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显
- 作品数:37 被引量:238H指数:9
- 供职机构:延安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二尖瓣装置的影像学评估及外科治疗策略
- 2022年
-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复杂而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是导致HCM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肥厚的室间隔与异常的二尖瓣器结构共同构成了LVOT梗阻的病理生理基础。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二尖瓣装置在HCM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临床上的重视,尤其对于无肥厚或轻度肥厚的HCM,其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本文讨论了二尖瓣装置在HCM中的作用,重点探讨了其影像学评估方法及外科治疗策略。
- 欧绪梅张振显方玮玮贺程成李星宇王雄会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乳头肌二尖瓣修复术
- 颅内多发结核瘤一例被引量:1
- 2002年
- 张振显高慧常新民
- 关键词:颅内肿瘤CTMRI病例报告
- 64层螺旋CT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3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扫描,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分析软件(Vessel Viewing),使得病变以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153例患者经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114例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或闭塞,90%结果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对冠心病的检出与DSA基本一致,且为微创检查,为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 高慧王剑常新民张振显
- 关键词:冠状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
- 64层螺旋CT对副肾动脉的评价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显示副肾动脉的能力.方法 64层CT对100例患者行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85~100 mL,流率3 mL,重建层厚0.6 mm,间隔0.4 mm,行MPR、VR、MIP等后处理.结果 100例患者共显示右侧副肾动脉29例、左侧27例.结论 综合应用64层螺旋CT的后处理软件技术,充分显示多支副肾动脉,能为外科术前提供更多的解剖学信息.
- 高慧刘虎张振显
- 关键词:副肾动脉计算机成像64层螺旋CT
- 多层螺旋CT联合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 2020年
-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1月入院的18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24小时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24小时动态心电图单独检查及联合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 180例患者中,经冠脉动脉造影证实104例阳性,76例阴性.多层螺旋CT联合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及冠心病罪犯血管定位准确率均高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多层螺旋CT单独检查(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联合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提升冠心病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罪犯血管定位准确性,减少误诊.
- 白文丽杨凯刘鹏吴鹏田楠张振显刘亚宏李建军
- 关键词:冠心病多层螺旋CT
- 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CT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CT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均经病原学检验确诊。采用CT检查与X线检查对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对比CT检查与X线检查的准确率。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右肺68例,左肺30例,双肺22例;X线检查图像特征主要为间质性浸润,CT检查图像特征主要为不均匀性高密度影;CT检查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为85.0%(102/120),X线检查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为68.3%(82/120),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将病灶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有利于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运用。
- 李建军耿冀州张熙尧张娟张振显
- 关键词:CTX线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 弥散张量成像相关参数及参数组合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压迫症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评估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存在脊髓压迫但常规MRI检查无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压迫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按照排除纳入标准,从笔者医院就诊行MRI常规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统计DTT相关参数平均扩散系数(MD)、纵向扩散系数(LD)、径向扩散系数(RD)和各向异性分数(FA),评估患者的脊髓压迫等级以及最狭窄平面。计算DTI相关参数以及参数组合MD∩FA、LD∩FA和RD∩FA诊断CSM的敏感度、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等,对比分析各项指标诊断效能。结果共有64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3.6±12.8岁,其中14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FA值与中央管狭窄的程度呈负相关(r=-0.545,P=0.000)。RD与中央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99,P=0.000),CSM与非CSM研究对象FA分别为0.36±0.08、0.4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CSM患者(存在脊髓压迫,但是无T_2WJ信号变化)各项DTI参数以及参数组合的敏感度均为100%,多重比较结果提示DTI参数及其参数组合的特异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LD∩FA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68.9%,诊断效能高于单个指标。结论 FA值与椎管狭窄的程度呈负相关,而RD与椎管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FA联合MD、RD或LD对于诊断CSM患者脊髓压迫症的诊断价值高于上述指标单独使用。
- 李建军徐科超张振显王忻
-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脊髓型颈椎病MRI
- 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对引导下经皮肺穿的应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对引导下经皮肺穿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应用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对CT引导下经皮肺穿的117例患者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国内外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结果经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对CT引导下经皮肺穿的117例患者其穿剌的定位准确率达到96.6%,113例获得了组织学证实,而并发轻微气胸者8例,仅占6.8%;轻微咯血5例,均未进行外科治疗后自愈。结论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对引导下经皮肺穿使其定位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大大减少了由于穿剌时进针的位置和角度不当而产生的并发症地而提高了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 张振显高慧王剑蒋向农李延静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经皮肺穿
- 磁共振ADC值定量鉴别胸腺上皮性肿瘤与胸腺淋巴瘤
- 2023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胸腺上皮性肿瘤和胸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3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胸腺瘤、17例胸腺癌和25例胸腺淋巴瘤的DWI及临床资料。在肿瘤最大层面测定肿瘤的相对最低ADC值(ADCmin)和全域ADC值(ADCtotal)。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三组间ADCmin与ADCtotal值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参数对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淋巴瘤的ADCmin(1.39×10^(-3)mm^(2)/s、0.94×10^(-3)mm^(2)/s及0.76×10^(-3)mm^(2)/s)和ADCtotal(1.51×10^(-3)mm^(2)/s、1.21×10^(-3)mm^(2)/s及0.60×10^(-3)mm^(2)/s)值在三组间总体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除ADCtotal在胸腺瘤和胸腺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6),ADCmin与ADCtotal值在不同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ADCmin和ADCtotal值鉴别胸腺瘤与胸腺淋巴瘤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和截断值分别为0.898、89.6%、72.0%、0.97×10^(-3)mm^(2)/s及0.968、97.9%、84.0%、0.94×10^(-3)mm^(2)/s;在鉴别胸腺癌与胸腺淋巴瘤上,AUC、敏感度、特异度和截断值分别为0.694、64.7%、68.0%、0.92×10^(-3)mm^(2)/s及0.925、94.1%、84.0%、0.93×10^(-3)mm^(2)/s。结论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淋巴瘤的ADCmin值和ADCtotal值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ADC定量对鉴别胸腺上皮性肿瘤和胸腺淋巴瘤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兰江涛马宇卉张杰胡玉川张振显张贝
- 关键词:表观扩散系数胸腺淋巴瘤胸腺癌胸腺瘤
- 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现状被引量:4
- 2019年
- 脊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损伤后对肢体的运动和感觉产生十分重要影响,脊髓损伤(SCI)后系列改变现已经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热门。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磁共振(MRI)脊髓成像成为目前最为先进的脊髓影像无创研究方法,磁共振成像可以对脊髓微观结构进行检测,是唯一的能对人体脊髓的结构和功能提供有效信息的检查方法 ,在临床诊断脊髓损伤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其中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成为近年来最成熟的技术及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
- 张振显王生海宋延峰李帅杨彦玲
-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脊髓损伤预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