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正才
-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溶血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分析和临床治疗策略——附1例报道
- 2024年
- 目的分析1例超溶血综合征(hyperhemolysis syndrome,HHS)反应的病例,探讨该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案和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对患者做血型鉴定、直抗、抗筛、抗体鉴定等血清学试验,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胆红素等溶血指标,监测患者溶血的变化和发展情况。通过基因分型的方法对临床常见的32个稀有血型抗原进行检测,辅助分析抗体鉴定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抗-E并合并有自身抗体,输血后LDH、胆红素明显升高,血红蛋白(Hb)急剧下降,远远低于输血前的,出现血红蛋白尿等独特表现,经过大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和皮质类固醇类激素治疗,完全康复。结论HHS是比较少见潜在致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溶血,严重贫血,且输血后血红蛋白水平往往低于输血前。本名患者具有输血后超溶血综合反应的典型临床表现,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患者完全康复出院,为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很好的临床经验。
- 敖正才朱文磊肖明菊
- 关键词:溶血性贫血自身抗体血红蛋白尿
- 和肽素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和肽素对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合并T2DM的AMI患者86例(合并组)、单纯T2DM患者60例(T2DM组)和来我院行体检健康者6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血清和肽素、脑钠肽(BNP)和胱抑素C(CysC)水平;出院后随访3个月,记录合并组近期预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3组血清和肽素、BNP和Cys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合并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T2DM组和对照组(P<0.01)。合并组患者随访结束时预后良好64例,预后良好率为74.42%,预后不良22例,其中死亡及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各8例,再发心肌梗死6例。血清和肽素、BNP和CysC水平升高以及Killip分级≥2级为合并T2DM的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T2DM的AMI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显著升高,而血清和肽素、BNP和CysC水平升高以及Killip分级≥2级为合并T2DM的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和肽素可作为预测合并T2DM的AMI患者近期预后的有效指标。
- 张加兴李红利曹洪义唐毅张小花杨婧敖正才
- 关键词:和肽素心肌梗死预后
- 预防性输注血浆对ICU患者不同侵入性操作术后出血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评估接受不同侵入性操作的重症患者预防性输注血浆与术后出血率之间的关联。方法回顾性调查国内6家三甲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接受不同侵入性操作的ICU患者的信息,患者的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接受侵入性操作;术前72 h内检测INR≥1.5。排除标准为病例记录不完整的患者。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依据其血浆输注情况,分为预防性输注血浆组及未预防性输注血浆组。结果变量是不同侵入性操作后48 h内与侵入性操作相关的出血发生。结果本研究共有407例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排除45例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最终纳入362例患者。预防性血浆输注在不同类型侵入性操作的比例分别为中心静脉置管术(46/146,31.5%)、胸腔穿刺术(13/37,35.1%)、支气管镜检查(8/31,25.8%)、气管插管(9/38,23.7%)、动脉导管插入术(9/50,18.0%),其他侵入性检查(13/60,21.7%);出血率结果显示,不同侵入性操作接受血浆输注组与未接受血浆输注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在预防性输注血浆组中,动脉导管插入术出血率(4/9,44.4%)最高,但均为潜在出血,其次为气管插管(4/10,40.0%)及中心静脉置管(16/46,34.8%),其明显出血率较高。结论预防性输注血浆未能降低不同侵入性操作术后出血率,但需要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该结论;本研究为后期前瞻性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 任琪赵洁贺雪花苏莉柴巨川柏灵灵敖正才巫彩霞谢宇頔李玲刘忠
- 关键词:侵入性操作出血
- 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历资料,观察换血后血常规、生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换血后血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以及直接胆红素均较换血前显著降低(P<0.01),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9.7%。换血后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下降(P<0.01),血红蛋白、红细胞较换血前明显升高(P<0.01),换血前后血总胆汁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显著。
- 敖正才张洪为
- 关键词:换血疗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重症监护室患者输注血浆前后PT和APTT值的变化及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患者输注血浆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情况,旨在更好的指导临床科学合理使用血浆。方法:选择2017-03-2018-03内科重症监护室130例患者(血浆置换患者除外)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30例患者共181人次输注前后凝血结果PT和APTT变化情况与血浆输注次数的关系。结果:130例患者,共181人次血浆输注后,其PT(120例),APTT(106例)明显降低,降低者分别占66.3%,58.5%,说明血浆输注有效。30%的患者输注前后凝血检查结果无变化或者升高;血浆输注后PT和APTT同时降低的概率在分组中占大多数(91人次),特别输注量在600~800 mL,PT和APTT同时降低的概率在其相应的分组中最多。结论:按规范和要求进行血浆输注,对于凝血功能紊乱患者,输注后大部分PT和APTT明显降低,凝血功能紊乱得到有效改善。血浆输注的主要目的是为患者补充凝血因子,不合理输注反而会增加患者用血风险,输血治疗对于重症患者病情改善是有效的手段之一,需要进一步提高输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敖正才王潞雪
- 关键词:重症患者血浆输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对40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特征分析
- 2011年
- 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每天在来院就诊的患者和体检人群中,均有较高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阳性率,乙肝两对半[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5)、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
- 敖正才
- 关键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