成的。以812HS/090028 F1和F2群体为材料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光氧化性状受1对新的显性主基因LPO1(t)控制。采用BSA法,用微卫星SSR标记将LPO1(t)基因初步定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RM307与RM401之间,LPO1(t)与2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3 cM和4.5 cM。LPO1(t)是水稻中一个与其他叶片光氧化相关基因不同的新基因。
赖东夏士健吕川根魏晓东刘少奎张斌廖慧敏颜文飞宗寿余张启军
关键词:水稻光氧化基因
水稻白条纹新基因st9(t)的初步定位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明确水稻白条纹自发突变体6001的表型特征和遗传特性,对突变体6001与野生型6028不同时期叶片中色素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利用6001/9311 F2分离群体,对目的基因进行了微卫星(SSR)标记的初步定位。结果表明,2叶期时突变体6001叶绿素a、叶绿素b及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野生型6028的12.4%、24.3%和14.7%,6叶期时分别为野生型6028的64.9%、65.3%和61.1%。对6001/6028、6001/9311 F2分离群体的调查分析表明,突变株与正常株分离比符合1∶3,突变性状呈隐性单基因遗传。以6001/9311 F2为定位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SSR标记RM136与RM19715之间,距离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8 cM和1.8 cM。由于该区段包含已报道的白条纹st1基因,因此以st1为目标片段设计特征引物,以突变体6001,野生型6028和9311的全基因组总DNA为模板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与st1不等位,为一个新基因,暂名为st9(t)。
刘少奎张启军漆庆明赖东廖慧敏颜文飞张斌吕川根
关键词:水稻基因定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