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义生

作品数:28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专利
  • 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污染
  • 4篇颗粒物
  • 4篇臭氧
  • 3篇真空控制
  • 3篇污染源
  • 3篇夏季
  • 3篇环境模拟
  • 3篇基质隔离
  • 3篇核素
  • 3篇放射性
  • 3篇放射性核素
  • 3篇风洞
  • 2篇等速采样
  • 2篇原位红外
  • 2篇原位红外光谱
  • 2篇生态风险
  • 2篇水界面
  • 2篇气管
  • 2篇气溶胶
  • 2篇转弯

机构

  • 27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兰州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市环境保...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十堰市环境监...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27篇徐义生
  • 10篇张文杰
  • 10篇白志鹏
  • 6篇任丽红
  • 6篇杨文
  • 5篇王歆华
  • 4篇陈建华
  • 3篇柴发合
  • 3篇邓建国
  • 3篇韩斌
  • 3篇王圣瑞
  • 3篇孟凡
  • 3篇孙如峰
  • 2篇徐峻
  • 2篇杨晓璐
  • 2篇耿春梅
  • 2篇高健
  • 2篇李刚
  • 2篇李红
  • 2篇王飞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环境化学
  • 2篇第19届中国...
  • 1篇世界环境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第三届宝钢学...
  • 1篇新观点新学说...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空气监测与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问题与展望被引量:36
2019年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是建立污染源与环境污染关系的重要技术途径,也是大气综合治理决策所需数据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和污染源精准控制的需求逐渐增长,对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感器技术作为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方法的补充,是实现城市空气质量高时空分辨率测量的新手段。研究从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入手,通过综述其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管理、个人暴露风险评估等领域的应用,总结了传感器技术的研发进展、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其发展方向和前景。
秦孝良高健王永敏宋英石徐义生陈少华沈茜柴发合
关键词:空气质量监测传感器
多功能机载无动力采样器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机载无动力采样器包括:采样管、旋风切割器/颗粒物切割器、采集盒、传输管、叶轮、主动轮、从动轮、主动轴、从动轴、抽气管和风机。采样管固定在旋风切割器/颗粒物切割器的上端,旋风切割器/颗粒物切割器的下端安装在...
白志鹏杨文王歆华张文杰徐义生王飞
文献传递
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源信息平台构建和示范研究
陈建华任丽红王玮闫静李钢耿春梅钟连红刘红杰卢玲张文杰徐义生
本项目属大气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主要开展有关污染源基础数据调查、测试和研究工作,包括各类污染源的类型、数量、时空分布、排放因子、排放强度等基础信息的调研、测试、整理等,并形成以污染源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排放清单和数据库,填补了...
关键词: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源信息平台
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创新与实践
大气化学的相关研究和创新日益成为国际科技领域的先导和热点,发展前景和作用非常突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研究室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在新的大气污染趋势和科技发展形势下...
王玮任丽红刘晓宇张文杰徐义生江磊王轩曹阳雷艳妮
关键词:大气化学污染源航测
文献传递
有机酸-硫酸-甲胺三元均相核化机制的理论研究
@@大气颗粒物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直接影响地球气候,并间接改变云的各种性质。目前,在评价气溶胶间接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存在大量不确定性问题。大气新粒子生成主要是通过核化和浓缩过程,这是大气气溶胶的一个重要来源。虽然...
徐义生江磊杨小阳陈建华李红杨晓晖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气溶胶有机酸硫酸甲胺
大气中酰胺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
2024年
综述了近几十年酰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基本性质、检测分析手段、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源和汇、环境和健康效应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探讨.外场检测结果表明大气中的酰胺主要分布于城市地区.气态酰胺的来源除自然源的一次排放及二次转化外,还包括污水和废物处理、机动车尾气、工业过程、烹饪等餐饮行业的生物质燃烧、烟草燃烧等人为一次源以及在碳捕获和农业等人为过程中的二次转化.二次转化的化学反应机制主要包括胺的氧化转化以及RO2与NO3自由基的反应等.大气中的酰胺在白天会被OH自由基有效去除,在晚上会被NO3自由基有效去除,在Cl自由基浓度较高的沿海地区或工业排放地区,会被Cl自由基有效去除.与自由基的反应均遵循相似的反应机制,即自由基夺取酰胺分子中的氢原子.此外,酰胺可通过参与新粒子生成(NPF)过程,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基于目前对大气中酰胺的研究现状分析,提出了研究展望,未来要加强大气复合污染背景下的检测和分析方法的完善,及对生-消反应机制以及环境健康效应的探讨.
