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
- 作品数:33 被引量:184H指数:8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9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85例长期反复输血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观察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为14.12%,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与输血前是否滤除白细胞有关。结论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每次输血前滤除白细胞可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有效预防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 朱奕伍昌林党鑫堂李岚
-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抗体白细胞滤除
- 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在急性ITP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蛋白激酶C(protein kinese C,PKC)的活性变化及其与T细胞活化和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关系。方法无菌采集30例急性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分离富集柱法分离纯化T细胞,非同位素标记法检测T细胞PKC的活性,ELISA法检测T细胞活化标志sIL-2R的表达,血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的减少程度。结果急性ITP患者T细胞PKC的活性(0.94±0.23)nmol-1.min-1.ml-1高于正常对照(0.50±0.17)nmol-1.min-1.ml-1,差异有显著性(P<0.05),sIL-2R的表达(U/ml)以患者组(528±124)高于正常组(296±57),差异有显著性(P<0.05),PKC的活性变化与sIL-2R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725,P<0.05),与血小板计数成显著负相关(r=-0.8107,P<0.05)。结论急性ITP患者外周血PKC活性增强可能导致T细胞活化,活性T细胞增多可能引起患者血小板的损伤,提示PKC信号传导在急性ITP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薛俭成伍昌林李岚
- 关键词: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细胞蛋白激酶C
- 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检查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血清(浆)中的不规则抗体,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用微柱凝胶coombsIgG卡对6486例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将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标本用coombsIgG卡进行交叉配血。结果不规则抗体阳性24例,阳性率0.37。其中,抗-D3例,抗-E4例,抗-C2例,抗-A11例,抗-M2例,抗-EC2例,抗-Cc1例,抗-JKa2例,抗-JKb1例,抗-FYa2例,抗-Lea1例,非特异性抗体3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能有效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输血安全,对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尤为重要。
- 李岚张琼丽董洪强
-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
- 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突变基因及同种血型抗体频率调查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了解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M)患者同种血型抗体类型与基因突变的频率。方法用PCR-RDB和微柱凝胶法检测定期输血的280名重型β-TM患者基因型和同种抗体类别。以卡方检验分析其基因与同种血型抗体频率,以累计输血量40 U为界值探讨输血量与患者同种抗体产生的关系。结果本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CD41-42基因型占51.79%(145/280),IVS-2-654基因型占35.36%(99/280);检出同种血型抗体27例、检出率9.64%(27/280),其中Rh血型系统抗体85.19%(23/27)、Kidd 11.11%(3/27)、MNSs U 3.70%(1/27)。输血量<40U的患者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同种抗体的比例5.90%(8/135),输血量>40 U患者产生同种抗体的比例为13.10%(19/145)(P<0.05)。结论随着输血量的增加,重型β-TM患者产生同种血型抗体的比率相应增加;CD41-42和IVS-2-65基因突变型重型β-TM患者产生同种抗体的几率高,因而这些患者输血应采用Rh表型同型血液,以减少同种抗体的产生频率,为长期配合性输血创造条件。
- 李岚翁彬孟庆宝
- 关键词:Β地中海贫血重型基因型
- 输血依赖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同种抗体的特征性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地贫)患者产生同种抗体的发生率及其类型。方法选择280例反复输血的重型β-地贫患者(β-地贫组)配血困难的标本进行同种抗体鉴定并与155例非β-地贫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非β-地贫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β-地贫组产生同种抗体概率高,280例患者中检出阳性抗体27例,阳性率为9.64%(27/280)。累积输血量小于40U患者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同种抗体8例,≥40U患者产生同种抗体19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β-地贫组患者中产生同种抗体14例,阳性率为9.03%(14/155)。累积输血量小于40U患者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同种抗体2例,≥40U患者中产生同种抗体12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产生同种抗体的概率相应增加,给予长期反复多次输血的患者RH抗原表型相匹配的血液输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 李岚方红辉翁彬
- 关键词:输血重型Β地中海贫血同种抗体
- 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方法学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AIPA)之改良抗原捕获ELISA(MACE)和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数。方法选择1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ITP组)及40例健康献血员(对照组),以流式细胞术(FCM)作为参比方法,采用MACE法和MGI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3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ACE法特异性比MGIA高,并能区分出血小板抗体类型(HLA或HPA),但MGIA操作时间短,具有简便、快速、易于标准化的优点,适合于初筛试验。
- 李岚薛俭成党鑫堂
-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血小板抗体
- 大量输血的地中血贫血患儿Rh血型抗体的分布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研究大量输血的地中海贫血患儿外周血Rh血型抗体的检出率及其分布特点,分析Rh血型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筛查和鉴定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对鉴定为Rh血型抗体者,采用单克隆抗-D、抗-C、抗-c、抗-E、抗-e鉴定红细胞Rh血型抗原,以确认抗体的准确性;检测抗体的效价、免疫球蛋白类型及37℃反应性,以明确其临床意义。结果:238例地贫患儿,检出Rh血型抗体11例,检出率为4.6%,抗体的特异性为:抗-E6例(54.5%)、抗-D3例(27.3%)、抗-cE1例(9.1%)、抗-C1例(9.1%);11例Rh血型抗体均为IgG或IgG加IgM,37℃均可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反应,抗体效价16~128。结论:地贫患儿Rh血型抗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检出的Rh血型抗体中,抗-E占绝对多数,并且抗体的产生与输血的次数相关。
- 伍昌林朱奕李岚党鑫堂薛俭成
-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RH血型抗体
-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1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71例(33.33%),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65例(30.51%);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阳性2例(0.94%);HLA和HPA抗体并存4例(1.88%)。结论HLA抗体是导致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对患者进行"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可逆转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疗效。
- 李岚张爱根李妙珊
-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无效
- 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 2012年
- 目的分析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我院85例5次以上输血(至少2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 15例(17.65%),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60%),成功配型6例(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 朱奕伍昌林党鑫堂李岚
-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
- 红细胞贮存代谢对临床输血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作用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贮存红细胞的代谢变化与临床输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关系,为临床安全有效输血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 119袋红细胞悬液中保存期3 d的20袋,8 d的25袋,15 d的30袋,28 d的28袋,32 d的16袋;分别输注给119位外科手术患者,并分析它们输注的有效率;采用NO荧光探针技术检测不同保存期贮存红细胞中一氧化氮浓度,分别于输血前后,用硫代巴比妥法检测血清中MDA含量,氧化酶法检测SOD的活性。结果随着红细胞制剂贮存期延长NO水平有持续下降的趋势(P<0.05);红细胞制剂输注有效率也随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贮存期28、32 d的红细胞悬液,输血后3 h,患者血浆MDA水平上升,SOD水平下降,与输血前相比2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后24 h,MDA水平与输血前相比虽有增加,但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为3、8、15 d的红细胞悬液,输血3 h、24 h后,血浆内SOD与MDA与输血前水平相当,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保存期的延长,贮存红细胞悬液中一氧化氮浓度明显下降,并与临床输注的有效性相关,同时红细胞贮存代谢物可能对患者输血会造成暂时性氧化应激损伤。
- 伍昌林朱奕李岚党鑫堂邵超鹏
- 关键词:一氧化氮浓度安全性