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帅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长春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依达拉奉对癫痫大鼠海马中MDR1产物P-gp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海马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产物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自由基清除剂对难治性癫痫(IE)的防治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采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腹腔注射制备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经腹腔注射给药,依达拉奉组于造模成功后即刻腹腔注射依达拉奉,2次/d,3 d后断头取海马,免疫组化检测P-gp表达,图像分析测其表达的灰度值。结果模型组P-gp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依达拉奉组(P<0.01)。结论癫痫发作本身可能是IE的成因,依达拉奉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元损伤,进而抑制P-gp表达,可能成为防治IE的有效方法。
- 刘松岩王立威谭东杨宏曹小帅韩雪梅
-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依达拉奉
- 西洛他唑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疗效的影响
- 2018年
- 目的研究西洛他唑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在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1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西洛他唑,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缓解,在RBC聚集指数、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高切等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73.2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洛他唑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明显,特别是在RBC聚集指数、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高切等指标改善更好,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曹小帅
- 关键词:西洛他唑腔隙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疗效
- 癫痫持续状态后神经原损伤与耐药基因产物P-gp关联性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癫痫发作后神经元损伤与耐药基因产物P-gp的关系,探讨难治性癫痫与神经元损伤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法制备癫痫持续状态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SE)后6h、12h、1d、3d、5d及7d组。采用图像分析法进行神经原损伤的病理学研究;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中P-gp表达阳性细胞率;应用Pearson相关性统计法得出癫痫发作后神经原损伤与P-g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癫痫持续状态导致神经原损伤,3-7天最明显;相应时间点P-gp表达也同步增高;神经原损伤严重程度与P-gp表达呈正相关。结论难治性癫痫与癫痫发作后神经原损伤相关。
- 王立威谭东高明曹小帅刘松岩
- 关键词:神经元损伤P-糖蛋白难治性癫痫
- 丁苯酞对癫痫大鼠海马线粒体保护作用的研究
- 目的: 通过制作癫痫大鼠模型,观察丁苯酞对癫痫大鼠海马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Ⅳ的活性、海马CA3区线粒体超微结构以及对海马CA3区细胞群电活动的影响,探讨丁苯酞对癫痫大鼠海马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能否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
- 曹小帅
- 关键词:癫痫戊四氮丁苯酞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电活动
- 文献传递
- 脑电图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0年
- 毕玉华张晓君曹小帅刘松岩
- 关键词:脑保护治疗急性脑梗死脑电图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后癫痫
- 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预防,改善卒中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18年2月收治的1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是否继发癫痫分为继发癫痫组98例和非继发癫痫组96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梗死程度、病灶部位以及病灶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程度、病灶部位以及病灶面积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密切相关(P<0.05)。结论:梗死程度、病灶部位以及病灶面积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癫痫的高危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以改善卒中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曹小帅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癫痫
-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12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半年后,观察两组颈动脉IMT和血脂指标的变化、并发症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颈动脉IMT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及颈动脉IMT水平均明显下降,HD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4.92%,对照组为1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0.16%,高于对照组的4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 曹小帅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阿托伐他汀
- 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出血及梗死的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一例报道被引量:7
- 2013年
-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逐渐被认识,但目前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尤其在治疗方面尚无良策,因此临床医生宜早期正确诊断VBD,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推迟并发症的发生。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一科于2011年1月收治1例VBD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1年内相继出现后循环缺血、脑干出血、脑梗死,现报道如下。
- 刘松岩常颖吕忠文郑昭时曹小帅韩雪梅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病程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