范亮张海杰王玮李俊玲任艳芹高锐李红徐义生
关键词:气溶胶酰胺大气化学
高山地区夏季大气PM_(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评估——以武当山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为了解华中高山地区夏季大气PM_(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于2018年6月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采集PM_(2.5)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样品中18种元素(Na、K、Ca、Mg、Al、Fe、V、Cr、Mo、Cu、Zn、Mn、Ni、As、Se、Cd、Ba和Pb)的浓度,并探讨了其来源、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武当山PM_(2.5)的日均浓度范围为5.00—33.65μg·m^(-3),平均浓度为(16.84±7.07)μg·m^(-3);元素K、Na、Fe、Ca、Al、Mg和Zn的浓度较高,7种元素占所分析元素的97.68%以上;富集因子结果表明,Mo、Zn、Pb、Cd和Se的EF值高于100,可能受周边人为活动排放污染物的区域或长距离传输影响;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PCA-MLR)结果表明,PM_(2.5)中元素主要来自于燃煤和机动车(57.57%)、工业源(22.52%)和地壳(19.91%);武当山PM_(2.5)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指数极高,其中Cd、Se和Mo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极强;健康风险评估显示,综合非致癌风险(HI)在儿童和成人中分别为2.28×10-2和3.04×10-2,均在可接受水平内,综合致癌风险(CRT)在儿童和成人中分别为4.45×10-7和2.37×10-6,说明成人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Cr在成人中的致癌风险为1.88×10-6,说明Cr在成人中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同种金属对人体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表现为成人>儿童.
赵明升韩志勇任丽红李刚杨小阳赵刚韩慧霞杜虹萱高元官徐义生
关键词:生态风险健康风险评估
环戊烯臭氧化反应瞬变物种产生机制被引量:1
2014年
大气中烯烃臭氧化反应产物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形成的重要前体物.运用自行组建的低温基质隔离系统研究环戊烯臭氧化反应的瞬变物种产生机制.采用程序升温方法,将温度从6 K升至115 K,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检测不同温度下生成的活性中间体,并将试验值与理论计算值、文献报道值进行对比,以确定中间体构型.结果表明:环戊烯臭氧化反应生成的中间体——POZ(初级臭氧化物)、SOZ(二次臭氧化物)和CI(一分子羰基氧化物和一分子醛或酮)被成功检测到.其中,POZ的特征吸收峰在705和946 cm-1处,对应O—O—O反对称伸缩振动和环变形振动;SOZ特征吸收峰在939 cm-1处,对应C—O伸缩振动;CI的特征吸收峰在1 733和853 cm-1处,分别对应CO伸缩振动和O—O伸缩振动.据此,环戊烯臭氧化反应遵循Criegee机制.采用4种量子化学计算方法——B3LYP/6-311++G(d,2p)、B3LYP/6-311++G(3df,3pd)、MP2/aug-cc-pvdz和PW91PW91/6-311++G(3df,3pd),计算POZ、SOZ和CI特征吸收峰的振动频率,其中POZ在705 cm-1处吸收峰的振动频率计算值分别为725、698、703、680 cm-1;SOZ在1 030 cm-1处吸收峰的振动频率计算值分别为1 017、1 018、1 025和993 cm-1;CI在1 733cm-1处吸收峰的振动频率计算值分别为1 796、1 803、1 732和1 745 cm-1.表明MP2/aug-cc-pvdz计算的特征振动频率与试验值最接近.
杨晓璐徐义生郭学超郭创陈建华邓建国
关键词:基质隔离环戊烯
应用低温基质隔离傅里叶红外(MI-FTIR)技术研究环戊烯与臭氧的反应机制
详细了解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臭氧的反应机制对全面了解对流层大气化学具有重要意义,烯烃类VOCs 作为光化学反应的重要前体物对环境大气的组成尤其是二次有机物气溶胶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低温基质隔离技术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研...
徐义生郭创陈建华邓建国白志鹏
关键词:基质隔离臭氧
烯烃臭氧化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3年
烯烃与臭氧反应在化工合成中常用来合成醛和酮,此反应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常用来去除有机污染物,还可以用作有机结构的鉴定.烯烃是对流层大气中最活泼的VOC,与臭氧反应可以生成OH自由基,也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来源.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气相和液相中烯烃臭氧化反应对环境的影响.(2)烯烃臭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该部分主要包括以Criegee机制为基础的液相和气相中烯烃臭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三种中间体的可能结构及反应过程中的立体选择性问题;气相中烯烃臭氧化反应体系的压力及Criegee中间体的结构对OH自由基产额的影响;异戊二烯和萜烯类化合物对对流层中SOA生成的影响.(3)低温基质隔离技术在烯烃臭氧化反应研究中的应用,并列举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杨晓璐陈建华邓建国徐义生耿春梅白志鹏
关键词:烯烃臭氧基质隔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