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泽文
- 作品数:9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萍乡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表达miR-3682-3p是肝细胞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分析miR-3682-3p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miR-3682-3p在HCC中的表达以及与生存相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原位杂交分别检测miR-3682-3p(miR-3682)在18对HCC与癌旁新鲜肝组织以及90对石蜡包埋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统计分析miR-3682-3p在HCC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miR-3682-3p表达作为肝细胞癌预后独立因素的可能性。结果生物信息分析显示,miR-3682-3p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HCC患者综合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关联(χ^(2)=8.793,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18组配对的HCC和癌旁肝组织显示,miR-3682-3p在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t=3.073,P=0.007)。原位杂交分析90组配对的HCC和癌旁组织中miR-3682-3p的表达,显示其在癌与癌旁组织的细胞浆中表达,并且在癌组织中表达上调(t=2.659,P=0.009)。miR-3682-3p表达的高低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八版分期(χ^(2)=4.272,P=0.039)、HBV表面抗原状态(χ^(2)=5.143,P=0.023)、复发(χ^(2)=4.593,P=0.032)、肿瘤大小(χ^(2)=4.580,P=0.032)和Edmondson-Steiner分级(χ^(2)=4.068,P=0.044)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分析显示,miR-3682-3p表达越高,患者总生存时间(Log rankχ^(2)=4.169,P=0.041)和无病生存时间(Log rankχ^(2)=4.078,P=0.043)越短。多变量分析显示,miR-3682-3p表达是评估HCC患者预后独立因子。结论miR-3682-3p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是促进HCC发病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子。
- 刘绍华温莹浩全兵蔺军朱泽文朱泽文韩思源
- 关键词:肝细胞癌预后
- 159例肺癌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标本中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痰液标本中致病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肺癌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159例病历资料,统计其呼吸道深处痰液标本的细菌培养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及主要致病菌的耐药特点。结果:159例肺癌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20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6株(占27.72%)、革兰阴性菌114株(占56.44%)和真菌32株(占15.84%);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粪肠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苯唑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低,三者对万古霉素均无耐药;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较高,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真菌中白假丝酵母对各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各病原菌的耐药率各不相同,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敏感率高的抗菌药物治疗,以保障肺癌患者化疗的正常进行。
- 朱泽文
- 关键词:肺癌致病菌耐药性
- 口服替莫唑胺同步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评价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评价口服替莫唑胺化疗同步全脑放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腑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单纯全脑放疗患者(对照组)21例和口服替莫唑胺,同步全脑放疗患者(治疗组)19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2组放疗的方法相同,采用6MV X线,全脑照射2.0~3.0Gy/次,TD30~40 Gy/2~4周。治疗组口服替莫唑胺200mg/次,1次/d,连服5d,28d重复,口服2~3周期。随访3~24个月。结果对照组完全缓解47.62%(10/21),部分缓解42.85%(9/21),无变化9.52%(2/21),总缓解率90.48%;治疗组完全缓解78.95%(15/19),部分缓解21.05%(4/19),总缓解率100.00%。2组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肿瘤局部复发中位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1个月,治疗组相应为12个月和13个月,2组比较肿瘤局部复发中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替莫唑胺同步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安全有效,能达到延缓中位生存期的目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 彭济勇曾建伦朱泽文陈明伟占志强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替莫唑胺
- 日达仙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预防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
- 2009年
- 对象和方法
2006年7月~2009年1月收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98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依据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98例非小细胞肺癌均给予以铂类为主化疗4~6个周期,随机分为使用日达仙(胸腺素α1)组和不用日达仙组。其中使用日达仙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45~72岁,中位年龄55岁;肺鳞癌33例,肺腺癌13例,肺大细胞癌2例。不用日达仙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44~73岁,中位年龄56岁;肺鳞癌34例,肺腺癌13例,肺大细胞癌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朱泽文鲁志兵彭济勇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肺部真菌感染化疗预防日达仙中位年龄肺大细胞癌
- 三维适形放疗与静态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剂量学参数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静态调强放疗(IMR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剂量学参数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放疗方案的不同将8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接受IMRT,B组患者接受3D-CRT。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剂量学参数[平均剂量、异质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免疫因子(CD3^+CD8^+T细胞和CD3^+CD4^+T细胞)水平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平均剂量及治疗后的CD3^+CD8^+T细胞和CD3^+CD4^+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的HI和CI分别为(1.19±0.02)和(0.79±0.02),分别明显高于B组的(0.99±0.01)和(0.6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期间,A组患者3级以上血小板减少、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DCRT、IMRT均是治疗局部晚期NSCLC的有效方式,但IMRT能够提高肿瘤靶区的适形度,实现靶区剂量优化,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 周珊温莹浩朱泽文占志强彭济勇
-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
- 替普瑞酮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观察替普瑞酮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方法 68例鼻咽癌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分别予替普瑞酮含漱液和生理盐水含漱,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病例均出现程度不等的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治疗组黏膜损伤发生时的放射剂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损伤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病例均未观察到明显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替普瑞酮对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安全有效。
- 温莹浩林小小汤娟朱泽文
- 关键词:黏膜炎替普瑞酮鼻咽癌
- 索拉菲尼与生物化疗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菲尼治疗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疗效。方法比较在该院接受索拉菲尼治疗的4例与接受生物化疗治疗的12例晚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mRCC),根据12周用药前后的CT检查结果判定疗效。结果索拉菲尼组和生物化疗组患者可测量病灶的平均缩小比值分别为27.3%和3.2%(P<0.05);索拉菲尼组和生物化疗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00%和41.7%。结论与生物化疗相比,索拉菲尼能够在短期内对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周开良朱泽文
- 关键词:肾癌索拉菲尼生物化疗
- 重组人血管内抑制素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持续微量泵给药联合化疗治疗多种晚期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Ⅲ、Ⅳ期恶性肿瘤患者37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16):恩度注射液持续微量泵给药,剂量为135 mg,加入3个微量输液泵中持续输注(360 h),21 d重复。对照组(n=21):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常规给药,其中恩度15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匀速缓慢静脉滴注,第1~14天连续给药,间歇7天重复;同时联合既往未使用的或既往治疗无交叉耐药的化疗药物,每21天为1个周期。用药1周期后评价毒性反应,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毒性反应发生情况相当。结论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恩度临床有效率高于常规给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深入观察。
- 曾建伦彭济勇江亮汤江林李艳鲁志兵占志强徐新颜朱泽文温莹浩
- 关键词:抗肿瘤血管形成
-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老年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与老年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48例)和中青年组(<60岁,72例)。利用CanPatrolTM CTC-二代捕获技术检测CTCs和CTC分型,比较不同组别CTCs总数和CTC分型的差异,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老年组和中青年组CTCs检出率(79.17%,72.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1,P>0.05),CTC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宫颈癌CTCs检出率在不同肿瘤大小、组织分级、临床分期、是否存在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Cs分型仅在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s阴性老年宫颈癌患者和CTCs阳性老年宫颈癌患者PFS和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5,P=0.079),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0.041)。在CTCs阳性老年宫颈癌患者中,CTCs分型不同,患者PFS和OS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5,P=0.027;χ^(2)=5.638,P=0.019)。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及CTCs分型是影响老年宫颈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外周血CTCs与老年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以间质型CTCs检出者预后最差,有望成为监测老年宫颈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 朱泽文温莹浩蔡凡
- 关键词:老年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